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现状与优化建议
2022-11-13张文友
张文友
(贵州财经大学,贵阳 550004)
0 引言
自高等教育扩招后,高校入学率得到了显著提升,高等教育学历也被普及化,这同时也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会有相应的下降。随着“双一流”工作的深度开展,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责任愈加重大。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展现的也是国家教育实力,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所代表的也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未来建设的潜力。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正在寻求整体层面的自我突破,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说,加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是提升其教育水平的基础,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
1 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本质内涵
1.1 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是对高等教育的深度认知
“能力”是人在活动中的一种综合素质表现,会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是指,高校为了达成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展现出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向、教育资源、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学方式等。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对高等教育的深度认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未来国际竞争培养高质量人才,即对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才”的深度认知。其次,是对人才能力导向的最终落脚点的认知,即思维、心理、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智力、道德等多层面的综合能力展现,即对高等教育“培养何种人才”的深度认知。最后,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体现,即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标准型人才,即对高等教育“怎样培养人才”的深度认知。简单总结,可以将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理解为,是对学生个体特征、精神思维、行为特征的综合素质培养,这是高等教育的初衷,也是教育本质的最终归向。
1.2 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通过高校对学生的影响而实现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性格磨炼、三观建立、能力达成等关键时期,决定他们最终成为何种人才与其成长背景、生活环境、自我付出的时间和努力程度等因素直接关联。一方面,学校作为学生人生中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其校园环境、教育教学方式、校园人际互动、学术文化氛围、办学理念定位、资源配置等,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学校就如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在其中生活、学习、发展人际关系,都是为日后的校园外群体生活做铺垫。学校教育若以技能为主,所培养出的人才则更侧重于“技能型人才”属性;若是以学术研究为主,所培养出的人才则侧重于“学术型人才”属性。尤其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学校不间断地强调道德、精神、心理等教育,这一影响力便能潜移默化地从学生的学习、生活角度去引导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并逐渐转换为外在行动力。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是通过其对学生的影响而实现的,其中不同的影响要素均能因人而异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改变他们的人生方向。
2 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现状审视
2.1 办学定位不清晰
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我国高校主要分为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者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有一定差异。学术型大学主要是以理论、文化教学为主,培养的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应用型大学则以技术操作等专业教学为主,培养的是实践型人才。也正因如此,两者的师资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均有所不同。但各高校在扩增入学机会、提升办学水平时,却没有考虑到自身以及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缺少自身特色,定位方向与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无法匹配。再者,同一地方的同一类型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趋同性严重,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相违背,使很多学生对自身定位和未来规划不清晰,因而在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市场变化,无法展现出综合优势,缺少社会竞争力。
2.2 教育教学模式缺乏新意
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体现,但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仍然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这显然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变化无法契合。当代大学生基本从小就处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视野更为宽广、思维更加活跃、探索欲更为强烈、自我意识更加显著,因此,以单向输出为主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有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此外,从高校设置的专业来看,在人才培养方面仅保证了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多元,若只使用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则无法突出不同专业课程的独特性和多元性。社会发展是一个更新的过程,理论型或实践型的单一型人才是无法在时代的浪潮中适应并生存的,因此,需要以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潜在能力,培养社会适应性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优质人才。
2.3 课程设置失衡
课程安排就是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另一种展现。首先,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失衡现象尤为明显,即学术型高校侧重理论,实践环节薄弱;应用型高校则与之相反,总体来看并未展现出自身在众多高校中的独特之处。其次,选修课的选择性有限,贴切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较少,使得选修课只是学生获得学分的方式,失去了原本培养其综合能力的目的。最后,部分课程过于冗长繁杂,课程方向与其他专业课程有重合部分,不具备针对性,因此无法在人才培养中体现成效。
2.4 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师资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践行者,也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扩招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质量也会得到同步建设,但难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不少高校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一般,缺少高资历、高水平教师;其次,部分教师只专注于学术研究和科研进展,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使学校的教学水平难以提升,甚至出现下滑趋势;最后,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教师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实践能力过于薄弱。
3 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优化建议
3.1 精准定位,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基础环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落实的方向引导。金子元久在其著作《大学教育力》一书中就明确提到,大学的教育力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对学校教育态度的影响,而大学教育的定位关系到学生的态度。具体来说,要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就要结合学校本身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所属院校的类型,在同类型院校中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展现自身的优势。以学生为根本,确定将他们培养为应用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精准定位,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偏不倚,再根据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夯实教育教学基础。此外,当今时代信息科技发展迅猛,务必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确保人才在提高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其他综合能力也同样得到培养和发展。
3.2 以人为本,革新教学体系
以人为本不仅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同样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首先,教学模式要契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现实需求、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等,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其个性发展需求。其次,丰富教学方法,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扩充教学资源,增添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型人才。此外,高校要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与优质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3.3 资源整合,升华课程品质
课程品质的升华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着力点,首先,要对所有专业课和选修课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即舍弃冗长、重复的课程内容,主次分明地调整课程结构,侧重综合课程、实践课程的内容建设,兼具基础性、创造性、实用性等多层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完善课程评价标准,考量课程内容是否结合市场变化和行业走向,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其次,科学衡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配比例,协调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结构体系,使两种课程内容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既保证理论课程的趣味性,又提升实践课对理论课程的验证性。
3.4 提升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践行的有效保障,是人才培养能力转化的落实者,是人才接受知识信息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养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效。首先,要继续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考核和提升,鼓励他们通过不同平台和途径完成进修和自我提升,或集中教师开展定向培训,保障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这是建设良好师资队伍的基础前提。其次,要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宣传,以“警钟长鸣”的形式督促教师自觉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树立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和远大的专业理想。最后,不断引进多元化的优质师资力量,如退休的企业管理者,可邀请其在课堂上为学生教授管理相关的实践知识等,从结构上优化师资队伍,平衡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的师资比例。
3.5 改善环境与设施条件
外在环境与设施条件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基本保障。第一,综合校园内优势要素,采用集约化方式完善校内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机房等,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清点需要维修和更换的设施,及时完善。第二,不局限校内资源,将眼光拓展到校外,积极利用校外教育设施与教育资源,如地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工作室、企业研发室等,与政府或企业达成合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实施载体,形成政府、高校、社会多元育人模式,以此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在多方主体合作过程中,高校要遵循合作共赢的准则,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第三,推动育人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这是校际竞争的关键,可以说,谁拥有先进的育人设施和丰富的育人资源,其育人能力便能得到更快速的提升。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能力提升的需求,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打造信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提供支持。第四,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印证过程中得以保留的精神食粮,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优化具有导向作用,即注重德育,在沿用传统教育方式、教学理念等基础上,注入新的价值元素,弘扬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研工作的各个方面,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以文化环境熏陶提升学生素养,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其本质内涵得到深化,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关注热点,同时也是高校教育工作推进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探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现状与优化策略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高校应当精准定位,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革新教学体系;整合资源,升华课程品质;提升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此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升华,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