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回顾与创新思考
2022-11-14太原市图书馆李佳
文/太原市图书馆 李佳
一、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进程
(一)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发展调整期(1913-1977)。据记载,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始于1913年金陵大学文科开设的图书馆学课程。1920年3月,由韦棣华女士和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创立的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高等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925年8月,上海国民大学在教育科中设图书馆学系。1927年金陵大学也创办该系。1929年广州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增设图书管理科,修业期2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普通课程和图书专业,这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中等教育机构。除此之外,上海、成都、安徽等都曾举办图书馆学专修班。194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创办专科,1949年秋季也招收高中毕业生,1951年招收本科生,1952年又改为专修科。1953年,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并入武汉大学,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1956年,北大、武大两校改为4年制本科,开始扩招函授生。1958年,北京文化学院设立了图书馆学研究班。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教育首先体现了政府主导地位,不仅增强新的师资力量,促进了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序化。而且在教学课程中,引入苏联图书馆学学科资料,并且增设政治理论,使教师、学生的思想觉悟全面提升。并开始执行的本科四年制教学计划,扩招学生,用于满足解放初期图书馆工作亟须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他们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1966年,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处于停滞状态,图书馆学专业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发展面临瘫痪,直到1972年大学恢复招生,北大、武大两所院校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办学,连续招收了5届工农兵大学生。
(二)改革开放后图书馆学教育事业重振时期(1978-2000)。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要求迅速恢复和重建图书馆学教育,尽快扩大图书馆学教育规模,多层次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同时迅速开展了国际交流,从学习并引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参考资料开始,互派留学生进行交流访问,组织人员参加国际会议等等。
1978年初,全国高校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全面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我国有10多所高等教育院校先后建立了图书馆学系(专业),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1981年11月,北大和武大首批获得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中国第一所图书情报学院在武汉大学正式成立,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和图书发行4个专业。80年代中期,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迅速崛起,不论教学点数量(50余个),还是在校学生(4000多人),都达到一个高峰。作为专业补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培训也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课程设置方面,70年代中期的特点是朝着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综合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增加了计算机应用、情报服务等课程。如北大曾组织安排本科学生在前2年先学习基础课程,如数学、中文、计算机、历史等相关内容,后2年回本系学习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通过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同时也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储备。8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目录学、档案学、情报学教育已并存发展并积极走向一体化。很多院校增设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如图书馆自动化发展、计算机基础原理、图书馆现代技术、数据库基础、文献保护与利用、情报分析与研究、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等。90年代初起,以“三个层次、七个级别”为指导,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三个层次是指高等专门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七个层次是指:高等专门教育分三个级别,即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分三个级别,即双学位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学制4年、大专教育学制三年。中等专业教育学制二年。图书馆学正规教育体系的层次、级别得到完善。与此相对应的在职教育也逐渐成为对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基础预备教育,或已接受过专业院校图书馆教育的工作人员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服务理念的继续学习过程。
(三)图书馆学教育事业转型与创新期(2001-2021)。该阶段加强了对图书馆学教育的管理与规范。至2006年,我国共有48所院校及图书馆开展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其中专科起点3个,本科起点28个,硕士生起点40个,博士生起点9个,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的有2所院校。我国的图书馆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高等教育学历、学位全覆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完整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体系,呈现出相对完整的发展规模。2010年之后,为了适应国内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对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影响,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图书馆学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在培养目标上调整专业规模,提升专业质量,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技术人才“又高又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全面型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媒介,传统图书馆作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核心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边缘化成为一种“怀旧情怀”。许多院校的图书馆学院系纷纷停止招生,与此同时,没有停止招生的院校也陆续将图书馆学院或系并入热门专业中去,如经济类、管理类等学院下成为二级学科。因招生情况不好,经费上的限制而面临专业发展危机,甚至一些大学图书馆学教授纷纷改任馆长、处长等行政职务,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纷纷寻找机会转专业,寻找就业机会,留下的毕业后也大部分改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着压力和危机。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数字人文-数据科学,专业名称的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必然结果,揭示着图书馆学教育所经历的几次重大变革和飞速发展历程,但其本质都是从图书馆学的基础学科中研究发展而来。图书馆学并非学子们认为的“巨冷的天坑专业”,图书馆学教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为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二、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与事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对我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路径的思考。图书馆学教育要变革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加强与实践的联系。每一个单独学科的产生都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知识进行学科化和专业化分类而产生的。单独学科专业化一定程度上使人类对知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伴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产生了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需求。图书馆学专业同样需要突破,一方面,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与一些学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图书馆学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图书馆学教育中运用,不仅探究读者在阅读需求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阅读倾向,更能使图书馆馆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读者服务工作。随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图书馆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用户研究与服务交叉已是图书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交叉学科的研究,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推动图书馆学实践迈向新台阶。同时图书馆学也需要档案、文献、情报等学科进行更好地融合,不仅能进行档案的积累、整理、组织和利用、保管等工作,同时能进行文献整理、情报分析、历史研究、印刷出版、图书修护等。更进一步满足信息管理和开发、知识工程、电子出版等新兴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二)对专业学生就业优势不足的思考。图书馆学专业在招生上虽然不具备先天优势,如今专业选择自主权逐步下放给学生,像北大、武大的信息管理相关专业都要参与全校社会科学专业的竞争,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学者强调普适规律问题和馆长热衷微观实务问题存在供需矛盾。在客观上削弱了学者关注图书馆实践的兴趣。传统就业方向一般是相关研究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从事信息管理、网页构建、商业数据情报分析,管理咨询等。就教育而言,强调关注实践的同时,要透过实践看理论本质,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课程体系本身会缺乏时代竞争力,图情专硕属于交叉综合性学科,应考虑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为就业服务、为社会增效。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改变,图书馆学教育也应进行不断变革与转型,通过理顺馆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关系,着重培养信息-管理-应用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有大批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入职政府部门、金融、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公司、信息安全等领域,从事各类新型的信息服务工作,这一变化更能增强图书馆学青年一代的自信。伴随图书情报专硕质量的提升,我们有更好的人才队伍促进图书馆实务的发展,将更有利于为图书馆事业赢得地位。
(三)对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承担作用的思考。当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加重视,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全局的作用愈发凸显。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起更多的教育职能,努力实现图书馆工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在校学生研究专业课题知识,提供内容广泛的研究服务,同时发挥其情报学优势,为就业提供方向性指导。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儿童读者利用公共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教育。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继续教育职能,在开展书刊借阅、新书推荐、信息检索、阅读指导、解答咨询、读者活动等方面,对少年读者施以社会教育的影响,甚至通过空间阅读环境,对其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由此可见,图书馆学与教育学的密切联系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引进人才如何满足图书馆多元化发展的思考。图书馆长期被誉为世界的“信息中心”。从图书馆角度,引进人才并非只有高学历,专业性强的毕业生。作为公共图书馆更是需要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如人工智能、古籍保护、版本鉴定、语言类、儿童教育心理学等等。另外,图书馆教育事业与我国的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其核心知识和人文传统与价值理性是图书馆学教育之本。信息时代的文化发展,不仅要保留传统文化,还要发展数字文化。图书馆、档案馆等有着天然的文化属性,吴建中馆长担任上海世博会顾问、冯惠玲教授引领“人文北京”和“广州记忆“建设,李国新、程焕文、刘炜等学者开展的重大项目和研究都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根据经济—文化—政治的金字塔模型,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由于文化连接着经济和政治,横跨三个层级,伸缩性很强。所以,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定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图书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图书馆学教育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为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信息时代利用计算机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构建的智慧图书馆,不管形式、内容如何变化,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始终是人类的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图书馆学教育不妨跳出固有信息管理的定位,发展交叉学课,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选修交叉课程,重点建设好少数专业来形成品牌效应,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相信图书馆学最终会将图书馆教育事业和图书馆具体工作者的现状加以改变,未来会更深入地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利用和保护文献、研究信息和知识的规律,成为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具有方法性质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