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
2022-11-14李红娟
李红娟
(中共尚志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他对于文化自信的观点和理念,并且强调了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还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一、中国传统廉洁文化与反腐倡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和法家思想中。《大学》里说要“格物致知”,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然后“诚意正心”,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拥有“修齐治平”的正确价值观,其最终是达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思想理念。儒家强调的是思想品德的修炼与完善,法家强调的则是依法治国和按制度办事。比如,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鞅变法的制度在当时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也得益于其制度的先进性。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也成为当下反腐倡廉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一,修身自律,以身作则。这一点是儒家思想中特别强调的,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且集中体现在儒家思想中。比如: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南宋之后,科举考试范围主要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史子集”所指的“经”可不是一般的经,而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所以说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是从儒家思想延续而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修齐治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张载进一步地明确了作为社会精英和读书人,要想发挥自身的价值就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句话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子、孟子等以往的那些圣人不传的学问,来为天下和后世子孙开辟永久的、太平的基业,也就是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让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社会。儒家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中得到了继承,也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进步的根本动力。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为奋斗目标,这与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刮骨疗毒,自我革命。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都特别强调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大学》里面记载的“正心、诚意、修身”,就是一个人从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在的事业完成的过程,就是劝诫君子要不断地自我完善。明朝时期,有位叫袁了凡的理学家说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意思是说从前的事再多,到昨天为止就与我无关了;以后的事情,从今天开始就当从头开始。这句话讲求的是要不断自我更新的观点。在《尚书》里也有这样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要不断地自我革命,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更进一步强调要落到实处。《中庸》里讲道:“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就是要先从学习开始,并且要不断地付诸实践,这就如同袁了凡的《了凡四训》中所表达的意思一样,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进步。
第三,制度反腐,久久为功。制度反腐最重要的来源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法”,而且这个“法”是成文法,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的法律。《韩非子·有度》记载:“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意思是伟大的领导者在制定政令时一定是严格按照法律来执行的,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官员和老百姓看到什么是被倡导的,什么是必须照着去做的,也表明了当时古人意识形态的立场。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让这种法律意识不仅在党员干部中生了根,而且在全国人民心中生了根。这里的“有度”就是有法律,有规则。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阐述他的观点时说:“牛栏关猫是管不住的。”这句话就是说制度建设一定要到位,要有具体性,要有可操作性,同时制度制定下来以后一定要去实施,应用到实践当中。《韩非子·有度》中也这样说过:“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就是说法律应该是公平公正、没有私心杂念的,要一律平等,一视同仁。
第四,重视家教,培养善能。中国儒家思想尤其注重家教,重视家族文化。《礼记》有云:“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家是最小国 , 国是千万 家,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孟子·离娄章句上 》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正因为如此,《大学》里面才讲要“修身”然后“齐家”。先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才能出去“治国平天下”。因此“家”的含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表达过对于家庭的认识,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且从现在社会发展来看,时代越是进步,文明越是先进,越是要加强家庭建设,越是要重视家教及家风的建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做到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思想与新时代创新国家建设
《易经》是中国创新精神的起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世界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积极主动地创新。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记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国虽然是个古老的民族,但由于文王秉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周国始终能自我更新。《易传》里提到的“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还讲到这样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其他的中央文件里面反复出现过。其中,“穷”就是到了极点就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变革,变革了就能够变得通达,通达了就能不断地发展,就是“易”的意思了。法家更强调创新,中国古代伟大的改革家几乎全部是法家人物,比如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商君书·开塞》里就提道:“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就是说圣人既不能简单地效仿古人,也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能够根据变化的情况来采取新的对策。《商君书·更法》里也提道:“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说顺应时势的发展,制度和规则必须有所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做到不断地进行思想上的创新和制度上的创新,以及管理上的创新。“创新”两个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里就出现了50多次,可见我们党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
第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的这场战役中,“精准”两个字的提出可以说是打赢这场攻坚战很重要的理念,还有关于脱贫攻坚一系列举措的制定和实施,都是我们国家在重大治理体系上的创新。不仅是提出理论,我们也将理论创新付诸实践,2014年4月开始,在全国贫困地区进村入户调查的基层干部就多达80万,其中12.8万个贫困村在排查中被识别出来,并为他们建档立卡,录入信息,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这件事情是如此烦琐、如此艰巨,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建档立卡后,就能够清楚地掌握贫困人口的状况,了解8900多万人口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家庭情况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而且后续补录了贫困人口807万,同时也剔除了识别不够精准的人口929万,可以说脱贫攻坚所产生的一系列理念上的创新和制度上的创新,以及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敢想,也不可能做到的事。
第二,技术创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面就明确讲道:“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最近这几年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中国面临着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究其原因,一是科学技术层面,中国跟西方发达国家有差距,二是中国创新的顺序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等,现在到了原创科技的创新。一开始都是模仿,然后在一些中低端的技术上创新,现在要在高端技术方面创新,可以看到中国在40多年时间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创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要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补上原创科技的短板。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理念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就提出了两个重要理念,一个是“大同世界”,另一个是“小康社会”,这些理念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简单来说,“大同世界”就是当时古人最理想的社会格局,而且在言谈举止和思想觉悟上也都是以“天下都是公有的”这样一种思想为标准,就是在整个国家中,大家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全体人民,每个人也都抱着想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思想而存在,这就叫作“天下为公”。小康社会就是指天下人都是一家人的状态,不分亲疏远近皆为亲人,在这样的思想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中国古代“小康”是一种理想状态,“大同”是一种最高状态,而“小康”也只是在某些朝代,某些地区短暂地实现过,至于“大同”只是古人的理想罢了。中国共产党则是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正是在努力实现古人对“天下大同”理想社会的祈盼。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与新时代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说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天下为公”,这也是儒家最高的思想境界和社会理想,即“大同”。对“天下为公”的理解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家共同拥有的,不分你我他,只有大家一心为公,这样毫无私心地相处才能够使社会非常和谐。这时候“谋闭而不兴”,阴谋诡计不会发生;“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小摸的事也都不会存在;“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门都不用关,这就是理想社会。这是古人追求的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所以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实现过的。而中国共产党在这样一个“天下为一家”的理想、理念基础上付诸实际,并且为了努力实现而不断创新发展,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全新思想,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中国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在一项多国家参与的调查中,中国政府的认同率为93%,是最高的,在全部受访国家中排名在第一位,美国也只是排在第十位左右。当时被调查的一共有11个国家,分别是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日本、墨西哥、沙特、韩国、英国、中国和美国,其中大部分是发达国家,而中国排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党员干部能够做到舍小家为大家,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五、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孔子的思想中也曾提出“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这也是对当时政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而设计出来的一项治国方案。在治理国家时要做到把人民善的深层思想激发出来,引导整个社会和谐向善。《论语·为政》里提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所说的“德”指的就是道德品质,就是要用优秀的品德引导人民,再用规矩、法律制度对他们进行规范和约束,以此来引导和教育人民通晓礼义廉耻,并且绝对不能越轨,可见中国一直很强调对人民进行教育引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阐明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就表现在让每一个中国人塑造并且形成一种伟大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