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高“政治三力”的维度研究

2022-11-14中共怀宁县委党校黄胜兵

办公室业务 2022年8期
关键词:领悟力三力政党

文/中共怀宁县委党校 黄胜兵

一、新时代提高“政治三力”的历史维度

综观一些国家、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政治三力”方面的表现,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政治三力”是影响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提高“政治三力”是一些国家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启示。1.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作出准确的政治判断和选择,并根据实际对这一判断和选择进行贯彻执行,是一些国家政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比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一直处于执政地位。从本文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坚持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进行判断,坚决贯彻执行既定的发展战略和成熟的规章制度。政治判断方面,如,同马来西亚合并时,考虑到这样做可以使新加坡尽快结束殖民统治,加快本国工业化的步伐,党首欣然接受;但此时国内掀起一股反对合并的浪潮并进一步恶化,人民行动党组阁的政府决定把合并问题交由公民投票决定,最终大多数公民投票赞成合并。坚定贯彻执行方面,如,人民行动党一直信奉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为兑现承诺和更好服务民众,在执政初期就建立了议员定期实地访问选民的制度,后来又制定了定期访问选区的制度。同时,采取高薪养廉等措施,“建设了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一个廉洁的取信于民的政党”。瑞典社民党、日本自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苏联共产党,在20世纪执政黄金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判断正确,发展目标定位合乎国情民意,花了气力真正干了些有利于发展的事。所以,才有了今天较发达的瑞典,二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和较开放的墨西哥。2.对矛盾变化的不判断、判断不彻底甚至错误判断,对执政理念领悟偏向、出轨甚至倒退,对上层决策执行拖拉、不到位甚至被拒绝,是一些国家政党执政教训的集中体现。政治判断方面: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及时较彻底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享有优越待遇的党政干部不知广大民众利益长期得不到满足的疾苦,不愿意也没有认识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赫鲁晓夫上台后,虽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触动了“特权阶层”的利益,加之其只“想要同斯大林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的局限性,改革未获得成功。勃列日涅夫时期,各种矛盾已累积到一定程度,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难奏效。尽管戈尔巴乔夫为改革做了一些努力,但历史问题积重难返,苏共丧失了民心的支持。政治领悟方面:一些垮台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执政党都认为社会主义在经济上都应该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纯而又纯”,以致都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没有把本国经济发展好。显然,这与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再如,从斯大林时期开始,由于历届苏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错误理解,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民党”“全民国家”,也就无法认识到腐败及其带来的危害。政治执行方面:20世纪日本自民党执政中后期,清查腐败的效果不大理想,政坛的重大丑闻、舞弊案接连不断。如,20世纪70年代田中角荣、80年代竹下登、90年代金丸信,都是接受贿赂的主角,自民党不得不于1993年下台。《苏联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从下到上都由选举产生。”“违反党内民主的现象在党内是不能容忍的”。但在贯彻执行中,苏联权力机关各级领导干部的任免,“都是由上级内定的”,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现象严重,个人专权和个人崇拜盛行是公认的事实,党内民主也大多流于形式。

(二)提高“政治三力”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法宝。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的判断和选择。在革命道路的探寻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领悟中,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作出了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判断,并发表《对日战争宣言》。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和平解决的决定并付之于实践。全面抗战后,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保证持久作战,中国共产党及时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决策。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和平建国”的方针并力促实施。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方针由“自卫战争”调整为“解放战争”。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长期的战争,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烂摊子。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结合实际,中国共产党领悟到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必须有适当的准备和过渡,作出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判断和选择。苏共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及时作出了“走自己的路”的决策,尽管在摸索中走了些弯路,经过党和人民艰辛探索,一以贯之地实施,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较强的国防体系基本建立。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作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历经各种风波和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心不变、步伐不止,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纵观各个时期,党对时局和形势的判断总体上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在贯彻执行路线、方针时,整体上中央和地方、上下级是齐心协力的。因而,党最终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二、新时代提高“政治三力”的理论维度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政治判断、政治领悟、政治执行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指导,也是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必然要求。

(一)实现政党政治要求,执政党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政党政治。实现政党政治要求,政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国家政权展开。政党执政后,要通过一定程序制定、贯彻、执行施政纲领,把政党意志上升为国家方略,进而维护、发展所在的阶级利益和权利。在一定情势下,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不同阶层群体数量、结构等的变化,促使所在政党要及时对党情科学判断,作出适当政策调整并加以贯彻执行。执政期间,除尽可能维护、发展所在阶层利益外,还要适度实现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政党要适时作出较合乎各方面诉求的判断,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并宣传贯彻之,才有可能赢得政权或长久执政。另外,除了党情、民众因素影响国家政权外,还有许多因素与国家政权有关,如意识形态、经济、科技、外部环境等,政党都要根据各方面的形势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解决的总体思路和落实的具体措施。可见,实现或维系政党政治的过程,要求政党及其党员干部围绕国家政权不断进行政治判断、政治领悟、政治执行。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实现历史使命要求,党员干部具备更高水平的“政治三力”。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起,就要肩负起消灭剥削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由于“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与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后续发展相比,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赢得政权,进而实现社会的高度发达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赢得革命的胜利,就要仔细研判革命的形势,认真探究革命力量的对比与变化,科学制定翔实可行的革命纲领,这就要求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政治判断力。同时,在与包括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一切剥削阶级作斗争的过程中,只有对革命纲领的坚决执行和与实际结合的灵活运用,才能赢得最终胜利。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具备较强的政治执行力和较高的政治领悟力。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要努力实现各项目标,彰显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面临的考验和遇到的危险是长期的、严峻的、复杂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不失时机地对世情、国情、党情加以甄别、判断,及时、准确地找到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并将其坚定贯彻落实下去,才有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因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与时俱进地提高“政治三力”。

(三)提高“政治三力”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提高政治能力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之一,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提升最核心的是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政治判断力是政治能力的首要部分。只有做到头脑清醒、察觉及时、判断正确,才会确保立场不移、方向不偏。政治领悟力是政治能力的中枢部分。只有吃透党的理论和精神,才会在工作中更好地结合实际,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走样、有成效。政治执行力是政治能力的关键部分。只有勇于实践,坚持到底,做到与中央精神对表对标,才会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确保党制定的目标如期实现。“政治三力”水平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也就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跟上来了,党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就有了一定的保证。

三、新时代提高“政治三力”的实践维度

“政治三力”离开了政治实践,既不能表现出来,也得不到锻炼;同时,政治实践的发展也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三力”。

(一)提高“政治三力”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近代中国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党的百年奋斗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合法缔造者和合格执政者。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就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勇于自我革命。“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三力”。首先,党员干部具备较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直接体现。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准确判断,对能尽多大程度满足人民权益的实际定位,对走出一条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准研判,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体现。吃透、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同党中央对表对标和保持党的纯洁性的体现。其次,政治实践中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不少,在“政治三力”方面主要包括:个别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模糊,不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个别党员干部政治站位不高,不能从整体上领悟中央精神和政治意图,工作中凭经验、求四平八稳现象多,灵活运用中央政策、实践中有创新的少;个别党员干部政治担当缺失,不能从大局和整体出发,对中央的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说一套做一套,“两面人”“差不多”现象突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只有革除这些不利因素,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才会不断提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会不断增强,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才有保证。

(二)提高“政治三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70多年执政兴国的经验总结,也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宏伟目标就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判断力是站在政治高度研判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才能在不断前行的各个发展时期,认清国际形势的变化,找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党在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才能根据发展目标和人民的需要,明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中短期发展规划;才能根据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现状,厘清其发展的边界,摸准其优势和不足,进而施行有效的对策和举措,为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宏伟目标定向、导航。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宏伟目标就要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领悟力是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等观察和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才能深入理解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全面完整准确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才能根据中央的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灵活调整思路,因时因地施策,保证各方面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才能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实践,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各方面高质量发展,为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宏伟目标保驾、护航。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宏伟目标就要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政治执行力是对政治要求的落实能力。只有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才能确保党的理论有效指导实践,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才能根据中央意图谋划、施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实现全国目标任务;才能防止各种执行不力的现象发生,增强党的示范力、领导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投身到各方面建设中去,为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宏伟目标接续、发力。

(三)提高“政治三力”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执政风险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执政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执政活动开始之时,风险问题就出现了;执政活动的改变,执政风险的程度和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政党执政后要增强执政忧患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的一贯原则,也是中外执政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启示。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党在领导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遇到的风险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根本上讲,把党建设得更先进、更有力、更赢得人民支持,是任何时候有效防范化解任何执政风险的可靠方法。提高“政治三力”是全党提高政治能力的核心体现,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和党的政治建设的需要,也是党有效防范化解各种执政风险的必然要求。提高政治判断力是精准识别和防范化解执政风险的前提。在前行的道路上,党的执政活动在不同发展时期,会伴随着不同的执政风险。有些风险是当时不可预知的,有些风险刚发生时不易被察觉,有些风险开始时显示出的问题与政治安全无关,有些风险凸显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这都有赖于第一时间去发现和识别。只有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才能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做到“未卜先知”,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摸清了风险来源和可能发生的领域等特点,就能第一时间识别和有效应对,确保政治安全。从近些年抵御、化解风险的实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个别干部政治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不强,不能对本区域本部门出现的重大矛盾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加以正确判断,以致后续处置工作被动。可见,提高政治判断力是研判风险变化和干部能力发展的需要。提高政治领悟力是科学预防和及时抵御执政风险的基础。执政实践中,许多风险是有征兆和可以预防的,有些风险在刚发生时很好化解和处置。但由于个别领导者对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神没有吃透,工作中不够重视;个别领导者对风险本身及其发展趋势不熟知,加上相关工作经验缺失;个别领导者对职责定位模糊,对政治大局和人民立场认识不彻底,导致有些风险涉及范围变大,波及领域变多,危害程度变重,造成的损失变大,处置和化解起来变得更难。反之,大多数干部处置风险时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损失较小,既符合中央和上级的要求,又贴合当地实际,还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这种灵活运用的效果与其较强的政治领悟力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提高政治领悟力能减少、减小类似风险的发生,能为有效化解风险提供方法支撑。提高政治执行力是成功防范和有效化解执政风险的关键。风险一出现,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去化解、消除它。化解消除的过程就是干部带领群众执行处置风险决策的过程。优化的决策是前提,坚决的执行才是成功防范化解的关键。只有较强的政治执行力,才能使全党上下凝成一股绳,全国一盘棋,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为处置风险提供人力支撑;才能从整体上优化相关资源配置,针对要害和关键环节,为处置风险提供物质保证;才能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做好风险处置的配合工作和应急保障,防止二次、多次风险的发生和风险的叠加或恶化。另外,坚定的执行力,能带给人精神和力量,为受灾者和重生者带来希望和信心,为灾后重建和后续发展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从而增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可见,提高政治执行力是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战的重要保证。

总之,新时代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三力”,是有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全党上下要牢牢把握“政治三力”的精神要义,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在政治实践中努力做到判断正确、领悟得当、执行坚决。

猜你喜欢

领悟力三力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仪征:“三力”铸牢共同体意识 “三紧”建美红石榴家园
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
加强学生语文读悟意识的培养
让依“标”扣“本”成为孩子语文阅读答题的“法宝”
物体三力平衡条件的推论及应用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