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与实践—以某高职院校为例

2022-11-13韩华周昊姜雪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财会学习 2022年28期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信息化

韩华 周昊 姜雪艳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引言

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对于促进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强力措施。

一、当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管理现状

(一)传统管理手段落后,业务工作效率低

按照上级强化审计管理、推进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学校每年的审计任务比较重,以某高职院校为例,仅2021年度,就完成了各类内部审计项目45项。每项审计的工作流程都包含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整改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比如审计准备阶段包括制定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出具审计资料清单、制订具体审计实施计划等环节;审计实施阶段包括调阅资料、穿行测试、访谈、编制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单确认审计问题等必要的工作程序;审计整改阶段要制订整改方案、收集整理整改资料、撰写整改报告等等。一个项目从审计开始到审计结束要完成至少12项工作内容,几十个项目加起来就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了,全靠人工管理,需要配备相当多的审计人员。但受单位编制的影响,一般高职院校的专职审计人员2-3人,有些单位甚至只有1个人,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日常需要应对各种记录、统计工作,不仅经常容易出错,而且工作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学校高质量快速发展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二)信息记录标准不统一,审计档案不完整

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中形成的重要资料的集合,它真实收录了从审前调查到出具审计报告的整个工作流程,完整反映了每个审计问题的发现、核查、定性及最终写入审计报告的全过程。目前,学校组织开展的审计方式包括委托审计、自行审计、审计调查等多种形式,形成的审计档案种类多、格式多、内容多,各种审计档案都是审计人员工作内容的记录和全面反映,对学校堵塞管理漏洞、提高治理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审计信息不能共享,成果无法有效利用

审计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未实现数据共享,对于审计效率及效果产生严重的制约。审计需求的数据由被审计单位和人员以电子文档、纸质资料等方式提交给审计人员,审计产生的成果也是以各类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由于每个审计项目的相关审计资料和形成的审计信息都存放在不同的审计人员个人手里,无法简便、快捷、准确地将各种信息进行集成汇总,也不能保证所有审计信息的有效传承,造成审计信息不能共享,对审计效果的发挥及监督合力的形成存在掣肘,审计经验和方法的过程化沉淀不足,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研究存在困难,大数据的作用无法发挥。

(四)审计整改跟踪不及时,整改监督不到位

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最后一公里”,审计的最终效果体现在整改上,整改工作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跟踪监督不到位,一些部门仍存在拖延整改、选择性整改、表面整改等形式化的整改,造成一些问题屡审屡犯,特别是对整改中的和长期整改的项目,存在疏于监督管理、整改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有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削弱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

基于目前我们审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手段,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审计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审计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审计管理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职业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定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政策支持到经费保障,国家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各项保障力度的不断提高。对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准高效的审计监督成为促进学校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大势所趋

在当前“云大物智联”的信息化时代,校园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各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广泛应用。当前学校内部审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传统内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需求。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内审管理信息系统,对内部审计业务进行全流程监控,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势,加强内部审计管理风险控制、提高审计效能,是学校内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然性的要求。

(三)学校内部审计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对审计工作的规范性、精准性、效率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结论到审计整改,构成了审计全生命周期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是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审计文书的标准化、审计管理的程序化、审计结果的数据化等都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从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减少审计风险,更好地实现审计职能,完成审计目标。

三、探索建立内部审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内部审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顾名思义就是从内部审计的立项开始到审计整改结束全过程的审计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把好环节、跟踪监督、建档立卡、信息共享”为目标,构建集日常管理、跟踪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

(一)构建内审业务全流程线上协同模式,实现审计质量有效控制

1.系统规范“建标准”

(1)建立“标准库”,规范内审管理标准。根据学校审计部门多年积累的审计档案,结合学校内审信息化管理的业务特点,建立内审业务管理相关的业务分类、数据表单、文档模板、流程规范等标准,嵌入内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将审计过程使用的各类文书格式进行标准化设计,并内置于信息系统中,为建立统一的审计信息档案奠定基础。

(2)在线“建户口”,源头落实管理规范。根据经学校批准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由审计专管员根据内嵌的内审立项表单规范,在线提交审计通知书、审计对象、审计方案、审计方式及审计机构名称等立项资料,经审计科长、审计处长在线复核、审批,实现内审项目的网上立项,同步建立了标准的项目信息卡片,形成内审项目的初始标准档案材料。并为审计过程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机构相关审计人员设定操作权限,实现“分事行权”的风险控制管理。

2.网上办理“控流程”

(1)完善“流程库”,落实三级复核机制。审计人员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在线填写审计工作底稿,上传佐证资料,明确审计依据;审计现场负责人、审计专管员、审计处长逐级对审计问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佐证资料的完整性、审计依据的正确性进行复核,每一级复核存在疑义可进行逐级退回、补充、修改、完善,三级复核全部通过,形成正式的审计底稿及取证单,在线推送到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进行问题核实确认;对问题存在疑义的,在线反馈后,可补充提供佐证资料,提交到审计人员岗位进行复核,出具新的审计工作底稿后,依据规范的程序进行三级复核,直至所有问题全部确认、无异议。实现了审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2)积累“问题库”,提升审计结果应用。按照预算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进行归集,建立并持续积累内部审计“问题库”,一方面依据审计发现的问题,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另一方面形成问题整改清单,精准推进审计整改;对多个项目“问题库”进行汇集,可形成审计“案例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苗头性、倾向性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升审计结果的应用,为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提升发挥应有的作用。

3.实时预警“促整改”

安装“红绿灯”,加强审计整改监督。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最后一公里”,审计的最终效果体现在整改上。为了强化整改主体责任,督促审计整改落实,提高审计整改实效,建立审计整改“红绿灯”的预警机制。“红灯”即未完成整改(包括未整改和整改未到位,需要进一步推进);“绿灯”即全部完成整改,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及时提醒整改主责部门要及时落实、推进整改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的跟踪监督,避免出现因人员、时间等原因存在应改未改的现象,提高审计整改实效。

(二)集成学校一体化治理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

1.单点登录,办事“一站搞定”

学校信息化系统应用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学校所有信息化应用都需要接入统一门户。借助学校OA平台自定义工作台的设计能力,以及学校统一身份认证中心的安全认证能力,将内审管理系统与学校OA办公平台及统一身份认证中心集成,实现老师在学校OA办公平台上单点登录,根据系统授权一站搞定,将学校信息化应用的统一门户打造成千人千面的专属工作台和信息化协同终端。

2.应用集成,打通“信息孤岛”

高职院校治理信息化应重视“一体化集成”与“统一平台”的概念。一方面,平台设计应该以业务为中心,将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各种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无缝的集成与协同;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集成平台,把应用系统相关的功能模块有效地联系起来,打通学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促进各类业务系统的紧密配合,帮助学校成为高效协作的整体,提高管理和运营的效率,满足管理个性化和持续完善的要求,大幅度提升IT系统的能力、寿命和投资保护。

内审管理系统与学校人事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学校组织结构信息的同步,当出现人事调整导致学校部门及负责人变化时,相关管理信息可及时同步,确保业务处理的延续性;与学校财务核算系统的应用集成,实现审计人员在线查询内审项目相关的财务凭证电子档案信息,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与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实现审计人员在线查询工程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等。

3.数据集成,消除“数据壁垒”

通过与学校数据中心的数据集成,消除学校内部统一管理的“数据壁垒”。学校内审业务全流程的线上管理,实现了步步留痕,审计过程的有效记录。通过对审计过程形成数据的加工、归集,可形成审计项目库、审计问题库、审计整改库、审计案例库,审计电子档案库五个数据库,审计过程中提交的审计依据、制度文件等形成了审计资源数据库。将五个数据库的相关资料按照学校数据中心标准规范接入,并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实现内审数据的可分析、可查询、可使用、可分享等数据应用。一方面可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强化审计结果应用;另一方面可加大审计公开力度,强化审计宣传,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三)探索内审大数据分析模型,推进学校大数据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对健全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推进数字化审计、创新审计业务组织模式等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总体规划、持续迭代完善,以期实现“科技强审”的战略目标。在前期建设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接下来主要在工程项目和预算绩效的大数据审计应用方面进一步探讨:

1.探索工程项目的大数据审计应用

工程项目审计较之一般事项的审计有“一大四多”的特点,即资金大、环节多、变更多、资料多、人员多,而且也是风险防控的关键事项。通过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建设,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固化内置于系统中,实现线上审批、线上反馈,通过权限设置将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人员进行有效的授权管理,实现工作流程化、职责清晰化、管理系统化、监督公开化的规范化管理目标。不仅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风险防控,也能实现大数据的集成、优化和结果应用,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能。

2.探索预算绩效的大数据审计应用

学校内部审计通常是“一把手”负责制,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对不对”,通过学校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的落地,未来学校内审管理工作的重点,由当前重点检查工作执行“对不对”,升级为协助“一把手”检查重点项目绩效落实效果“好不好”。

结语

通过内审管理系统与学校预算绩效内控一体化管理平台集成,从项目立项申报的事前绩效评估,到项目预算批复执行过程中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数据监控,与项目完结后内部审计无缝融合,实现项目全生命期的信息化管理。展望未来,通过学校项目绩效评价模型的持续迭代和完善,可将绩效评价中绩效跟踪和绩效自评的数据在内审管理中的应用,实现智能化的项目绩效大数据审计。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信息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