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农业产业链融资信用增进研究

2022-11-14李志胜曾雄旺

商业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产业链金融机构

李志胜,曾雄旺

(湖南农业大学 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一、引言

农业产业兴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实现产业兴旺离不开农业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2015-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融资是实现三产融合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固有的低收益、高风险、长周期等特性与金融资本逐利性、风险规避性相矛盾,农业产业链主体融资“难、贵、慢”等难题尚未充分疏解,据中经网调查报告显示仍有18.87%的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26.40%的合作社和68.49%的龙头企业等产业主体存在融资约束。新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赋能为创新性破解农业产业链融资约束提供了新引擎。农业产业链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链主体的信用资质评级不高,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移动互联与物联网)、5G 通信技术、分布式技术(区块链与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等数字技术与手段赋能农业产业链融资信用增进,可提升产业链主体信用资质和强化金融机构风险治理能力,破解农业产业链融资约束,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的现状及其约束问题

农业产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产业链,产业链融资是促进农业产业做强做大与重塑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农业产业链融资以产业链外源融资为主,产业链内源融资为辅,其外源融资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等融资服务,内源融资则主要通过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提供和接受贸易信用等方式进行赊销货款、预付货款或现金借贷。随着普惠金融等一系列强农兴农举措的实施,农业产业链融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运行中,产业链条稳定性不足、产业主体融资需求异化、涉农信贷担保体系欠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产业链条稳定性不足,融资能力受限

农业产业链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为一体,保障农业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农业产业链多数为“一主多辅”型结构,即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重点、上下游的其他中小规模主体为延伸的结构。现有农业产业链条大多较短,链条首末两端之间环节少,产业链所创造的附加值及利润较少。产业链中间衔接环节的缺乏,容易导致全产业链条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使得农业产业链不稳定甚至断裂。在农业产业链合作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中小规模主体通过抵质押、内部担保等方式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合同,获取产业主体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以及相关技术服务,产业主体抵质押资产通常是生产经营用地的使用权、自建房以及大型农机装备、生产厂棚等资产,由于土地经营权、农用资产等专用性,使得此类资产抵质押价值普遍被低估,难以达到融资门槛。

一主多辅型结构下中小规模产业主体与龙头企业等衔接渠道窄,产业链前端的主体多为分散式经营,内部联结不紧凑,容易因信用信息不对称而出现融资高违约的信用背离现象。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在整条产业链中发挥的作用最大,是产业链上下游其他主体融资的重要信用依据,当龙头企业的经营实力或信用资质出现问题时,上下游其他产业主体的融资也就难以进行。农业产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经营风险大、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等容易导致产业资金链断裂,产业链内源融资能力不足;同时,涉农抵质押资产价值被低估进一步影响产业链主体外源融资能力,进而导致产业链整体融资能力受限。完善产业链主体征信建设,有助于提高产业链主体信用资质评级,进而提升产业链融资能力。

(二)产业主体融资需求异化,融资交易成本较大

随着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效率与效益的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零星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培育中,加剧了行业内部竞争,而农产品市场波动、质量安全等风险也加大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难度,应对农业产业链发展所面临的各类风险需要多元化的资本才能有效协作治理。短、小、频、急为农业产业融资的普遍特征,但随着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推进,农业产业融资呈现长期化、大额化等新兴需求。农业产业链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呈现差异化,产业链中小规模主体更多关注的是融资交易成本低的“易得性”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产业链龙头企业不仅关注融资规模,而且关注金融产品与自身发展的适配情况。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等实施为三农领域生产经营主体融资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截至2021 年上半年,涉农贷款余额超41 万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约8 万亿元,年增长均在10%以上。虽然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在融资服务方面持续支持,但融资交易成本大、金融优惠信息传递渠道窄等问题仍制约产业链主体融资。融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银行融资利息费用、担保费用和其他费用,农业产业经营风险性较大等使得产业链主体信贷等融资的利率相对较高,进而增大融资成本;同时金融机构为了保证信贷等业务指标,产业链融资主体通常被捆绑融资隐性成本,如协助金融机构完成储蓄任务、开设对公账户等,使得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大。打造产业链信用共同体“抱团”进行融资,可提升产业链群体融资信用资质,进而有效扩大融资规模和降低融资交易成本。

(三)涉农信贷担保体系欠完善,融资供需失衡

农业产业主体经营风险相对较大,涉农抵质押物信用被认可度不足、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使其信用评级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融资准入门槛,通过第三方信用担保能够提高其信用资质评级,可有效分担信贷等融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融资服务的积极性。第三方担保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减少信贷融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农业产业链信贷等融资担保服务主要由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但仅有少数产业链主体能获得融资信用担保服务。农业产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在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服务时,收益与风险难以匹配使得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农业产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商业性担保机构等主体的担保系统,难以建立健全的涉农信贷担保体系,不利于涉农信贷担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总量及覆盖面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截至2021 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近36 万亿元,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近98%,但由于农业产业受自然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使产业链主体利润不可控,涉农信贷担保体系欠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金融排斥等现象的产生,融资供需不均衡,农村金融资金“背农”、“弃农”化利用。农业产业链主体征信信息的部分缺失和涉农信贷担保体系的欠完善,使得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主体提供创新性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内在动力不足,金融产品服务期限与农业产业生产收益周期不匹配、服务模式与产业经营模式不匹配等问题突出,产业主体甚至被迫通过高利率民间借贷或抛售固定资产等来解决按期还贷问题,久而久之产生金融供需错配的不良局面。健全第三方信用增级体系,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主体信用评级和融资可得性,促进金融供需高效适配。

三、数字赋能农业产业链融资信用增进的创新路径

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数字技术正以磅礴之势为各行各业赋能。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对农业产业链融资需求主体的客户画像、精准营销、智能投顾和风险管控等成为促进融资信用增进的“一剂良药”,赋能产业链主体征信建设、产业链信用共同体打造、第三方信用增级体系健全可实现产业链主体的融资信用增进。

(一)赋能产业链主体征信建设,奠定增信基础

在满足产业链主体融资需求及推动农业产业链整合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主体征信建设是提高融资可得性和满足融资需求的关键。赋能产业链主体征信建设,奠定增信基础,一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可以获取产业链主体真实、有效、完整的财务信息,实现主体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从产业主体特征(Character)、发展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质押资产(Collateral)和外部条件(Conditions)等“5C”角度来采集与构建征信体系;二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收集和记录产业链主体的征信记录,产业主体可以实时在线更新自身信用资质,同时也可以实现征信信息永久性保存与利用;三是利用互联网等技术产业链主体与金融机构可以进行“零距离”地高效沟通,增强金融机构对自我的认可度,从而建立良好的企银关系,提升融资软实力;四是利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对产业主体实行优先/次级自动授信以及强化风险预警、隔断等服务,降低融资资金风险。

(二)赋能产业链信用共同体打造,提升增信动能

打造农业产业链信用共同体,变“孤岛”为“链群”抱团进行融资,可有效延长产业链条,实现链上所有主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增强资信对称,降低农业产业链融资交易成本。赋能产业链信用共同体打造,提升增信动能,一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获取产业主体征信数据,数字化平台后台监管,为上下游企业或农户等产业主体提供内部担保,通过“以大圈小”,带动农户或中小型经营主体融资,农业产业“链主”企业起带动和组织的作用,实现群体信用评级的增进;二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业产业链上主体产-加-销-服过程中积累的上下游客户之间的历史交易记录、信用情况、资金情况等进行一体化考察评估,通过产业链整体之间的协作契约关系“聚散成整”,进一步打造符合金融机构融资门槛的“虚拟抵质押资产”,如构建产业链“信用资金池”,实现融资风险共担和提高产业链信用共同体信用资质;三是利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金融产品与服务信息对链上全主体的覆盖,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信用共同体提供整体的金融服务,进而降低融资资金风险和融资交易成本。

(三)赋能第三方信用增级体系健全,强化增信效能

第三方信用增级机构通过对农业产业链主体融资信用评级的增进,可促进农村金融供需适配质效的提升。赋能第三方信用增级体系健全,强化增信效能,一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中债信用、中证信用等信用增进公司可以搭建信用增进数字化平台,将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经营足迹转化为信用数据,实现对产业链融资需求主体的智能投顾,同时基于数字化平台监察融资主体的财务情况、经营行为等,帮助金融机构甄别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实现对产业链主体融资资金风险的智能管控;二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第三方信用担保机构可以实时获取融资需求主体的经营行为、商业信用、资金交易等数据,筛选客户以精准匹配第三方融资担保的授信额度,推进银行、农业产业主体、第三方担保机构三方协作的农业产业主体信用担保融资,借助“银农担”信用码对农业产业链主体进行客户画像,构建产业主体“亮码”融资、“码上”融资的担保融资新模式;三是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农业产业链主体可以与金融机构通过股权关联等形成相互渗透的稳定关系,促进农业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助推金融供需高效适配。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产业链金融机构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