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推进策略探究

2022-11-14李亚楠

商业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广西文化

李亚楠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文化产业崛起,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广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了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和机遇

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广西也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等一系列推动文化快速发展的利好政策,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红利政策的释放,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从国际看,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其中的“文明之路”则是最根本、最久远之路,而文化又是开拓巩固文明之路的砥柱桥梁。2021年11月22日,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双方正式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将推动广西与东盟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走的更深更广更远,对广西的文化产业必然打开更深更广更远的空间。

广西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是时代所需、社会所需,是促进广西经济转型升级,支撑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成果

近年来,广西以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健全文化产业现代化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文化产业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近年来,广西先后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理顺自治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改善和优化文化市场秩序,转变党和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文化领域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

富有历史底蕴、充满时代气息、展现桂风壮韵的特色文化品牌持续释放,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效凸显。“十三五”时期,歌剧《血色湘江》、彩调剧《新刘三姐》、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等得到中央部委领导和各界观众高度评价,电影《黄大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驻村笔记》等3部图书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以文惠民,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感不断提升;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2项,自治区级项目762项。

(三)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快

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规范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申报和认定管理,奖励新上规文化企业。截至2021年9月底,全区文化企业数达到5.4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56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速比全国高20.4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20.8个百分点。

新创建推出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培育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1家即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5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4家,文化产业聚集区培育不断壮大,成效显著。

(四)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巩固

一是加快全区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印发《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一键游广西”项目建设,实现与携程、同程等O T A平台的对接和资源整合。二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广西传统特色农业,重点建设桂林龙脊梯田、南宁美丽南方等休闲农业项目,推进田园综合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星级乡村旅游区等品牌建设,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品质。据抽样测算,2021年上半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09亿人次,占全区接待游客量的47.8%,乡村旅游消费约1431.04亿元,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9.0%。

(五)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十三五”以来,广西持续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较好地扩大了文化贸易在广西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十三五”时期,全区有15个批次代表团赴东南亚、西亚、欧洲、大洋洲等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文艺节目100多场;广西对外输出图书版权2362种,覆盖50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传播广西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

三、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要提高到4%以上,2019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为2.4%,距离“十三五”规划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广西文化产业近年来在整体实力和盈利水平上虽有了较大提升,但总体实力薄弱,产业发展缺乏强劲动力,特别是与先进省区在数量和规模上差距还很大,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

一是产业形态上,广西文化产业仍然以传统文化产品制造、批零等产业链的中低端业态为主,而高渗透性和联动性的现代文化服务业、高科技文化行业则增长缓慢,比重偏小。二是区域发展上,首府南宁文化产业呈现高聚集现象,其它区域则“花开几枝”或“门庭冷落”,两极分化严重。三是市场主体发展上,南宁、北海、钦州、玉林、贺州市场主体平均规模居于前列,而有着较厚重文化底蕴的桂林、梧州,其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市场主体平均水平已不再具有优势;城乡发展也不平衡。

(二)缺乏骨干企业,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水平较低

骨干企业上,广西骨干、龙头文化企业少,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缺少引领作用;而且小、散、弱的文化企业较为普遍。产业规模上,2021年上半年广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仅有737家,仅占全国的1.16%,数量少。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民营文化企业规模和实力有待提高。产业集约化上,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融合度不高,一些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在资金上的缺口较大,再加上市场规模小,经营模式滞后,知识产权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企业生存风险加大。

(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缺少内驱动力

现代化文明浪潮冲击下,广西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面临巨大挑战。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力度不够。由于人员、技术、资金等问题,导致一些民族文化无法被挖掘、申报认定和保护,开发力度不足,难以得到有效传承。二是传承主体缺失。由于乡村老龄化、空心化、原子化等问题,“活态传承”和传承主体缺失断层现象严重。三是文化自信意识缺乏。在市场经济和乡村城镇化冲击下,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粗糙结合,或将外来文化生搬硬套,或出现乡村旅游开发同质化,文化不自信,开发方式不恰当等问题,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无土之花”和“无水之鱼”。

(四)产业人才支撑力不足

人才是文化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也相对滞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现代新型文化产业占比太少,特别是具有竞争力核心的创意文化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创意型和高科技人才培育滞后;文化领军人物极少,特别是对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罕见;在“一带一路”特别是与东盟的交流与合作中,管理、法律、语言等方面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储备欠缺;相关文化部门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缺少长期规划,出现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

(五)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充分

文旅融合一直成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近年来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呈现逆势快速增长态势,文化与科技融合给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广西与时俱进,也着力培育数字化文化产业,并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带来十分可观经济效益。但文化与金融、法制、生态、设计、农业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不充分,还处于弱势状态,文化新业态新动能欠缺。

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策略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文化建设规模的扩大,广西专门编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和交流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双循环”背景下,应构建文化新发展格局,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健全文化产业现代化体系,提升本区文化软实力。一是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跃升,将广西团结和谐精神影响力持续放大,山水、红色、生态、民族特色等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走在西部前列,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二是深度推进商文旅综合发展,力争从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中心区域迈向全国旅游目的地中心区域,建设与文化资源相匹配的文化强区、文化名区,打造西部区域性文化中心和全国文化产品商贸高地。坚持把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立足空间维度、产业维度,编制出台关于文化产业用地、资金、税费优惠、人才培养、产业转型等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点燃新引擎。

(二)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融相促,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文化振兴是基础。近年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展现出独特魅力,备受关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补足公共文化短板,传承传统技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能发挥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自下而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独特的人文风俗和旅游资源,有绿色发展“生态优势金不换”,稳边固边促团结发展的优势。这些资源优势很大部分集中在地域辽阔的乡村和边疆,乡村振兴的实施正好为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广西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应该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将织锦、刺绣、陶瓷等特色手工艺,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特色民族建筑,三月三歌节、苗族的采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化炮节等特色民族节日与乡村振兴深度有效结合,进行开发,挖掘,创新;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打造优势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培育知名特色文化品牌。如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将长寿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以长寿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成为巴马的热门旅游打卡地;将巴马县新民社区的花哒街建设成民族文化旅游风情街,充分吸纳就业,依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摘帽。

(三)推进“互联网+文化”发展模式创新,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当今“互联网+天下”的格局正在形成,“互联网+”不断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二者的融合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文化产业特别是传统特色文化要走出去,“活”起来,必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产品内容、产业链条和商业模式,拓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2020年600岁的故宫成了“网红”,就是因为紧跟时代潮流,与5G牵手建设“5G智慧故宫”,开展VR、A R、A I等最新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研究,集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于一体。如推出的“故宫名画记”“紫禁城600”等A PP、VR作品《御花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将故宫元素广泛运用到文创产品中,与互联网合作在文创产品的宣传文案上“卖萌”、多方合作制作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等等,不仅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还使故宫品牌“活”起来了。

基于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应广泛深入运用互联网跨界融合思维,将广西“刘三姐”、壮锦、铜鼓、花山崖壁画、坭兴陶等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在产品内容、产业链条和商业模式上大胆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并实现互联网技术、电商结合、线上线下营销一体化的营销策略,在创新和服务上做到相得益彰,实现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创新发展,以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让本土文化产业“活”起来,焕发出新时代强劲的文化生命力。

(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广西作为中华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省份,作为面向东盟的前沿和窗口,必须在双循环背景下和“一带一路”倡议下思考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一是深化政治互信,密切民心相通。政治互信是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的基础。彼此尊重对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是相互尊重的重要内容。双方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持续深化战略互信,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主要原则,统筹规划各领域合作,以实际行动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打造后疫情时期更为坚实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双方丰富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提供强有力政治保障。二是扩大文化开放市场,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把握“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发展新局面,积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打造以东盟为主的文化产品交易集散地,创建文化“走出去”品牌产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开放格局。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华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区,将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西要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文化共享共建价值观,增强认同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把握好新时代发展机遇,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让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强大动能。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广西文化
广西贵港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谁远谁近?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