家、园、博物馆合作背景下“锦城”园本活动课程的实践策略
2022-11-14潘红张祖娟
潘红 张祖娟
我园在探究家、园、博物馆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与博物馆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将有特色的文物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动手操作制作相关课程内容等方式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将传统的广府文化故事、传说、文物等以课件和场景体验的形式进行呈现;将文物等物品通过粘土、建构等方式进行再现;通过博物馆网站、APP、VR等线上形式进行展示等。我们也积极鼓励儿童到博物馆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担任小小讲解员、小记者等进行经验重组和再现。
在过程中,我们也及时记录儿童的探究成果,将幼儿园活动的预设与博物馆活动紧密结合,发动家庭的积极参与,以“藏品”与探究成果等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总结了以下四个实践策略。
一、“藏品”激趣,提出探究問题
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儿童,也正是儿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己的意愿、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建构了幼儿园的活动与课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儿童的许多探究问题与身边的物品有关,尤其是一些儿童喜欢的物品,潜藏着许多探究性的可能,对儿童是充满吸引和生命力的。在博物馆里,儿童是观看者,也是主动参与者、策划者、合作者。如图1所示,儿童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参与,引导幼儿去观察、去调查、去体验、去分析,从中也能更加更全面、细致、深入地了解事物,与其“对话”。因此,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引发儿童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后续的探究活动。
因此,我们一方面充分地挖掘周边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走进博物馆寻找感兴趣的“藏品”;另一方面我们也运用博物馆理念,设计在幼儿园的儿童主题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理念的体验方式,投放有探究价值的“藏品”。例如在主题区域材料中增加“藏品”展示区,让儿童有更多分享和讨论的空间。由此,通过实地参观、图片或者实物模型、视频等形式认识不同的“藏品”,引起儿童的关注,激发儿童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呈现藏品或场馆信息时,我园也充分发挥家长的参与积极性,邀请家长共同设计家、园、博物馆合作的教育活动,为儿童提供更多有趣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
例如,在广州地铁博物馆活动中,盾构机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纷纷提出了“盾构机是怎么工作的?盾构机都长一样吗?盾构机上面有什么?”等问题。
二、“藏品”体验,聚焦探索问题
“藏品”出现后,逐渐成为儿童关注的焦点,儿童会主动走进“藏品”的世界。与此同时,儿童通过与同伴、老师以及家长的交流、分享、讨论、合作、协助等,表达自己的多元感知,逐步建构起对“藏品”等相关事物意义的更深理解,会与其产生相互连接,有探究的计划。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以“藏品”为核心的、涉及各领域教育内容、以不同形式开展的活动,也是儿童调动已有经验与藏品、场景进行互动的过程。
儿童的探究学习是博物馆教育中最能体现幼儿园课程特质的环节之一,那面对各种各样的“藏品”,哪一件或者哪一类才是儿童最感兴趣或者有教育价值的呢?应该聚焦于哪些探究问题呢?
一方面,家园在材料层面上予以支持。问题聚焦离不开儿童对“藏品”所相关材料的观察和操作。首先,注重材料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可以提供同一物种不同外在形态、不同功能的材料,如老师提供了盾构机的模型和图片,自然会引起儿童去探究盾构机的结构,当再次增加了纸芯筒、绳子、管子、纸皮等辅助材料时,儿童还能够尝试去拼砌盾构机,助推儿童富有层次的发展;其次,注重材料的内在指引性。例如提供低结构、可塑形的材料,提供圆形的模型和剪刀,为儿童提供拼砌的思路;最后,注重材料的体验性。如提供转动机、旋转小实验材料、盾构机模型,引发儿童对盾构机转动的体验,引发儿童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和感知。
另一方面,家园在制定计划上予以支持。有了更多与材料的互动,儿童也能够更加清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在。例如,在“聚焦”盾构机问题时,儿童进行自由表达、积极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形成较为一致的聚焦点,或者是几个不同的聚焦点,爸爸妈妈协助记录。根据不同的聚焦问题,儿童形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引导儿童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实践,家园协助记录。
三、拓展场景,走向深度探究
聚焦问题之后,尽管在幼儿园有一定的材料的支持,有同伴、老师甚至是家长的协助,对问题的探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对相关物品的信息也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儿童的探究与呈现往往会进入一个“瓶颈期”,园内的探究满足不了儿童的探究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将园内的场景进行园外的延伸,甄选和建构能够支持儿童深度探究的社会场景,例如博物馆、图书馆、社区、家庭等。
教育不只是发生在课堂上,它还发生在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各种社区资源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因此,与博物馆合作的探索中,我们摸索出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围绕“藏品”进行观察、体验,继而围绕其在博物馆内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另一种是脱离“藏品”和原博物馆场景,在幼儿园、家庭甚至其他社区开展有趣的教育活动,以此来加深孩子对“藏品”的理解。为了充分地体现“藏品”的价值,我们也是结合这两种方式进行开展。一方面,我们积极支持儿童在博物馆场景中围绕“藏品”进行深度探究,找到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找到突破口;另一方面,我们也利用家园合力,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口头问答等形式挖掘更多可以利用的社会场景,支持儿童在场景中发现问题、制定计划、探索体验,允许并引导儿童用多元化、个性化的表征方式表达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帮助儿童聚焦探究的问题并逐步走向深入探究。
例如,儿童一方面在地铁博物馆观察盾构机的结构,查找不同盾构机的图片以及功能资料,另一方面家长积极争取到参观地铁工地的机会,儿童能到工地现场近距了解盾构机是怎么工作的,深入探究中进行知识重组和建构。
四、回顾展示,提升知识经验
展示是博物馆的重要特性,经验和成果的分享也是园本课程的重要阶段之一。成果分享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能够进行不同的博物表达,因此我们鼓励儿童进行真实的博物表达,展示探究过程中的博物思维过程,让儿童的思维具有可见性,也可以协助教师、家庭更有效地为儿童后续的探究搭建学习平台。
成果展示区域可以是班级也可以是幼儿园、家庭甚至是园外。结合班级和社会学习场景,我们鼓励儿童呈现“藏品”的研究成果,包括相关的图片、手工、语言等不同的作品,如展览会般再现学习的过程和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和同伴讨论互动,可以请求成人的协助,展现和分享成果。更鼓励儿童成为讲解员,通过童话剧、绘画展、游戏工作坊等方式进行展示,分享“藏品”的有趣故事。
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儿童不仅是使用者,更是设计者和维护者,展示中每一项内容都是儿童观察、发现、制作和记录的成果。例如,展示中有儿童创作的盾构机绘画作品、亲子盾构机模型、盾构机文创、盾构机自编小故事等,儿童参与布置展览,绘画设计图,担当小小讲解员。通过成果的展示,儿童的知识经验也在分享中得到提升,儿童感受到成功和自信,甚至激发出下一个主题探究的热情。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