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宣讲团
——高校党史教育路径创新模式
2022-11-14普俊东
普俊东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洛阳 47102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会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抓好青年党史学习,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史可以知古,知古可以鉴今。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应该忘记历史,尤其要加强党史学习,学会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力量。将党史学习路径加以创新,拓宽党史学习渠道,创新党史学习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多角度、趣味性地学习党史,增强其理想信念。
一、组织结构创新推动党史教育全面走入学生群体
学好党史,不仅仅在于内容题材的创新,或依赖于讲师的言传身教,新时代的党史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被赋予更多的青春热情,用青年人最喜爱的方式来进行党史学习教育。
学生党史宣讲团有别于以往的各种党史宣讲团模式。以往的宣讲团,或为讲师团,或以领导干部为主导、以讲师为主体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虽然在内容、形式上并无问题,但内容千篇一律,宣讲方式枯燥乏味,导致宣讲效果一般。大学生往往对这种具有“年龄代沟”的宣讲模式不感兴趣,参加党史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所降低。
学生党史宣讲团,其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组织结构的创新。宣讲团除一位以党史研究为专业方向的讲师担任审核人之外,其余一切成员,无论是团长、副团长还是宣讲员全都由学生组成。宣讲团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为主导,以其他学院的学生为主体,涵盖高校几乎全部院系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
在组织职能上,讲师作为审核人,只负责审查宣讲团成员所演讲的题材是否合乎历史,所宣扬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政治站位是否正确,除此之外不再担负管理职责,全权交由学生管理。宣讲团团长、副团长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担任,团长负责与各院系学生会联系宣讲活动事宜,并依次确定宣讲团前往各院系宣讲的时间、地点、宣讲人。宣讲团与各院系学生会共同负责,联合办好各场党史宣讲会。
学生宣讲团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为主导,以各院系不同阶段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组织。宣讲团中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成员,除准备自身的演讲题材外,还需在团长、副团长的安排下,与其他院系宣讲团成员进行“结对帮扶”。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帮助其他院系成员确定兴趣方向、查找资料,对其宣讲内容进行专业指导。这是对宣讲团模式的组织结构创新,既大大增加了宣讲团成员的学习和宣讲积极性,也使得宣讲素材、内容、形式全面年轻化、趣味化,促进了党史宣讲团摆脱“年龄代沟”,全面走进大学生群体。
二、促进党史教育内容与形式双创新
(一)自由选材,促进宣讲内容创新
宣讲团成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的指导下,根据学生成员的自我喜好,自由选择党史中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作为宣讲题材,自行查阅资料、制作PPT,自行决定宣讲内容。
自由选择宣讲题材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成员的积极性。他们根据各自所长、专业特性和自我喜好,自发行动、自由选择,有利于学生成员自发地去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党史题材。
自由选择宣讲题材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来自不同院系学生成员的专业特性,最大限度地将党史教育与自身专业领域有机结合。例如:来自历史系民族史研究方向的学生成员,选择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经过西南各省时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帮互助的情谊作为宣讲题材;来自经济系的学生成员选择了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作为宣讲题材;来自外语系的学生成员选择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延安的故事;等等。
出于同院系学生的熟悉程度考虑,宣讲团团长应尽量将相关院系成员的党史宣讲会,安排到所属学院举办,让学生成员在本院系师生面前大显身手。一方面,在熟悉的面孔前宣讲能够降低宣讲者的紧张程度,使其发挥得更为良好,宣讲者与听众的互动也更为自然;另一方面,相同专业出身、相关党史题材的选择也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获得良好的宣讲效果。
(二)运用短视频方式,促进宣讲形式创新
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便利化。新媒体短视频成为许多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除了党史教学的常规资源,如多媒体教室、PPT、红色影片等,宣讲成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当下短视频的热点性、交互性、多元性的特征,将新媒体短视频充分运用到自身党史宣讲形式中,与党史宣讲有机结合。将短视频融入当前的宣讲形式,可以极好地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喜好,获得更加良好的宣讲效果。
同时,自由选择宣讲素材切实激发了宣讲成员的积极性。宣讲成员为了更生动地展现自选素材的内容,会自发上网学习初级视频剪辑、图片处理、音频处理等新媒体技能。从大量繁复冗长的红色经典中截取自己宣讲所需的精华内容作为素材,以此为基础自制短视频。充分运用短视频短小精练、易于制作、受众面广、交互性强的特点,配合讲解内容,在有限的宣讲时间内,使听众得到最生动的党史宣讲体验,增强党史学习的即时氛围。
此外,将短视频形式与传统的演讲稿或PPT 形式相比,具有更加省时、更加直观的优点。在以往的党史学习中,在涉及一些对地理位置的解释依赖性较强的内容中,宣讲者往往或简单带过,或长篇大论。前者难以反映真实历史,后者容易让听众不明就里,使得宣讲效果大为下降。例如,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内容,光靠言语讲解或单调的图片,很难表现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到底“难”在哪里。若播放整个纪录片等资料,则时间过于冗长,且影视资料受存储空间占用大、版权限制等影响,会给宣讲带来障碍。
短视频本身具有占用空间小、受版权约束小的优点,且市面上存在的剪辑软件,大大降低了视频剪辑取材的难度,为宣讲成员合理、合适地选择所需视频材料提供了软件基础。同时,从红色经典影视、纪录片中截取自己所需的几十秒或几分钟的视频,如红军长征路线动态地图等,便可使得难以描述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
将短视频运用与学生党史宣讲形式相结合,通过视觉化、即时化的影像演绎使百年党史的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大事件、重大战役形象生动地跃然屏上,增加了宣讲的直观性、趣味性。学生宣讲成员合理、灵活地使用新媒体短视频手段,将其与党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老故事,新讲法”。事后证明这类方式也颇受学生欢迎。
三、学生宣讲团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宣讲团在组织架构、宣讲内容、宣讲形式上的创新使得新模式下的宣讲团很受学生欢迎,无论是宣讲者还是听众,大学生的参与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在宣讲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顾小不顾大
自由选择宣讲题材虽然极大地激发了宣讲成员的积极性,促使其精心准备宣讲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参与党史学习的热情。但部分宣讲成员在选材时会出现将角度偏、非主流的小事件作为宣讲题材的情况,弃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主流重大历史事件于不顾,一味追求新奇和趣味,存在“顾小不顾大”的问题。
学生对党史有热情,对党史的方方面面感兴趣本来是好事,自由选择宣讲题材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党史。但一味强调“片面”而不顾“全局”,不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主流重大历史事件为党史学习主线,是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培养和形成的,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加强宣讲团成员的集中培训,通过已发生的宣讲案例对宣讲团成员进行教育,使他们引以为戒。同时,加强宣讲成员对党史主流重大历史内容的学习力度,引导宣讲成员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为历史主线进行自由选择。
其次,针对“顾小不顾大”的问题,应实行“大小分流,专题专攻”的模式。为确保主流党史题材宣讲到位,贯彻落实党史学习的意义,宣讲团团长要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宣讲成员进行任务派分,专人负责、专题专攻,保障宣讲中的主流内容占主体地位,自选题材内容占次要地位。
“大小分流”的另一个意义还在于“大题大讲,小题小讲”。“大题大讲”是指作为党史重大历史事件部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成员专题专攻。宣讲可以安排在大教室内,每次宣讲同时向两个及以上学院发出邀请,宣讲时长在两节课时间以内,宣讲内容固定。“小题小讲”是指其他成员利用自选题材更加灵活地宣讲。一次只邀请一个学院参加,每次宣讲时长控制在30 分钟以内;宣讲可以安排在小教室内,也可以通过线上会议软件进行宣讲;宣讲内容不固定,由宣讲人自选题材决定。
(二)专业素养欠缺,内容来源不严谨
“猎奇心理”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宣讲成员也不例外。部分成员所选的题材内容来源不够严谨,甚至存在道听途说的现象。所选题材本身并无问题,但为了提高听众热情,宣讲成员喜欢在内容中加入一些趣闻逸事,而这些趣闻逸事的来源,有的并不出自正规文献,而是民间故事,甚至是道听途说。而负责审核的讲师往往来不及系统地细看其内容,只审核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往往容易使得这些道听途说的趣闻逸事成为审核过程中的“漏网之鱼”。
些许的趣闻逸事,可以起到润色宣讲内容的作用,对于提高宣讲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但部分宣讲成员在宣讲时往往过分扩大了“润色”的作用,谈及正史时一笔带过,谈及趣闻逸事时却滔滔不绝,使得宣讲内容主次颠倒,降低了宣讲的教育效果,这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加强宣讲团成员中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成员“结对帮扶”责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要加强自身理论素养,以专业带非专业,将帮扶责任落到实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帮助其他宣讲成员提高党史学习素养。
其次,要强化审核力量。实践证明,一名讲师进行宣讲题材的审核,在宣讲团成立初期是可行的,既能够保证宣讲内容的正规性,也能充分激发宣讲成员的积极性。但随着学生的热情被不断激发,学生宣讲团的不断壮大,一名审核老师的审核力量就显得单薄,亟待扩充,以保证所有宣讲成员的所讲题材都能经过充分审核。
四、学生宣讲团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一)学生宣讲团实践的有益经验
高校党史学生宣讲团的具体实践过程总体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由选择题材和“老故事,新讲法”颇受大学生的欢迎。有别于平日教科书式的党史课程,自选题材讲法更像是“故事会”,学生们沉浸于先烈英雄事迹的同时,深感革命、建设年代之艰辛,不少学生积极与宣讲者互动,在党史宣讲会的交流讨论中获得了对百年党史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使宣讲团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组织结构学生主体化创新有利于宣讲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宣讲团的组织活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员对其他院系成员的结对帮扶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宣讲团专业性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高校学生党史学习过于被动的问题,消除“年龄代沟”,促进宣讲团全面融入学生群体。
自由选择宣讲题材有利于激发宣讲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党史学习热情。常规的党史教育通常具有主流性、固定性、纲领性、顺序性等特征,以此为指导开展的党史教育形式往往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问题,降低学生的党史学习积极性。学生宣讲团自由选材的方法则不同:一方面,其激发了宣讲成员自行学习党史的积极性,解决了党史教育中“照本宣科”的问题;另一方面,其激发了学生参与党史学习和互动的热情,增强了党史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短视频的形式与党史宣讲形式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党史教育中过于抽象部分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使抽象内容直观化;另一方面,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能够激发大学生党史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宣讲团实践的问题教训
学生宣讲团作为一个来自大学生群体,经过主动学习后又施教于大学生群体的学生组织,其在交流传播方面的优势明显。但因为专业性欠缺、能力不足等特点,使其只能作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主流形式的辅助角色而存在,不能成为高校党史教育的主流形式,更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学科课程的基础性作用。
学生宣讲团要努力克服专业性不强、忽视主流性内容等缺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加强自身的党史学习水平,注重政治导向,加强政治素养,为高校学生弘扬时代主旋律。同时,思政教师作为宣讲团的监督者、审核者,要根据实际扩大监督和审核的力量,把好审核关,在坚持自由选择题材的基础之上,做到宣讲内容主流性、创新性、特色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宣讲团成为高校党史教育主流形式的有益良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