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事业单位实施会计监督面临的困境
2022-11-13杨京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杨京菊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引言
财政部2019年3月14日新修订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指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包含: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部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内容,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详细列举了会计基础工作要求。同时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科学事业单位全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所有的经济事项严格采用“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相互衔接”“平行记账”模式进行核算。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不仅对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单位整体内部治理特别是对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挑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探索实践中,对权力监督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举措,旨在厘清滥用权力、强化监督与治党治国关系、明确权力监督要点、聚焦权力监督对象、重塑权力监督体制、整合权力监督力量,从而真正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之“笼子”。总书记关于权力监督的新思想、新举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最新成果。全面总结总书记的权力监督观,对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而会计监督就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单位的管理工作重点是做好基础工作,而扎扎实实的依法依规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才能更好地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水平,才能为单位管理者提供真实、客观、完整、有用的财务分析报告。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更是要求会计行业要不断运用新技术,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时代、实现新突破,服务新的发展格局,在这样宏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尤为重要。
一、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会计制度在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会计工作也不断取得成效,但是目前我国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改善。
(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置不规范不到位
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职责权限不清晰,内部牵制缺失
长期以来,科学事业单位因规模不同其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人员配置也随之不同。有的科学事业单位资金规模较大,编制充足,能够单独设立会计机构,并可以遴选出财务领域专业水平较高的机构负责人及会计工作人员;有的科学事业单位资金规模较小,受编制及资金所限,无法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多是归口办公室等代行会计机构的职责,且业务人员非财务专业人员兼职报账。
2.会计人员培训考核体系不健全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以后,管理会计、信息化技术等新业务不断发展,对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及不断学习能力、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而会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充足甚至身兼数职,既不能够实现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控制手段,又无法按规定对重要岗位的会计人员定期轮换。长期受过去陈旧的观念影响,非专业人士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的情况依然存在;他们对内部培训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培训重视不够,个别单位因担心误工等而不安排集中学习培训;更不愿安排分层分类的培训,甚至出现每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也因工作任务繁重时间无法安排等理由而流于形式,导致会计人员的理念不能跟上时代要求,不能及时更新财务知识,不能熟练掌握先进的核算技能,不能逐步提高分析预测水平。
(二)会计核算不准确及时,不完整,存在随意性,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财政部不断推出新制度新规范,特别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相同业务量和相同机构人员情况下,核算工作至少增加了50~60% 左右的工作量,负责核算的人员不能精准快速领悟新《政府会计制度》核心的指导思想,导致具体账务核算和处理复杂业务时,难以准确反映单位业务,特别是财务主管人员(非财务专业)业务素质高低,影响着会计基础核算的准确性。
有些科学事业单位未遵循国家制定的会计律法和会计核算规则而开展会计工作,科学事业单位一般按项目管理经费,业务经办人员对票据管理办法不熟悉,也不经常接受财经法律法规的专业培训,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无法应对财务管理,特别是会计基础工作国家要求的经常性变化。多是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大多由研究人员兼职办理报销业务,缺少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敏感性;财务部门报销时,因碍于人情等不方便拒绝不规范票据,造成会计手续不齐全,项目成本记录随意性强,影响了数据汇总分析及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存在人为调整数据、借贷不平衡的现象,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经济体制的发展,导致会计行业的整体信任度下降。
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进行财务基础数据分析处理,较小规模的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核算程度较低,会计核算数据不准确,往来账务清理不及时,没有建立资产核查及盘点的记录等。
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较多,需要前期论证,整体规划,多数资金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非常重视业务投入与发展,而轻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
(三)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形同虚设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具备会计行业的专业素养,遵纪守法超强的法律意识、前瞻预测能力。才能正确行使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的权利。可是现实中,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即便有监督检查的制度也停留在纸面上,财务人员行使监督的权利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和规范化的监督反馈通道,使会计监督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尤其是兼职会计人员不能主动加强学习领会、提升对法律法规认识。很多会计人员停留在传统报账记账的思路里,在工作过程中偶有不规范的行为发生,个别严重的还涉嫌违法;部分会计人员在权利的高压和利益诱惑之下,或受他人教唆忘记职责,在内部进行伪造账目;有些会计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擅自挪用公款。单位领导者长期重视业务发展,不主动适应、不主动熟悉新形势下的会计法,缺乏足够的变革意识,不能自觉的受会计法约束的滥用职权,而会计人员为自保,对单位的违法乱纪的行为选择沉默。上述原因都是由于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中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很多会计人员所能提供的数据有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也主要因会计人员无法实施自己的监督权间接导致的。
(四)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自主更新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国办和行业主管部门频繁出台了关于科研经费如何加大放管服,为科研提供全方位服务。科学事业单位因其科研工作性质,会计基础工作尤其复杂且薄弱,经费大多是按项目管理,项目组长负责制,给会计基础工作带来无法预计的难度。项目组长,对其所承担的专业领域里的课题非常熟悉,但对专业以外的财务管理特别是会计基础工作理解不深刻,财经方面具体标准掌握不熟练。各地因对文件的领会、解读以及地区差异,或多或少对文件精神贯彻执行层面不接地气,传统理念形成的管理模式还不能立刻与新管理理念接轨,不利于单位筑牢会计核算管理的基础与长远发展,表现在: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体系不完善,不能按照科研单位的特点梳理业务流程、确定风险点;无法细化应对复杂经济业务各类风险的策略;因对政策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漫长,导致不能及时补充完善更新制度;或者是即便是及时更新了制度也缺乏有效落地措施和手段;单位业务控制流程在很长时间固守陈旧的观念,不能及时随政策更新;对国家已经有明确标准的业务,个别单位存在层层画圈层层紧缩的现象,使得基层事业单位无法享受到政策红利,从而影响事业发展,也不利于会计监督。
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不彻底。很多单位虽然内部控制制度相对完善,但受各种实际情况的影响,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业务流程与监督流程存在交叉,导致简单的基础的事情没人愿意管,出彩的事情疯抢着弄;兼职混岗现象非常多,使得内部控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衡性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下年任务不清晰明了的情况下导致预算编制不科学,不严谨;对关键岗位,尤其是财务岗位,长期不轮岗,增大经济犯罪风险,甚至对会计人员职业生涯造成影响。
监督和评价体系落实不到位。科学事业单位,由于其科研特点和财务专业人员不足等一些具体原因,基本不设置内审部门或岗位,或虽按规定指定了内审岗位,也规定了相关的程序和要求,但岗位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或存在职责交叉等情形,内审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的机制,对进一步完善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形成障碍。
二、完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当前财经制度不断创新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下,科学事业单位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适应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渐落实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放管服”,扩大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自主权,面对多样化的资金来源,逐渐形成多样化的经费管理模式,不断适应这个经济变革飞速发展的趋势。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过程中,因《政府会计制度》的加速改革,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中所面临和承担的责任和潜在风险也逐渐增加。
(一)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置专职会计人员,明确职责分工
科学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应当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配备专职会计人员,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这样才有利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依规独立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
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完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考核,综合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建立会计工作职业道德素养的考核,建立合理的考核晋升渠道,让会计人员树立为国理财、为民理财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单位内部各种利益关系,坚守本心和初心。
(二)做好会计基础核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报表分析
科学事业单位管理层必须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根据批复的预算合理序时安排各项支出,保证财政资金有效使用。
合理设置会计核算体系,准确使用会计核算科目,健全票据管理和审核制度,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编制的会计报表能准确体现单位的业务经济实况。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控制,设置各类控制节点,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对不准确地核算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三)不断补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
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监督体系。按照《会计法》的要求,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分离兼容岗位,各风险点达到相互制约、相互控制、相互监督,自觉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接受群众监督,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信息质量。
强化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提升会计监督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领导层可以根据业务特点通过顶层设计等路径,规范业务流程,同时加强对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视,增强对具体工作人员监督重要性的灌输,强化他们对会计监督工作的认识。健全会计监督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对于加强会计监督至关重要。
建议强制科学事业单位建立内审机构或者设置内审专职岗位,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牵制和内控制度,将问题消灭在源头,另一方面,减少财务人员的多岗位兼职、不相容岗位冲突情况。
充分依靠财务、税务和审计等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督,形成监督网,从严处罚,明确各部门的监督权限,从而避免交叉和空白点。树立相关部门在会计监督工作中的权威,更好地推进国家部门对于会计监督工作的规范和支持力度。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内部治理等工作,是当前科学事业单位经济健康发展重要环节,做好会计基础和监督工作,完善相应的会计人才培训等能更好地推进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
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全员全方位参与并支持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运行、评价和不断完善,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根据单位实际业务特点,梳理业务流程、识别业务风险、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责任,使得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更趋完善。贯彻落实《内部控制规范》并进行有效考核监督,积极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不同岗位财务人员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财务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监督评价体系。减少财务人员的重复工作环节,及时发现预警并解决风险点,提高工作效率。
结语
总之,做好财务基础工作,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可以使科学事业单位不断提升内部治理水平,使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永远保持科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