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目分包、项目合作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2022-11-14郝文英
郝文英
(黑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和行业经营特点,“十三五”期间,建筑施工企业不同程度采用项目分包、项目合作等经营模式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规模经济和更高效益,分包、合作方是集团辉煌成绩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推动“千亿规模”战略目标切实落地过程中,需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协手奋进,分包、合作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内控、风控、合规体系建设不完善,契约履行、诚信体系建设有差距,对分包、合作方缺乏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带来诸如法律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和资金占用等不可控事项,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社会信誉和国企形象,制约集团高质量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如何扬长避短,克服这种经营模式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和制度,加强分包、合作项目科学管理,规范财务核算,防范各项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使分包、合作方成为强大的正向推动力,是工程建设板块迫切解决的当务之急。
一、各权属企业内部管理的对策建议
落实各二级集团及其权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财务核算、防范各类风险。
(一)加强内部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未纳入企业规范管理体系,或各部门信息割裂,对分包合作项目没有形成管理闭环,没有建立风险预警反馈机制,分包、合作方合同履约情况出现问题,如未按时完成工程任务、工程质量不过关、施工过程中发生人员事故等,造成企业对工程质量、工期、工伤和财产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采取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工作机制和制度。树立与自营项目相同管理标准的理念,建立各业务部门联动办公机制和相关制度,从源头上规避法务、经营、税务等各项风险。要求每一个分包、合作项目必须纳入企业全过程管理体系,包括项目评估、合同签定、项目施工、款项结算、获取发票、开具发票、款项收取和支付等环节。分包、合作项目合同签订前尤其重要,需由法务、人资、经营、工程和财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小组进行充分评估。法务部门确保合同条款和签订过程等合法性和合规性;人资部门确保雇佣人员(机械操作工、电工、塔吊操作工等)资质的合法性;经营、工程部门确保项目盈利在可接受的水平;财务部门事先必须明确要求原材料、人工、机械使用费及其他费用按工程造价等相关规定的合理项目开具发票,且确保为正规发票,并负责跟踪,确保取得的发票合规、合法化。经营和工程部门需对项目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死角。二是建设完整的IT 架构。快速推进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供应商管理和资金集中管理平台等业务模块上线,打通业务和财务壁垒,实现业财信息一体化,加强信息透明度,使信息及时、有用、可靠,确保每一个工程的履约情况、工程进度、工程结算、发票取得、发票开具、资金流情况都能实时线上监控、反馈,并对关键事项设置预警机制,增加科学管理工具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三是适时要求分包、合作方给用工人员缴纳保险;四是缴纳一定比例或一定额度的保证金,降低企业财产损失。
(二)细化财务核算颗粒度,真实反映经济业务实质,有效规避税务风险
财务端存在的问题和税务风险:大部分分包、合作经营方式一般按合同约定将项目利润锁定,为了尽量少缴纳税款、套回利润,分包、合作方采用借用营业执照或新设公司(为项目而成立,开完发票后注销)方式,只开具材料费或人工费税点较低的发票,造成虚开或串项开具发票违法行为,随着国家税务机关监管手段创新和监管力度加大,企业税务风险越来越大;财务核算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只能将这些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项下,主营业务盈利空间变小,导致毛利率偏低,体现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偏低,竞争能力较弱。
采取措施:一是财务部门严格要求包分、合作方根据工程造价项目和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项目获取的发票,分别进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会计科目核算。二是财务部门与分包、合作方一起精心筹划管理费用、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明细项目,尤其是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合理化,增加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代表企业以后发展的潜力,增加销售费用,代表企业开拓市场的力度。三是吸引分包、合作方在集团集采平台上采购、在商旅平台消费,统一开具发票、统一结算、统一核算,根据真实业务,获得正规发票。四是财务部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和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规范准确核算经营成果,优化利润表结构,提升毛利率水平,对外展现企业良好的竞争实力。五是财务部门制定专项制度,纳入考评内容,定期抽查,形成管理闭环,确保制度落地实行。
(三)强化资金管理,规避法律风险和财产损失
资金方面:分包、合作方拖欠材料供应商货款或劳动者工资的,企业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引起法律诉讼,发生法院扣款事项,造成企业财产损失(这种现象比较多)。资金使用没有严格执行计划审批程序,资金监管不严或不透明,容易造成人为占用企业自有资金的现象等等。
采取措施:实行预算管理和资金计划管理,实行“三收三支”(即以收定支、先收后支、收大于支)原则,利用资金集中管理平台进行线上结算,严格管控分包、合作方的项目资金流向,督促工程及时回款、控制款项支付时间和支付频率,杜绝占用自有资金。
二、集团层面管理的对策建议
集团统筹部署,上下密切联动、内外深度协同,建立集团的集中采购平台、供应链融资、智能商旅平台,聚焦规模、资质、国资背景等资源优势,吸引分包、合作方与集团共同成长,上中下游高效整合,优劣互补,建立完整、稳定的供应系统,延伸整条产业链,构建集团商业生态圈。
(一)发挥集中采购平台规模优势
2020 年度,某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合并范围内营业收入400 亿元,营业成本350 亿元中原材料149 亿元,占比46.8%,当年原材料增加127 亿元,其中:水泥9.5 亿元、沥青11.6 亿元,钢材21.91 亿元,其他85 亿元,这意味着集团每年大概有上百亿的采购量,如果统一集中大宗采购,形成规模经济,获取价格优势,吸引分包、合作方在集采平台采购,参与梳理上游供应商工作,共同选取优质供应商长期合作,按工程合同项目申请采购,统一开具发票,保证原材料发票的合法性、合规性,统一付款结算,支付货款资金留痕,为税务等机关发票真实性稽查提供充足证据,规避税务风险。
(二)快速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以集中采购平台为依托,以该集团为核心客户,供应商为贷款主体,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通过供应链体系把债务合理转移到供应商体系,逐步改善高负债、高风险状态,优化集团带息负债结构。利用“托盘贷”把生产厂家和供货方的仓储通过供应链系统的植入,建立金融监管仓,打造新供应链体系,实现货品质押融资功能,解决票据融资不足问题,缓解集团分包、合作方和供应商的资金压力。
(三)搭建智能商旅平台
利用集团规模优势,与航空公司、宾馆、酒店等搭建商旅平台,争取最优协议价格,吸引供应商到平台消费,自助差旅申请,统一对账、统一结算、统一开具发票,及进入账,且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中,部分解决分包和合作方利润通道问题的同时,降低主营业务成本,增加费用项目占比,促使毛利率水平提升,进一步优化利润表结构,同时业务真实,发票正规、支付留痕,规避了税务风险。
(四)建立物料调剂机制
2020 年末,该集团合并范围内原材料15 亿元占存货140 亿的11%,是“两金”清收工作的重点,认真梳理原材料的使用性质,评估和测算原材料采购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利用集中采购的平台优势,与供应商建立物料调剂机制,促使财务报表中的存货储量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和利润水平。
自2019 年黑龙江省七大产业集团组建以来,各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抢抓改革重组带来的“四大机遇”,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步伐,随着集团社会声誉和话语权逐步加强,聚焦大型国资国企背景、资质资源禀赋,集采平台和智能商旅平台规模优势将突显、材料价格优势明显,法务、财务服务专业、高效,融资贷款渠道畅通,资金成本结构合理,违法违规违纪风险合理防范等,牢牢吸收更多综合实力强、社会资源丰富、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高度契合的分包商、合作方和供应商,赋能予之,使其与集团一起共同成长,同频共振,合作共赢,进一步加强、拓宽、延长产业链链条,促进良性循环,深挖价值链,形成集团商业生态圈,增强整体核心竞争力、控制力和行业影响力,为打造“千亿规模”铸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