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大艺术形象看侗族民间文学的人民性

2022-11-13杨雅芳

戏剧之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财主人民性民间文学

杨雅芳

(怀化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人民性”是指文艺作品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等的反映。文学作品的人民性不仅在于作品是不是描写了人民,更在于作品是以怎样的方式描写人民,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要真正成为人民的诗人,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必须渗透着人民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生活,跟他们站在同一的水平,丢弃等级的一切偏见。”因此,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一要看其是否表达了人民大众的生活、人民大众的愿望;二要看其是否站在人民的立场,以人民的思想感情去介绍和反映一切。

侗族民间文学是侗族人民集体创作、集体享用,并依靠口头流传而保留下来的精神产品,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全方位艺术反映,是侗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和侗族人民各门知识的综合载体。迄今为止,在已经出版的侗族民间口语文学中,以“姜妹”为代表的神话,反映了侗族人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以“吴勉”“娘美”“卜宽”为代表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侗族人民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生活,他们共同构成侗族民间文学中的四大艺术形象。其中,“姜妹”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侗族人民战胜自然的壮举,“吴勉”“娘美”和“卜宽”分别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侗族人民对民族压迫、包办婚姻及阶级剥削的斗争与反抗。侗族民间文学家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描写人民的生活,并感受人民所拥有的一切质朴感情的,所以,作品饱含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赞颂,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一、姜妹:侗族人民战胜自然的代表

在侗族的创世神话史诗《嘎茫莽道时嘉·姜良姜妹》中,雷公发怒连下八十一天大雨,淹没了整个世界,除了姜良和姜妹外,世界上的其他人悉被淹死。姜良姜妹兄妹躲进葫芦瓜中,漂到了天边。后来,土蜂射死了九个太阳,姜良姜妹才得以走出葫芦瓜。因为洪水和十个太阳的肆虐,当时的世界一片荒凉,除姜良姜妹外,找不到任何人。问遍万物,万物都说只有兄妹开亲才能繁衍人类。姜妹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通过火烟会和、河水会和、磨石会和等天意卜测,终与姜良成亲。不久,姜妹分娩了,生下了一个圆滚滚的肉团,在启明星婆的指导下,姜妹将肉团切成小块,撒向高山和平地。根据肉团各自落生的地点和附近的动植物品种,产生了天下三百六十种姓氏,其中,侗族分得六十种。姜妹叫来了百鸟,教各族人民唱歌和说话,让仙鹤教会侗族人民抚养子女,并教育侗族六十姓。

《姜良姜妹》是一篇优美生动、富于幻想的神话史诗,在侗族先民心中,姜良姜妹神话并非虚构的艺术形式,或只是单纯表达个人情绪的文艺作品,而是宇宙图像的描绘,是对世界图景“真实的”“群体公认”的描述,一如现代科学在现代人心中的位置。姜良姜妹为战胜洪水和烈日、重整山河和繁衍人类所进行的艰苦的斗争,表现了侗族先民战胜自然灾害和残暴势力的无穷决心和力量;姜妹生育、抚养天下三百六十姓的行为,反映了侗族先民已有的民族平等、和谐相处的民族观,以及对安定团结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二、吴勉:侗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代表

在原始社会时期,民族民间文学的人民性——也就是它的思想性、战斗性和教育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如何与大自然的飞禽、走兽作斗争,同时也表现在人们对自己的集体,对氏族或部落的认识上。到了阶级社会,民族民间文学的人民性表现在它强烈的阶级爱憎上,它反映了人民与财主、奴隶主、地主、国王、达官贵人的斗争,也反映了人民自己的理想、愿望、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等高贵品质。在这个历史阶段,涌现了不少长工与地主的故事,奴隶反奴隶主的故事,农民起义的故事。

吴勉是明朝时期真实存在的侗族历史人物。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吴勉又叫“吴面儿”,是贵州黎平县上黄乡兰洞人。明朝初年,由于阶级矛盾加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明洪武十一至十八(1378-1385)年间,吴勉两次领导了以贵州黎平为中心的苗侗人民起义,全盛时期兵力达到20 万,起义军曾攻克黎平、锦屏、通道、靖州等地,给明朝统治者造成很大打击,朝廷派大军镇压,《明史·土司传·湖广土司》记录,“洪武三年,慈利安抚使覃垕连构诸蛮入寇,征南将军周德兴平之。五年,复命邓愈为征南将军,率师平散毛等三十六洞,而副将军吴良复平五开、古州诸蛮凡二百二十三洞,籍其民一万五千,收集溃散士卒四千五百余人,平其地。未几,五开、五谿诸蛮乱,讨平之。”史书称吴勉及其起义军为“诸蛮”“乱”,极尽贬低。与此不同的是,侗族民间文学家则运用幻想、传奇等艺术手法,将吴勉塑造为无所不能的能人,传颂他为百姓办好事:他在三省坡踩出泉汇成南江,使南山旱区成了鱼米乡;他挥鞭劈开泗里、老堡二石门,排洪除涝;他打通阴河,引水灌溉良田;他培养实心竹、九月笋,使当地百姓有酸笋吃,有竹林遮阴休息。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吴勉的斗争精神。吴勉的父亲死于汉兵之手,为父报仇之心激起了他反抗的斗志,他义正词严地表示:“皇帝怎样对付我们,我们就怎样对付他;官家杀害我父亲,我就杀掉皇帝来报仇。”于是,他为父报仇,高举义旗,矛头直接对准皇帝,他用铸造的神箭射穿了皇帝上朝坐的龙椅。后来,他又跟地方府台大人作不妥协的坚决斗争,这种既反贪官又反皇帝的造反精神,比起《水浒传》中的宋江等人来得更彻底。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精神,是毛泽东主席一贯提倡的精神。史书上记载,吴勉最终被官军处死,但是,在侗族民间故事中,吴勉最终没有死,而是到天上去了,为了战胜敌人,他在天上操练神兵,随时准备回来报仇。

吴勉的起义行为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当时侗族人民真实心理的反映。他彻底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侗族人民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直接反映;他在起义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勇气,是侗族人民的民族智慧和民族力量的生动体现。

三、娘美:侗族人民反抗包办婚姻的代表

《珠郎娘美》是一个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说 。珠郎和娘美是贵州省榕江县“三宝古州沃”的一对青年男女,他们从小相亲相爱,相互倾慕。当时的侗族社会恋爱自由,但婚姻却不能自主,“女还舅门”是侗族的传统婚俗,即姑妈的女儿长大了,要嫁一个女儿到舅舅家去当媳妇。娘美在父母和舅舅的逼迫下走投无路,决意与珠郎私奔远方,勇敢地反抗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枷锁。她和珠郎在“七百贯洞”落户后,打算靠勤劳节俭建立起一个虽清贫但甜蜜的小家庭。当地大财主的儿子宜银觊觎娘美的美貌,起了歹心,利用“款”组织杀害珠郎,用锦衣玉食和武力胁迫等手段想霸占娘美为妻。在困难的境遇中,娘美设下巧计,杀死了大财主宜银。报仇之后,娘美在逃难途中与麻风病人吉谬组建家庭,最后通过做了官的儿子惩治了迫害百姓的地方官吏。

侗族的包办婚姻产生于舅权制的传统观念,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推行的婚姻制度。侗族的同类型的作品多半是围绕反抗包办婚姻这个主题来布局谋篇和展开情节的,往往以男女双方或一方殉情作为结局,这对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从反抗整个封建统治来说,这种情节设定无疑是一种回避甚至逃避的表现。侗族青年男女只反抗传统包办婚姻,最终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只有把反抗传统的包办婚姻和反抗封建压迫阶级结合起来,侗族男女青年才能在婚姻问题上获得真正的自由。娘美就是这种反抗精神的代表,当她无法与自己深爱的人结合时,义无反顾地选择私奔;当爱人被地主害死以后,她不是寻死觅活或委曲求全,而是在痛苦之余想方设法为爱人报仇,显示出坚韧的斗志。基于此,《珠郎娘美》中爱情悲剧的主题意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力量,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在邪恶面前,只能反抗,不能退让。

娘美是深情大义的,又是大智大勇的,她的形象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主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斗志,娘美因此也成为侗族民间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四、卜宽:侗族人民反抗阶级剥削的代表

卜宽是侗族民间文学中的机智人物,他机警灵敏,随机应变而战无不胜,与汉族的诸葛孔明、新疆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的阿凡提、纳西族的阿一旦、瑶族的卜合一样,是侗族人民聪明才智的代表。在我国南部的侗族地区流传着大量的有关机智人物卜宽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是卜宽“智斗财主”这一类型的故事。

卜宽家境贫苦,少年时代便去财主家做长工。财主让卜宽去卖布,卜宽不慎丢了布,这等于在工作中出了事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结果可想而知。卜宽急中生智,想出了“竹筒宝贝”的妙计,使财主相信了“竹筒宝贝”有“无事不晓、无端不晓”的断案能力。卜宽一靠机智,二靠勇敢,成功逃避了财主的责罚。但更多的故事是叙述卜宽与财主之间的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财主给卜宽的弟弟出了三道难题:“哪里的粪最咸”“搬最远的田到寨边”“在屋顶种菜”,卜宽的弟弟做不到,被扣了工钱。卜宽过去,舀了一大碗粪给财主,说这坑粪最咸,不信你尝;让财主把田块放上他的肩膀,他好扛走;架梯子挑泥土上屋顶,挥锄便挖。财主没有办法,只得付双倍的工钱让卜宽兄弟离开。比起一般财主来,头人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有过之而无不及。卜宽给头人打工一年,头人想找由头赖掉工钱,强迫卜宽和他打赌,看卜宽有没有能力偷走他的羊群。如果偷不走,头人可以拒绝支付工钱;如果能偷走,不光照常支付工钱,连羊群也送给卜宽。卜宽经过周密部署,在第三天的夜晚终于偷走了羊群。头人狼狈中计,不得不如实支付工钱,还赔掉了羊群。

在这三个故事里,卜宽都是一个有谋有勇的机智人物,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财主和头人,取得了胜利。财主总是想让长工多做一些工,自己少付一些工钱;头人总想在农民身上多搜刮一些;而农民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抵制财主、头人的搜刮,这种矛盾冲突便是产生卜宽故事的土壤。而卜宽的智慧也是来自于这生活的土壤,他不光是生产上的能手,也是生活中的强者,能够应付来自各方的剥削、压迫和侮辱,并将这些压迫和侮辱减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卜宽斗财主、头人的各类故事,是从剥削阶级剥削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本质上反映的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斗争,其主要特点是依照艺术想象的逻辑,体现贫苦人民内心的意愿。在现实生活中,贫苦人民是弱势群体,往往斗不过剥削者和压迫者,只能忍气吞声过日子。而在民间文学作品里,贫苦人民就要翻身解放,虽然他们仍属于弱势群体,但是他们有聪明才智,有出奇制胜的对策,能在剑拔弩张的矛盾斗争中击败强权阶级,成为胜利者而扬眉吐气。因此,以卜宽为代表的侗族机智人物故事是侗族贫苦人民进行斗争的精神武器,是他们自娱自乐、自我安慰、自我教育、提高自信心和战斗力的教科书。

无可否认,与其他各族民间文学一样,侗族民间文学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它有许多幼稚和粗糙的地方,但这并不能掩盖其重要价值。“民间文艺相当丰富地贮藏着可贵的知识、健康的感情及正直的伦理观念等。在那里面,有对于自然、社会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有对于美好、公正的东西的眷爱和追求,有对于丑恶、堕落的人物的嘲笑和惩罚。这是民众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中堆积起来的智慧、经验和美德的总汇。这是过去‘人民性’文化的宝藏,他是能够并且应该继续存活在我们的新社会、新生活中的一部分文化财富”。2014 年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侗族民间文学中的人民性,是侗族劳动人民进行斗争的实录之一,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面镜子”,发现和研究侗族民间文学中的人民性,不仅能得到真实的史料和正确的观点,也能推动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深入,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代侗族文学事业继续发展。

猜你喜欢

财主人民性民间文学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财主的刁难
王勇智斗财主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目不识丁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