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职业装产业现状及发展
2022-11-13杨吟寒
文/杨吟寒
我国职业装正式起步的全新阶段源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思想的解放、对外开放的国策促使市场上涌现出了新兴的行业,服务意识的增强、市场对职业装的需求增加,加之国外的职业装设计理念被国人接受、融合并发扬,我国职业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 中国职业装历史演变概述
我国最早的服制形制始于商代,所谓“上衣下裳”,即上身穿衣,下身穿裙。由于奴隶社会阶级的划分,逐渐形成了用服装来体现人员等级的冠服制度。到了西周时期,等级制度的健全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冠服制度的逐步完善提供了必要条件。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为迎战外敌、富国强兵,在军中推行穿胡人军服、学胡人骑射,这一举措使得赵国的作战能力发生了质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适时地弱化了当时军服的阶级标识,并且适合骑射作战的军服设计将实用性发挥到了极致,在军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秦兵马俑用甲衣区分兵种及等级;汉代朝服随节气变迁而采用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五时色;唐宋的品服(品色服)亦是用颜色区分一品至九品官员;元代织金锦的空前发展使得民族特色与生产技术在质孙服上得以完美融合;明清时期通过穿着不同“补子”的补服来表征官员的种类及等级。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我国古代的冠服制度也至此终结。民国时期颁发的《服制条例》开启了中国职业装发展的新篇章。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中山装与旗袍,为当今社会服饰的文化礼仪与设计美学指引了方向。
我国职业装正式起步的全新阶段源于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思想的解放、对外开放的国策促使市场上涌现出了新兴的行业,服务意识的增强、市场对职业装的需求增加,加之国外的职业装设计理念被国人接受、融合并发扬,我国职业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职业装都是意识形态、大众审美、社会经济、生产能力的直接体现,更是文化理念、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
2 中国职业装产业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纺织服装制造强国,但在职业装产业这一细分领域的起步较晚,加之产业主体多由中小型企业构成,因此目前看来,职业装产业在人体数据采集、柔性快反供应链打造、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功能性职业装研发与应用、设计功能文化的结合、售后服务的快速响应、良性竞争环境的维护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2.1 产业布局
近年来,我国的纺织服装制造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特别是河南、四川等地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与劳动力资源优势,在积极承接制造转移的同时,招商引资重点发展当地职业装产业,着力打造符合地区特色的新名片。东北部地区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职业装的生产与研发,以吉林、辽宁为代表的地区有越来越多的职业装企业崭露头角。江苏和浙江一带的长三角区域、广东和福建一带的珠三角区域、山东省东部区域是纺织工业最发达和最集中的地区。东部地区通过技术研发、时尚创意、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等,积极引领我国职业装产业乃至服装行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另外,产业集群是服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截至2019年底,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建立了产业集群试点共建关系的纺织产业地区共204个,其中以服装为主的产业集群62个,占全部纺织产业集群总数的30%。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服装行业整体提升,也为中国的职业装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 产品分类
职业装分类的方式可参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如按产业类型、按原材料种类、按功能等。据我国现行的标准GB/T 15557—2008《服装术语》规定,职业装分为职业标志服、防护服以及职业时装三个大类,这也是目前公认的、广泛应用的分类方式。
职业标志服是指由企事业单位规定,统一穿着的服装,如铁路航空服装、军服、警服等。职业标志服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辨识度,着装者的职业一目了然。另外,职业标志服通常具有区分不同职位等级的功能,在款式及色彩方面有明确的法规要求,抑或有较为固定的设计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校服作为学校规定的统一着装,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因此包含在职业标志服类型之中。
防护服是指具有某种或多种功能,为特殊行业人员在工作时提供便利和防护伤害的服装。如矿工服、炼钢服、医用防护服、防静电工作服等。随着纺织服装技术的不断进步,防护服的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在逐年提升,这既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更是跨学科创新融合的成果。
职业时装多指团体定制的职业套装,目前多以西服套装为主。随着分工与服务的深入细化,不少行业在满足统一化着装需求的同时,在企业的职业装中加入了更加具有个性化及创新性的设计元素。例如在“国潮风”影响下茶馆服务人员服装设计、“莫兰迪”色系运用到极致的酒店服务人员服装设计以及结合“汉服”文化的教师服装设计等。职业时装在未来,无论是在功能性、实用性还是在艺术性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2.3 标准与质量
随着我国职业装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职业装的保护性、舒适性、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但职业装标准体系不完善、在应用方面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装的发展速度。
2.3.1 现有标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现行的全国服装标委会(SAC/TC219)归口管理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中,与职业装相关的标准屈指可数。另外,由于职业装自身发展迭代速度快,不同行业甚至不同采购方的需求个性化较强,使得很多职业装产品标准出现空白。
2.3.2 企业内部认知盲区
职业装(特别是功能性较强的防护服一类)首要强调的是产品在性能方面是否可以满足使用要求,这些要求可通过制定一系列产品标准来实现。然而在大多职业装企业中,熟知这些标准的通常是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而设计师对于标准存在部分认知盲区。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因设计师追求艺术性而导致职业装产品在功能性及实用性方面的先天不足。因此,标准不仅用于指导生产,还需使其成为产品设计的先行原则。
2.3.3 外部客户认知盲区
职业装的采购方大多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相关标准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招标过程中会见到采购方对标准的依附性过强、过于强调个别指标,或者使用不契合自身需求的标准进行硬性筛选的现象。
标准具有普遍性,因此过于依赖现行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说明该职业装产品(特别是功能性较强、适用人群非常有针对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及舒适性。
2.4 设计水平
职业装产品承载着劳动保护、身份象征、形象展示、整齐划一等多元功能,因此在设计方面与时装相比存在着更多的限制因素,导致职业装形式固化,突破创新的难度大。
另外,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大门,国外职业装的设计理念随着外企的进驻而进入中国,进而带动了我国的职业装产业发展。也正因如此,很多行业的职业装设计源自海外,本土化元素的设计表达不足。
近两年“国潮”风在服装行业正盛。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行业传统特色的元素融入职业装的设计中,从航空铁路、银行保险、校服园服,到酒店餐饮、旅游文创、养老健康,各个行业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及元素的职业装设计案例层出不穷,未来将会更加蓬勃发展。
2.5 采购机制
由于职业装销售渠道的特殊性,大多数企业在竞争中采取了打价格战的无奈做法,一味以低价格来换取订单,这无疑是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使无数潜心研发产品的优秀企业叫苦不迭。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仍须坚持品德立业,严格遵守政府相关政策规定,不断通过科技手段以及研发能力来强化自身竞争力,把安全、舒适、合格的产品推向市场。另外,摆脱行业低价竞争、抄袭侵权等困境需要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共同发力,规范行业采购行为。政策更加完善,采购更加透明是必然趋势。
3 中国职业装发展建议及趋势
3.1 专注产品的质量,以标准领航产业发展
无论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团体标准,都是职业装企业在设计与生产的两个重要阶段中均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因此,为满足用户方对职业装高质量产品以及高效服务的各类需求,职业装企业需要提高对标准的敏感度。
对于行业协会来说,在未来要扩大针对职业装采购方的各类服装产品标准的宣贯力度。例如,为解决校服采购的恶性竞争问题,可考虑组织专家、校服企业等从业人员针对各地教委、校长、家委会开展校服产品相关标准以及服装生产加工方面的普及与宣传工作。
3.2 挖掘时尚的内核,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的服装行业正在向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的方向推行我们特有的时尚内核。职业装的设计,不仅是独树一帜与整齐划一的风格碰撞,也是职业精神与时尚内核的领会传承;既是工作场景与服装性能的深度融合,更是材料科学与智能制造的成果实现。
职业装从设计到成品的转化是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的集成与应用。数字经济时代,在设计研发、供应链及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过程中,职业装企业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积极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全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赋能补齐现存短板。
3.3 顺应时代变革,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新业态新模式纷纷涌现并不断迭代,新兴的职业诸如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全媒体运营师等,也因消费的变革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职业装企业所服务的用户,职业分工日益细化,行业覆盖日渐广泛,从业人数日趋增加,这无疑为职业装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顺应时代的变革,就是要把握消费之变革,聚焦用户之变革,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柔性供应链体系,力求更快更精准地匹配用户多元化需求,为我国广大劳动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