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学习百年党史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11-13

对外经贸 2022年7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党史大学生

郭 晴 李 琰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一、引言

2021 年6 月《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文章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百年党史的学习热情和爱党爱国的巨大热情,在对党史和国家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与我国国情的高度适配性、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先进性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背后的深刻内涵,只有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才会富裕和强大,社会才会公正和平等,人民才会自由和幸福,从而更加坚定地树立起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十八届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大学生作为未来推动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中流砥柱,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力量之一,更应该进一步了解我国党史和国史,并通过系统性学习,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对于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振兴中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青春和力量。

大学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人才的思想,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群体形成积极乐观、奋勇拼搏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做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今后的发展都有着密切联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分支,理想信念教育是保证为谁培养人的基础,大学教育体系应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并将其作为重要考察范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间,共产党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与艰难险阻,最终才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屈的意志走到现在,有着一百年时间跨度的党史是高等教育学生树立并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挖掘教育资源,结合时事热点,巧妙利用新闻以及身边发生的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认真学习党史,感悟党史,深刻体会我党在历史上所作出的一些伟大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让大学生更加深切认识到历史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中国选择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现实中的不懈探索以及多次成功实践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百年党史的认真学习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积极践行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涵与特点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涵

基于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理想信念应当属于人的高层次需要部分,其存在彰显了人类的一部分生命意义,理想信念教育目的的本质其实彰显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是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说则是对学生本质的导引。在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模型结构中,人类自我实现的需要被认为属于第五层次的需求,比该需要更为高阶的是自我超越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即不仅仅拘泥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还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互相融合联系起来,表现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群众作出自己的贡献,将青春与智慧献给祖国,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推动历史巨轮的前进出一份微薄的力量,理想信念教育正是连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桥梁。

明确个人的理想与目标只是高校开设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当代青少年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找寻到更大的人生价值。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的关系,并且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梦的光荣事业,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有助于深入学习和体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点

1.社会性与个体性并存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方向和兴衰。因为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与个体的未来和发展有关,同时它还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理想信念教育也因此具备了社会性。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和特点不同,对理想信念的看法也不一致,理想信念教育需因材施教。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以防止类似“躺平”这样的消极思想出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性并存的特点就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大义担当与社会责任感,培育他们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达到实现理想教育的社会性特点的目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让其意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牢记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2.引导性与自主性并存

在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学校的适当正确引导充当重要角色。在知识教授与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例如通过调整知识教授方式,以更加有效、新颖的上课方式来培育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培育学生对党史、国史等历史方面知识的兴趣与对社会理想信念的认同感,从而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能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所学融会贯通到现实中,致力于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因而,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党史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也成为了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内容。但仅通过教师课堂讲述课本内容无法有效地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及预期效果。需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有效学习,通过让学生对百年党史进行了解和学习,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光辉事迹,在一个个先进人物的实例中和表率作用下,自觉主动地树立起坚定牢固的远大理想与信念。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想信念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观,辨清理想与空想之间的区别。但同时,任何教育都不能也无法脱离实践,因为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合适也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在现实社会的自我实践来检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在实践的过程中,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的作用,不断推进实践,同时,实践的结果又将更好地巩固和完善理想信念。

4.历史性与现实性

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要从历史出发,让学生们在历史中体悟先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树立起自己内心的榜样。从历史学习中体会、感悟而后坚定,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性。理想信念教育是为了帮助当代青少年群体牢固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积极主动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又有其现实性。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就决定了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应该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契合。在国家同时面临内忧与外患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树立起牢固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如今的新时代,国家繁荣且昌盛,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中国青年们应找到自己的榜样并且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过于注重规划个人职业与理想而忽视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联系,则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无法产生对崇高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理想信念缺失,也就谈不上践行,如果一些过时的、不正确的、不恰当的理想信念,严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育。过于注重理想信念的个体性,容易让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是只关乎个人的事情,即便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坚定也并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规划造成什么影响,不容易形成集体理想信念。而教育学生追求社会理想则不同,有着不同理想信念的学生可以有着相同的社会理想,并坚信通过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的途径进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满足自我超越的需求。每一位学生都为了同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奋斗时,便会形成凝聚力,社会理想信念便会生根发芽并进而开花结果。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无法让学生群体意识到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更高级形式,则学生无法形成高于自我实现价值之上的坚定理想信念,也就无法将个人规划寄予社会理想之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多媒体设备、视频影像等都触手可及的年代,教师们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教授方法和模式上仍采用以讲述课本为主,这样的思想教育模式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身角色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自主的、发散式的思考,要充分认识到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光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述作用非常有限。真正好的思想教育,应该深入人心,成为学生潜意识的一部分,并让学生自发地在积极思想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武装,但切不能只有理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与时代发展的速度不完全契合,并且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现实环境过于复杂、教育内容过于抽象难以深入理解、教育对象需求过于功利和教育途径过于单一与程式化等因素。如今的理想信念教学,多在学校课堂教授,也仅由老师讲述,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理想信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坚定。因此,缺乏实践机会的学生很难对理想信念形成深刻的认知,从而也很难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如何给学生们提供实践机会是理想信念教育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通过学习百年党史提升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质量的路径探索

(一)社会层面

通过全社会学习党史活动,为学史自信、知史爱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动社会范围内的党史学习,有利于社会各界人士集思广益,举办各种相关活动,可为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众多的社会实践途径。如可以设置学雷锋活动月以增加校园内大家互相学习的氛围。陈培杰和聂邦军(2020)指出,应利用新时代发达的网络设备与通讯功能,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线上传播与教育平台,利用网络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当代青年红色文化特色教育模式,将红色文化以高效的方式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此外,党史题材影视作品也有利于学生以一种他们更加喜欢接受地方式了解党史,自觉主动地去践行知史爱党。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电影《建军大业》讲述了党的军队的建立过程,这些题材的影视作品受到了各界好评,学生们也在观看的过程中受到了思想上的熏陶,更加坚定了党的绝对领导。

(二)学校层面

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应逐步构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以做好价值引领教育为关键,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为抓手。教育工作者需探索出一条对当代大学生行之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进一步巩固提升新时代社会实践的教育方案与教育水平。董凌莉(2020)通过分析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如整合实践育人资源优化社会环境、构建一体化实践课堂教学体系等创新路径,不断探索高校实践育人的科学方式。首先,应保证教师对理想信念的理解与认识是清晰正确的,这是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的根基。为此,高校应强化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并明确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能够让教师清晰地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也要加强教师的百年党史学习,让教师悟深悟透。与此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开拓创新,探索出新的课堂教育模式和方法,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党史及国史的浓厚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们排演话剧的形式展现党史里的小故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党史发生的地点,体悟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还应营造良好的党史学习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学习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如可以在宣传栏展示一些党史小故事,组织学生出党史相关主题的黑板报,写学生们自己对先辈们坚定理想信念的认识与思考等,利用网络阵地进行党史教育。

(三)家庭层面

家长应配合学校积极与孩子们交流,也可组织一些家庭活动,比如邀请老一辈和孩子们讲讲他们经历的党史故事,在他们眼中的党,他们那一辈人的社会理想信念。家长也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孩子思考自己的理想信念,鼓励孩子追求社会理想,不要浇灭孩子内心伟大抱负和理想信念的火苗。社会、学校、家庭的党史教育相互呼应,不断地加深学生对党的认识,对党史的了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先辈思想的熏陶,慢慢形成并不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学生层面

学生们应该认真学习党史,在党史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先辈的经历、深刻体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加学校学党史的相关活动,更应该自觉主动地去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解与认识层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时刻保持警惕,不可功利化理想信念,与老师、家长、同学沟通交流,真正体会追求社会理想的凝聚力。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党史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