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向绿色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门槛有望降低
2022-11-13陈园
文/ 本刊记者 陈园
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内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今年5月底印发的《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相关财政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以重点支持构建低碳能源体系、重点行业领域低碳转型、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等六大重点方向和领域。
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税收政策?对此,毕马威税务领域相关负责人近日称,目前,国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以及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有所加大,覆盖行业、项目或产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部大开发及前海等特殊区域优惠政策延续。长期来看,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适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有望降低。
绿色税收助力企业降低转型成本
据了解,从国外税收政策看,碳定价工具是助力实现“双碳”的政策工具,在国际上的运用主要包括开征碳税以及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等。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和经合组织报告,截至2022年5月,全球共有68个碳定价工具投入运行,覆盖领域包括公路运输、电力和工业等领域。未来,碳定价工具将进一步发展和实施,可能出现新的国际制度与区域性方案。
此外,欧盟出台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提案,对来自非欧盟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征收“碳边境税”,初期可能涉及包括钢铁、水泥、化肥、铝、电力、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产品等行业,2023年起相关企业需报告产品的碳排放量,2026年或2027年起开始购买CBAM配额(即缴纳“碳边境税”);若未按期购买并清缴足额的CBAM配额,企业需补足未清缴的CBAM配额,并缴纳罚金,罚金金额为上一年度CBAM配额平均价格的三倍。
谈到国内情况,毕马威税务领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国内现有主要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资源税及环境保护税、进出口税收等。其中,企业所得税主要通过研发支出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一次性税前扣除、资源综合利用减计收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及购进设备器具税前扣除、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高新技术企业亏损弥补年限延长、技术入股递延纳税等方式减少税基;通过西部地区等特殊区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污染防治企业享受15%优惠税率等方式以降低税率;通过环保、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抵税、环保节能节水项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及公共基础设施“三免三减半”、技术转让所得免税及减半征收等方式以直接减少应纳税额。
增值税主要通过再生资源回收简易计税、技术转让免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免税、资源综合利用、风力发电及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即征即退、核电项目先征后退等方式以降低税负;通过期末留抵退税等方式以减少企业短期资金压力;通过企业重组增值税不征税处理以推动企业重组、优化产业布局。
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改革建立了资源开采环节的税收自动调节机制,征收对象包括能源矿产、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和盐等。
环境保护税则替代了原有的排污费,征收对象包括大气污染物、固定废物等污染物,确立了正向减排激励机制,排放污染物浓度值低于污染物排放标准一定比例的可减征环境保护税,推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
另外,对大型水力发电机组、核电机组等目录内的清洁能源设备和零件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以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对部分铁矿产品采取提高出口关税、取消出口退税等措施以间接降低钢铁行业碳排放。
此外,在消费税方面,明确电动汽车不属于消费税征收范围,对锂电池、燃料电池等免征消费税,对利用废矿物油生产的汽油、柴油等工业油料免征消费税;车辆购置税方面,对部分公共汽电车辆和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车船税方面,对新能源车船免征车船税、对节能车船减半征收车船税。
谈到碳排放权交易的税务处理,毕马威税务领域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逐步从发电扩大到建材、有色、钢铁、石化等行业,更多企业需要关注碳排放权交易的税务处理。目前相关法规主要明确了碳权交易的会计处理,但税务处理上仍有部分问题尚待明确。如转让碳排放权是否应缴纳增值税以及按何种项目缴纳增值税;在通过交易中心外购碳排放权无法取得合规增值税发票的情况下,应以何种凭证作为外购碳排放权的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凭证;此外,注销碳排放权配额时会计上确认的营业外支出能否作为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企业期待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出台
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电力和热力行业、钢铁冶炼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玻璃等)、交通运输业等。目前国家规划对相关行业均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型要求。
从毕马威税务团队针对企业的调研结果看,企业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税收优惠,比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针对绿色低碳领域的研发支出,可考虑适当加大加计扣除比例;针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以及专用设备优惠目录、资源综合利用优惠目录,可考虑适当提高更新频率,适时将更多的绿色低碳内容纳入优惠范围,合理降低适用门槛并增加优惠力度;考虑出台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目录的执行口径,提高绿色低碳产业项目适用优惠税率的便利性;明确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税务处理,如允许使用或注销外购的碳排放权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针对企业出售结余的碳排放权取得的所得考虑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
在增值税方面,风力发电领域现行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可考虑推广至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领域;可适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即征即退优惠目录的更新频率,合理降低对利用资源适用税收优惠的要求等,以进一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考虑降低优惠门槛,并考虑以即征即退政策代替目前的免税政策,从而允许用能单位计算抵扣部分进项税额,提高其参与合同能源管理的积极性;针对受让绿色低碳相关技术的企业,可考虑允许加速摊销或一次性摊销等;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考虑进一步明确充电模式和换电模式下的增值税处理;明确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税务处理,如出售碳排放权考虑参照销售金融商品差额纳税等。
其他税种方面,受调研的企业也期待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的政策在未来结合能源结构调整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适时优化,针对进口减少碳排放的先进设备考虑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谈到现有政策背景下企业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毕马威税务领域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球碳定价工具进一步发展,开征碳税或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家/地区日益增多,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充分了解当地施行的碳定价工具、碳价/碳税水平及未来规划。对于从事高排放产品生产和贸易的企业而言,碳定价工具的施行对其成本的影响尤为显著,尤其需要关注欧盟等国家地区潜在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跨境贸易的影响。同时建议企业持续关注国家和所在地区对所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或转型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以及碳权交易税务处理的法规动向,梳理日常运营、企业重组、投资并购等业务中可能适用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相关税收处理和优惠政策,针对行业共性的涉税痛点事项则可考虑联合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提高税务合规性,充分享受税收优惠。
此外,该负责人建议企业关注供应链上下游以及并购交易中的碳排放事宜。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可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战略,提前布局和灵活配置低碳技术或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也可通过直接投资、并购、风险投资等方式,加大低碳投资,抓住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转型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