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唢呐专业教学法创新研究

2022-11-13吴权喜

戏剧之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吴家唢呐音乐

吴权喜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唢呐由波斯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文化洗礼后,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为响应国家政策,本文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唢呐教学相结合,以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吴家鼓吹乐棚的传承与创新为切入点,论述吴家鼓吹乐棚的发展历程和传承方法,进而探讨高校唢呐专业的教学方式,阐述现阶段该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进行改革创新的对策,以及将非遗音乐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法。

一、吴家鼓吹乐棚简介

“吴家鼓吹乐棚”发源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第一代创始人吴文祥迫于生计从北京闯关东至东北,靠自己年少时所学的唢呐技艺辗转于辽宁与黑龙江之间,最后定居于吉林省长春市双城堡,并创办了吴家鼓吹乐棚。后来,经过多代人传承发展,吴家鼓吹乐棚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价值与艺术特征,目前已传承至第七代,第一代至第四代均为家族传承,第五代之后开始社会性传承。吴家鼓吹乐棚的起源地哈尔滨双城区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北靠松花江,东接哈尔滨市,与黑龙江五常市和哈尔滨阿城区相邻。

吴家鼓吹乐棚是一个综合性的演出团体,根据演出性质可分为红活、白活和民俗汇演,演出内容包括民间小曲小帽、东北皮影、东北大鼓、评剧与京剧选段等。红活常用曲目《洞房赞》《将军令》《普天乐》《万年欢》等表现力丰富,音乐形象活泼欢快,娱乐性较强,营造出鼓乐齐鸣的气氛。白活常用曲目有《大悲调》《黄河套》《黄氏女游魂》等,气氛低沉,曲调婉转悲鸣、情悲意切。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如扭秧歌、踩高跷、打花鼓、二人转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吴家鼓吹乐棚的参与和支撑。

吴家鼓吹乐棚作为黑龙江省优秀非遗传承项目,体现了其起源地哈尔滨双城区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人文情怀。吴家鼓吹乐棚在民歌、小调、秧歌等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出一种能歌能舞的民间艺术,汲取了关内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独特的魅力。

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非遗项目吴家鼓吹乐棚依据“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非遗传承方向,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职业教育路径,将文化传承融入理论教育,再由实践教学实现成果转化,打造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平台,这一发展方向对高职高专类院校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素养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唢呐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结构优化指明了方向。

二、唢呐专业教学现状

在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下,学生过于追求演奏技能的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相对薄弱,在演奏中往往表现得过于机械。另一方面,高校唢呐教学自身定位不明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师资能力不高。部分唢呐教师片面注重演奏技巧的提升,忽视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对戏曲、民歌、民间音乐的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片面关注技巧的运用,将唢呐基本功训练仅仅理解成技能训练,忽视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与音乐语言色彩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把生理机能的训练作为技术储备,忽略音乐元素信息的储备,造成教学与演奏脱节。

二是唢呐专业教材缺乏明确的地域性音乐培养意识。早期唢呐专业教材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在基本功训练和适应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过分追求独奏曲和协奏曲的演奏训练,未能顾及各个地区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满足不了学生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需求,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未能掌握地域性音乐在风格上的变化,不能对各地区音乐进行准确演奏。

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对职业院校的唢呐专业来讲,现行的唢呐教学模式使低年龄段学生处于被喂养状态,当代未成年学生处于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他们自身具有较高的思维活跃性,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中,他们无法真正领略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进而对传统音乐产生抵触心理。对高职的学生而言,目前的教学模式显得枯燥乏味,内容过于简单,他们普遍缺乏学习动力。

三、非遗项目吴家鼓吹乐棚与唢呐专业教学法的融合

传统的唢呐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对传统唢呐乐曲进行讲解与示范,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演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结合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乐曲再创作,提高唢呐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将非遗文化与唢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唢呐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有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一)沉浸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特定的音乐环境,融合音频与视频,让学生在课堂的专业学习中,参与具有非遗音乐文化特点的视唱环节以及听觉刺激环节,让学生在实现多样化的作品产出的同时,保证特定音乐环境下无意识的被动输入。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唢呐专业演奏课程,以音乐的意识形态为基础,构建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本校非遗项目吴家鼓吹乐棚的音乐理念,并尝试演奏作品。例如,学校以传承创新为目的创作的新作品《花棍秧歌》,基于当代的音乐审美,融入新时代的演奏观念,在创作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下,对老曲牌进行翻新,实现旧体新衣的活态传承。乐曲的开始部分选用东北民歌《小看戏》的主题材料,《小看戏》是一首民间小调,受到黑龙江地区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为东北特有的音乐符号。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地域音乐漫长发展历程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写照,引领学生对其特点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按照地域构建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观看非遗项目中田野调查整理出的音频与视频,包括民间唢呐棚的婚丧嫁娶活动、节日秧歌、春节群体秧歌等,通过这种方式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同时,把观看资料中的各种曲牌融入教学设计中,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差异比较法

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教师通过媒体设备展示相关资料,并进行定性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通过媒体资料的展示,视奏与合奏的训练,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内涵,锻炼学生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奏能力。

据记载,吴家鼓吹乐棚是当地民俗、祭祀、婚丧嫁娶等活动的音乐表演主体,它所传承的音乐可分为礼乐与俗乐,其中,祭祀与集会演奏的曲目和鼓吹乐《战场锣》《水龙吟》等可划分为礼乐,民俗、婚丧仪式所用曲目《柳河吟》《黄河套》等可划分为俗乐。把学生按对照组的方式划分为礼乐组和俗乐组,让他们进行实践对比,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有序地传承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表演学习法

“吴家鼓吹乐棚”中的群体表演形式以吹打乐、鼓吹乐为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吴家鼓吹乐棚”把外来文化与本土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代表当地风土人情的音乐表现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排演的曲目以建国初期整理形成的吹打乐为主,由于曲目数量有限,并且教师也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有关地域文化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学习了解非遗文化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并且以唢呐演奏为主,帮助学生组建吹打乐小组,以非遗项目吴家鼓吹乐棚的相关音乐为背景,构建学习、演奏、研究三位一体的学习小组,运用非遗项目中涉及的各种吹打建制进行汇报演出。

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同时,学校要结合传统演奏曲牌,加入现代元素,重新编配演出曲目,推动新作品的形成,这些都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手段,通过实践载体优势的扩大,增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配合教学实现濒危非遗文化的抢救,在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同时,完成非遗文化传承的目的。

四、结语

非遗音乐是文化瑰宝,将其与民族乐器的教学相融合,分析当下最适合非遗传承的教学模式,挖掘符合时代背景的传承方法,是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由之路。同时,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丰富高职高专的唢呐专业教学方法,结合非遗活态传承目标推动教学模式的完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树立文化自信,进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职业院校的唢呐专业教学,要抓住非遗文化的根本,达到创新传承非遗文化和高效培养行业人才的双重目标。

猜你喜欢

吴家唢呐音乐
六尺巷头说吴家
又听唢呐
静聆石语,诉说时间的故事——吴家花园第二届全国人文赏石艺术展12月22日开展
圣诞音乐路
音乐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
吴家后山赏辛夷花
走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