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真正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

2022-11-14于泳跃候丽影

活力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总书记

于泳跃 候丽影

(黑龙江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鸡西 158100)

一、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在其提出前面两个共同体之后提出的理论成果,而这个理论具有先见性地提出了一些深刻的关系,并对当今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时指出了人与生态的关系,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阐述是正确认识并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依据,更是今天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南。

(一)人类受制于自然的“自然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论述表明了他们在这个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进入了新的阶段,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处于被动地位,所有的行动都受到自然界的制约。

(二)人类征服于自然的“虚幻共同体”

人类为了获得生命的持续健康发展,开始摆脱“自然共同体”的制约,通过改造自然创造劳动价值,在公认的劳动实践与交换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劳动异化下,形成除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之外的人与人关系的统一体。劳动异化造成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开始滋生,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在这场灾难面前,全球陷入经济发展受阻、人身健康受到威胁的境地。恩格斯曾说:“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了人类绝不可能摆脱或违背自然规律,对抗或征服自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自然面前是受制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应当在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三)人类实现自由的“真正共同体”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释了真正共同体的形式是解决两个主要矛盾,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达到“真正共同体”。“真正共同体”只有用丰富的物资资料为人类提供自由和发展的强大支撑,才能使每个人的劳动都从自由意愿出发。“真正共同体”强调要从人与自然异化的现象中找寻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和解,就是要对自我异化进行扬弃,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真正共同体”是由自由的人联合而形成的自觉共同体,兼顾社会中每个人的利益,马克思认为,随着阶级与国家的消亡,“真正共同体”是应然形态。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包含由“自然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三个阶段,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安全、社会、文明与生态方面具有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思想体系在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基础上丰富其内涵,形成意蕴深远的外交思想体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创新道路,也是新时代下外交发展的战略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首次提出到总体路径、主要内容、启示反思都表明我们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逐渐完善,并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是在当今世界契约精神新发展、信息科技力量壮大、社会发展异化特征,以及责任大同时代精神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论断。

1.契约精神的新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解决,需要集思广益,共同应对。面对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广大发展中国家渴望积极参加国际事务,有利于实现国际关系的进一步民主化,为了促进国际秩序的完善,联合国多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联合国决议,并被其他国家积极响应,广大国家渴望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坚守各方面的原则,在国际上谋求自由、平等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加速了人类的契约精神,为世界的交往与合作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条件。

2.信息科技力量的飞速发展

信息科技力量的飞速发展使得一系列新媒体、新技术扑面而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通信的创新发展,从时空上解决了世界人民的距离问题,使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世界真正变成了地球村,使国际社会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是,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因掌握先进技术居于信息化链条顶端,由此奉行信息霸权化,限制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是自身的弱项,又缺少资金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支持,使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全球的安全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选择。

3.社会发展的异化特征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间的碰撞也愈见激烈:单边主义秩序奉行的是一家独大、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追求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多边主义秩序展现的是众生平等、互利共赢的正和博弈。随着西方霸权主义的衰落,以美国为主导的单边主义已然不能适应国际格局,急需进行国际秩序的变化与调整。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安全问题涌现的境遇下,各国间的联系程度与世界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持续上升,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项严峻挑战,作为一种全球价值观开始形成并被其他国家广泛认可。

4.责任大同的时代精神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环境污染、金融危机、核威胁问题越来越明显,对人类生存与安全构成了威胁。在欧洲、北非、中东等地区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埃博拉病毒,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但是,面对这么复杂的外部环境,各国人民逐渐走向联合,展开了全球性的帮扶活动。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在自身抗疫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积极协助世界卫生组织在华采购个人防护用品和建立物资储备库。各国间的医疗援助,体现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更反映了命运与共的天下大同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应对各种挑战及全人类的呼吁下应运而生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当今国际形势变化,总结中国特色外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并在之后的一系列讲话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体系,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推进全球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理念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具有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强大理论基础。

1.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重要依据

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只有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发展才是“真正共同体”,而也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下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真正共同体”阶段,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现劳动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阶级和国家最终消亡,个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路径都是各国普遍交往,并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位国内国外的两个角度,是涉及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多领域的大国外交思想体系,是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新阐释。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造福全人类。马克思、恩格斯追求公共利益、集体利益和共同利益,最终为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和目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本遵循,从而最终达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目的,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最直接的借鉴体现在“利益观”方面,就其内容而言,其“利益观”在原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基础上,增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局限于“利益观”,还将深层的内涵延伸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多个方面。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内核

(1)“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恰恰需要“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识作为支柱,这也正是对于现阶段各个国家发展提出的创新的思路。由于各民族文化间具有巨大差别,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如何实现各国间的和谐相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在交往中保持宽容与尊重,接受差异。在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首先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同时寻求各种文化间的共性特征,兼收并蓄,找寻共同点,搭筑沟通互鉴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在文化竞争中反省自身,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尊重,才能避免文明的冲突,走向真正和谐的命运共同体。

(2)“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天人合一”的思想旨在从意识层面使全人类认同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与共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要一起推进全球生态治理新体系的必要性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地万物为一体”,更是传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的文化传统,这不仅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观念,更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3)“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日益增加的时代,“逆全球化”现象不断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不能独善其身,而应该兼济天下。”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经济合作面临困境的境遇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兼济天下”的理念,为解决今天面临的难题和矛盾开辟了新道路,始终将自身的发展同全球发展相统一,认为人类应当是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战胜艰难险阻的途径应该是团结协作、相互扶持。“兼济天下”是中国秉承“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的人类情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丰富,其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时指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遵循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地国家的支持和热烈的反响,并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要想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关键看行动,在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遵循原则,才能实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

1.坚持对话协商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持久和平的大环境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才能持续下去。在当今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解决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实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利益最大化,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的新型伙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坚持对话协商。英国学派代表性人物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主张“通过谈判解决或者遏制大国间的政治争端”,以此来解决武力上的争端,意在说明对话协商的重要性,而对话协商则是通过国际论坛、元首外交和电话访问等具体的机制,根据两国或多国之间所关注的核心利益进行详细、充分的协商,并以此达成共识。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四点建议,其中一点是“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在对话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摩擦、矛盾和冲突,但是协商能够通过彼此间的妥协化解纷争,正确处理好各国家间因具体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平既是全人类最大的利益,也是发展的前提保证,要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入人心,就必须坚持对话协商,大体维持国家间的公共利益。各国间要想发展伙伴关系,就必须坚持对话协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所指出的:“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坚持共建共享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的主体是各个国家,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商议发展对策、共同建设合作平台、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在“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下,促进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除此之外,当今世界面临各种危机与灾难,这些全球重大公共安全问题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强调各个国家的安全都至关重要,共同安全是最终目的,冷战思维、军事联盟不利于持续稳定的合作,面对自然灾害、恐怖主义等安全隐患,需要用新安全观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到四点启示,其中就指出“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构建一个安全、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提是维系公共安全、平等对话。

3.坚持合作共赢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世界全球化、山水相连、社会相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合作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有许多国家因为利益联合起来,但是因为合作的结果是单赢而不是共赢,最终国家间会产生摩擦,以致合作难以为继。而中国大力提倡的是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间的合作,而合作的前提和结果都应是“共赢”,只有各国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建立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才能引导各国间的合作健康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合作共赢应体现在伙伴关系、安全格局、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是人类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重要纽带。而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只有将合作共赢认真地贯彻到各个领域之中,才能构建一个公正、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坚持交流互鉴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的底蕴,是增进各个国家相互了解与价值认同的纽带,没有文化的彼此认同和尊重,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很难建立起来。西方文明关系的代表是萨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文明是有高低之分的,文明的不同会使国家或地区间产生冲突乃至爆发战争,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恰相反,它主张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中国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坚持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尊重为前提,以和谐为目标,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携手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只有将文化上的认同和交流作为重要准则,才能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 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个国家是否坚持科学的理论思想,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在世界动荡变革时期,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我行我素、霸凌欺诈就是自掘坟墓。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各国应为全人类前途命运和子孙后代福祉做出正确选择,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齐心协力,守望相助,承担国际治理共同责任,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并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的外交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提出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将永葆“天下大同”的精神、“共担责任”的意识、“守正创新”的劲头、“平等互惠”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命运与共的美好故事,努力创造让全人类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更足的新奇迹。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总书记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命运的更迭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时局图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