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长诗内容特征探微

2022-11-14宋彩霞

心潮诗词评论 2022年8期

宋彩霞

叙事诗一词,在中国大概最早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引《隐居诗话》云:“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诗,但格制不高,局于浅切,又不能更风操,虽众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厌也。”可见,这一词语的出现与中唐以来叙事文学的兴起,特别是白居易等人叙事写实的诗词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白氏诗的与众不同,虽然对它们评价不高。后来的朱熹有:“生民诗是叙事诗,只得恁地,盖是叙,那首尾要尽。”而对现代叙事诗文体意识的自觉做出最大贡献的是王国维,他把“叙事诗”和“史诗”并举。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虽然源自中国本土,但却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还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叙事诗具备叙事的特征,与叙事内容关系密切。比如说杜甫的《丽人行》和《兵车行》,就诗体和艺术手法而言,两首诗区别不大,显然是一脉相承。《兵车行》是叙事诗没有问题,《丽人行》则主要是对贵妃出行场面的大肆夸饰,能否算作叙事诗,有待商榷,我们不妨把其归入准叙事诗,作为叙事诗的一种参照来考察,恰恰正是这种准叙事诗更能让我们发现《兵车行》与《长安古意》等初唐诗的渊源及联系。虽然叙事诗内容跟诗的长短没有关系,但笔者认为,叙事诗还是需要一定长度的。长诗需要的是架构,组诗需要的是诗章之间的意义呼应,而超短诗属于单细胞生物,短诗,隐约需要某种结构,这个结构多数时候由于篇幅所限,无法被专业的学者和用心的读者摸索,但结构呼唤执着的诗人重点去建设,跟着艺术的直觉走,让叙事内容显影。可以说长诗更能突显叙事的特征,这也是清末民初的学者把“叙事诗”称作长诗的原因。近代叙事诗以它特有的内容主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历史。笔者以为,叙事长诗有如下几个内容特征。

一、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番禺(今广东番禺县)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知县、知府等职。1830年,曾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在北京结“宜南诗社”。当时与黄培芳、谭敬昭并称为“粤东三子”。张维屏晚年目睹英国侵略者的暴行,写了一些歌颂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诗篇,《三元里》《三将军歌》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认为文章应当“顺其自然”“人之文即人之言也”。他的诗朴素自然,无雕饰之弊。如描写鸦片战争的《三元里》: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谿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悠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1841年发生在距广州城北仅五里地的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暴行的历史事迹。这是一首有着浓郁抒情色彩的叙事诗。诗人真实地再现了广州三元里人民波澜壮阔的抗英斗争,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和所取得的胜利,与英国侵略者被围困的狼狈丑态及其可耻失败,以及清政府中的投降派的卖国求和的卑劣行径进行了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语言朴素自然,形象鲜明生动。曲向邦评曰:“乡民神勇,活现纸上。”

在写重大事件时,今人叙事诗也有很好的表现。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周啸天教授,他有一首《邓稼先歌》,曾获得第五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这是新时代的一首叙事诗,也可以看作是“诗史”。全诗如下:

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不赋新婚无家别,夫执高节妻何谓!不羡同门振六翮,甘向人前埋名字。一生边幅哪得修,三餐草草不知味。七六五四三二一,泰华压顶当此际。蘑菇云腾起戈壁,丰泽园里夜不寐。周公开颜一扬眉,杨子发书双落泪。惟恐失算机微间,岁月荒诞人无畏。潘多拉开伞不开,百夫穷追欲掘地。神农尝草莫予毒,干将铸剑及身试。一物在掌国得安,翻教英年时倒计。公乎公乎如山倒,人百其身哪可替!号外病危同时发,天下方知国有士。门前宾客折屐来,室内妻儿暗垂涕。两弹元勋荐以血,名编军帖古如是。天长地久真无恨,人生做一大事已!

全诗神完气足,环环相扣,结构紧凑,读来感人。虽多用典故,却作了最大程度的降解。有些新词是古诗词中所没有的,如“倒计时”“号外”“两弹元勋”等,与人物、主题密切相关,富于表现时代感。最为可圈可点的,是“神农尝草莫予毒,干将铸剑及身试”两句,以中国神话和传奇中的神农尝草、干将铸剑,来譬喻邓稼先的献身精神,贴切深刻,可谓典重。前句是说邓稼先有神农尝草的精神,却没有神农的幸运;后句是说邓稼先为国“铸剑”,像干将那样以身试剑,似是一种宿命。这两句极富悲剧意味,是全诗的诗眼。“号外病危同时发,天下方知国有士。”王蒙在读周啸天《邓稼先歌》随记中说:“此二句如雷如电,震耳欲聋!读到此句,能不动容?诗中有血,句中有泪!”诚哉斯言。

我读《邓稼先歌》,诗中的语言以现代书面语为基础,从口语和文言两个方面吸取养料,用典恰到好处,信手拈来,做到了有机融合,浑然无间。它是诗人才情学识的综合体现,非功力深厚者不可为也。

二、描绘社会百态

叙事长诗不仅反映了近代风云变化的历史,而且描绘刻画了近代的社会百态,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道光十一年(1831)淮安水灾,鲁一同有《安东岁灾记叙》一文,“今上御极之十一年,岁在辛卯,湖决于淮扬,江涨于荆襄,连饶豫,迫皖桐,东南无干土,而京师乃望雨泽……南人逃而归者,日千百为群,号哭震村堡,颇顉交道路,明年,麦半登,夏大雨水四十日,不绝如绳”。是年作《吴环九牛图》一诗:“今年秋水半天下,荆襄饶豫缠蛟龙。江淮南北尤横绝,万屋风卷随秋蓬。耕牛如山饿欲死,往往屠宰山村空。”安东大灾,鲁一同根据所见所闻,写下了《拾遗骸》,兹录《拾遗骸》如下,以见其情:“拾遗骸,遗骸满路旁。犬饕乌啄皮肉碎,血染草赤天雨霜。北风吹走僵尸僵,欲行不行丑且尪。今日残魂身上布,明日谁家衣上絮。行人见惯去不顾,髑髅生齿横当路。”活人捡拾死人的衣服穿而避寒,此情此景,令人惨不忍睹,为杜甫笔下所未曾有。

鲁一同是道咸时期江苏诗坛一员,他的作品既关注战争又关注民生疾苦。《荒年谣》是其反映灾荒的组诗,作于道光十三年(1833),这是一组动人心魄的灾难史诗,由卖耕牛、拾遗骸、缚孤儿、撤屋作薪、小车辚辚五首组成,写了农民从出卖耕牛到举家逃荒的全过程。诗前有序,披露了作者写此组诗的心境与悲伤,云:“饥冷洊叠,疮痏日甚,闻见之际,愍焉伤怀,爱次其事,命为《荒年谣》。”《荒年谣(五首选一)》:

小车辚辚,女吟男呻。竹头木屑载零星,呕呀啁哳行不停,破釜堕地灰痕青。路逢相识人,劝言不可行:“南走五日道路断,县官驱人如驱蝇。同去十人九人死,黄河东流卷哭声。”车辚辚,难为听。

诗中写了人食人、满路遗骸、母弃子、撤屋作薪和逃荒的悲惨的社会现实,是鲁一同的诗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逃荒,本来是想逃脱饥饿而死的下场,不料,逃荒人面临的,却仍然是死神的血盆大口。这前一批的逃荒者,绝大部分或饿死、或被县官赶上了死路,剩下的回流者,又逢上了后来的逃荒大军。进亦无路,退亦无路。看来,这荒已无处可逃,逃到哪里,哪里都是灾荒!死亡的逃荒者究竟有多少?诗人也无法分辨,但觉滚滚东流的黄河巨浪,翻卷的全是死魂的哭声!最后,诗人又推出了无比沉重的两个短句:“车辚辚,难为听。”这不是首句的简单重复,从诗的艺术上讲,是诗意的升华;从诗所反映的现实上讲,首句的车声,还带着逃荒人的希望,结句的车声,则是诗人对逃荒人终将绝望的预言。

此诗出语不事雕琢,用着力刻画的笔法,写出了触目惊心的现实。诗的用语虽朴实,却并非直露:“行不停”与“不可行”的对比,足以发人思考、令人为逃荒者的前程命运揪紧了心。此外,一句“难为听”,也写出了“听”者即诗人自己对灾民无限同情却一筹莫展的复杂心情。在平浅的字句里,含有这样的深义可令人品味,这首诗真不是一首普通的大呼大号之作,它在反映惨烈的现实的同时,本身也具有沉郁曲折的艺术魅力。

三、抒情和其他类别

郑欣淼《海山十年歌》:

景山朝焕彩,北海暮浮霭。惯看朝暮绕飞鸦,蓦然衙门已十载。衙门民舍相邻比,老槐曾记雍乾祀。幽深绝隔十丈尘,文脉仍通红墙里。一自缘结故宫学,个中髓味漫穷竭。学海涯涘何处寻?唯赖众贤不停歇。欣逢紫禁六百寿,百秩院庆又将遘。午门观展何缤纷,总是天公待我厚。海山佳气催吟思,积习弥老如驰驷。昔同九友醉弦歌,今与五子诗言志。皓首霜眉敢谓老?竞秀争流山阴道。岂求今吾胜故吾,趋时追新君莫笑。噫吁哉!湖光山色两缱绻,小院匆匆人聚散。初识还是厨师陈,肴馔爱其面一碗。

作者于2002 年9 月至2012 年1 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2012 年1 月离开故宫博物院院长岗位后,遂移故宫御史衙门,至今已整10 年。《海山十年歌》就是写此期间的亲身经历。故事从景山、北海写起,“朝焕彩”“暮浮霭”,角度契入,运笔轻盈巧妙。从朝暮到十载,那些飞鸦、民舍、老槐可以见证。虽然“幽深绝隔十丈尘”,但“文脉仍通红墙里”。在这文脉中,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梳理。“一自缘结故宫学,个中髓味漫穷竭。学海涯涘何处寻?唯赖众贤不停歇。”“涯涘”,引申以比喻事物的界限。作者研究文物、博物馆、遗产保护,力倡故宫学。出版有《从红楼到故宫:郑欣淼文博文集》《文脉长存:郑欣淼文博笔记》《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故宫学概论》等,可谓著述颇丰,个中髓味真的是无穷已啊。“欣逢紫禁六百寿,百秩院庆又将遘。”“遘”,相遇,碰上。作者有幸赶上了两个大庆的时节,看到缤纷的境况,由衷地感叹:上天待我多么厚!“ 海山佳气催吟思,积习弥老如驰驷。”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影响作者的诗情,反而催发着诗词创作的灵感。他从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学习诗词创作,兼及散文,出版有《郑欣淼诗词百首》《郑欣淼诗词稿》及《山阴道上》《游艺者言》《周赏集:郑欣淼散文》《古韵新风:郑欣淼作品集》等都足以说明作者的创作成就。“昔同九友醉弦歌,今与五子诗言志”,“九友”和“五子”均为写实。2019 年在中央文史馆举办的大家讲习班上,作者为诗词班导师,学员9 人,称“北湖九友”(蔡竞、刘安定、吴宝军、姚泉名、李军、韩倚云、屈杰、马飞骧、金中)。“五子”,是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的十大导师培训班,作者招收了5 位学员,已经开始上课。“皓首霜眉敢谓老?竞秀争流山阴道。岂求今吾胜故吾,趋时追新君莫笑。”虽然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可怎么敢说老呢?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湖光山色两缱绻,小院匆匆人聚散。初识还是厨师陈,肴馔爱其面一碗。”时光匆匆,故宫御史衙门人员进出变化很大。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10 年前来故宫御史衙门时认识的厨师陈师傅,做得一手好面,我是那么的喜欢。至此,所有的故事叙述完结。

该诗有两个特点:1.以叙述为主,兼以描写,议论。前八句为一小节,意思相连,相当于律绝的起承,中间接着这个意思继续写,把故事讲完,他驾轻就熟,或歌唱,或描写,或叙述,无不尽情尽意。2.明白易懂,直抒胸臆,无遮无拦,没有典故,没有骈体,更没有艰涩的话语,晓畅淋漓,一泻千里,写者尽情,读者快意。

作者笔纳天远,时通古今,为我们展现出古今辽阔而悠远的时空境界,也是一个忠于自己感受的诗人所产生的与众不同的诗意回顾。采取大写意的手法,泼彩勾勒,十分谨慎地围绕主题,没有一处“走神”,二十二韵,布置有序,脉络清晰,诗句雅正,段落分明,气韵雄壮,情文相生,散落天星以正大之域,雅韵方浓于字里行间。有我有人,包罗浑含,以一碗面作结,别出心裁,似未有人道,意不竭而识自见。

在这湖光山色里,诗人留恋陈师傅,便产生了让大家过上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这样一个期许。可见一种心灵对生活超越的状态,化寻常之物为诗中意象。诗人以新奇、关爱的眼睛看世界,世界上无不充满诗意的光辉。在这里诗人发现,辛辛苦苦走了那么多路,原来自己所要寻找的美,就在身边,就浓缩在一碗面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叙事诗,不仅注重反映社会民生,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与时代风云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征,而且注重描绘个体生命的命运轨迹,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并呈现出生活化、平民化的创作倾向,不仅反映国内生活,也放眼世界形势,描绘域外烽烟,这大体是叙事长诗内容方面的一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