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阈下关于中国流行音乐的研究

2022-11-13张罗箫

戏剧之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现代性大众

张罗箫,崔 琦

(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与西方文化有很多的差异。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中国流行音乐也具有独特之处。虽然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较早,并且对中国流行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审美,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与传统文化、西方审美、西方价值等都存在差异,是现代文化孕育的产物之一。在中国流行音乐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把握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在当前时代下彰显出的精神特点,塑造音乐文化品牌,使中国流行音乐可以面向世界。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上海老歌与流行音乐萌芽

上海老歌出现于20 世纪20 年代末期,从出现以来,这种音乐历久弥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构建了社会文化记忆,承载了社会与文化的建构历史,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并且在民族文化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彰显了上海老歌的时代特性和突出的现代性,同时也代表着中国流行音乐已经萌芽和发生,对流行音乐的后续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从上海老歌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以大众熟知的《夜上海》为例,被标注了旧上海大都市的标签,同时也隐喻了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老歌也出现变化,在1927 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新型大都会上海都是流行音乐的主要传播阵地,以海派风情为主,不仅产生了近一万首时代金曲,同时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歌星和词曲家,促进了流行音乐传媒的发展,满足了当时上海对大众文化的追求与需求。到了现代社会,上海老歌已经成为人们怀旧的经典流行音乐,通过音乐重构老上海社会记忆,使记忆中的文化绵延发展,让各个时期大众对上海大都会的想象有迹可循。在流行音乐的发生期,上海老歌应运而生,使上海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发源地。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被淡化,大众文化生活中逐渐渗透着世俗性,大陆出现了大量的港台流行音乐,大陆的流行音乐也随之崛起,流行音乐逐渐从边缘化向中心地带转移,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发展初期,邓丽君、李谷一等歌手为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尤其是邓丽君的歌曲给流行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唤醒了大陆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之情,使世俗情感得到广泛的传播,大众文化也就应运而生。李谷一曾经是一名红色歌手,歌声中主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歌颂,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一首《乡恋》展现了无数游子的内心情感,至今也广泛流传。当然,新的音乐文化的出现也带来了许多争议,从兴盛到衰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逐渐出现摇滚、卡拉OK 等音乐形式,年轻群体成为改革开放后流行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到了1995-2012年阶段,周杰伦成为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音乐选秀活动兴起,各种网络“神曲”应运而生。从1995 年开始,流行音乐发展十分迅速,歌曲的迭代速度也随之加快,偶像时代出现之后,音乐的出生率明显高于消亡率。

二、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的发展

(一)物质技术演进

中国流行音乐传播的过程中,文化是最复杂也是最难驾驭的层面,经济则是最有前途和诱惑力的层面,媒介传播技术则是发展最快、最合理的层面。对于音乐来说,要发展和传播就要依靠各种媒介。将技术投入到媒介之中,可以促进媒介的进化,如唱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出现,都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动力。在黑胶唱片和卡带的年代,可以说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中,黑胶唱片最先出现,但后期逐渐被CD 取代,因为CD 没有噪声且容易保存,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数位下载出现,恶性盗版的情况十分盛行,导致音像市场受到影响。在数位时代,非法下载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因为人们的付费意识比较稀薄。数字技术在美化歌手的同时,也使唱片界逐步走向灭亡。在这之后,手机技术变革,彩铃单曲的时代随之来临,很多彩铃音乐广泛流传。时至今日,人们的付费意识逐渐增强,数字音乐付费下载时代已经开启,流行音乐又走上了新的旅程。

(二)媒介的隐喻功能

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商业性质,这种性质对大众传媒比较依赖。从文化生成的角度分析,不论是卡拉OK,还是MP3、KTV 等传播媒介,都对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听众视听习惯产生影响。不仅如此,大众媒介传播技术可以对声音、画面进行美化,为人们构建虚拟的景象与空间,从而增强了娱乐性,导致文化臣服于技术,技术成为了娱乐手段,同时也成为了文化霸权,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产生主导作用,娱乐逐渐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话语,可以随意改编传统文化。所以,大众传播媒介已经超越了自身的技术含义,在社会记忆、都市想象中都有所参与。以卡拉OK 来说,这种媒介使音乐传播形式更加丰富,不仅可以展现流行音乐传播媒介的技术功能,也为隐喻功能的探索开辟了价值切口。卡拉OK 成为人们一种宣泄情绪和社交的工具,受到大众的青睐,具有平民化的特点,是一种广泛的娱乐形式,而许多流行音乐也应运而生,如《男人KTV》等等。

三、现代社会文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融合

(一)大众审美崛起

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兴起与衰落,充分展现了现代化发展的规律特点,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深层次需求。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纯文学逐渐成为文学话语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技术理性的冲击,个性表达与情感抒发的需求逐渐深入群众的内心,大众加强了对新思潮、新文化的参与感,在审美上也开始出现了层次化、多元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流行音乐领域也出现了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音乐作品的艺术品位有时也会因为大众审美的个性化而得不到认可,音乐形式呈现出琐碎化的特点。与此同时,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展现出了商业化、工业化的特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启蒙现代性逐渐被扭曲,中国流行音乐进入了后现代的阶段。为了使中国流行音乐可以不断发展,应该正确看待审美现代性和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传统和现代、审美理论与实践、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进行合理地处理,避免流行音乐一味向消费性、娱乐性的方向发展。应该关注现实,同时也要有超位的主张和眼光,从知识分子现代性的价值观上出发,促进音乐文化精神品位的提升,将现代理性精神作为平衡主导,促进精英和大众意识形态立场的提升,对审美现代性、启蒙现代性进行调和,消除二者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可以进行适当的价值评判和有效的价值引导。

(二)审美现代性实践

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领域中,可以感受到消费主义思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审美付费的重要性,并且强调视听感性、感官愉悦性,中国流行音乐呈现出感官消费性的特征,西方审美激情范式逐渐成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下,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向了另一个极端,煽欲之风开始盛行,乐坛出现后现代危机。中国流行音乐消费呈现出跟风、娱乐、高效等特征描述,流行音乐产业被“后现代”的氛围萦绕。中国文化消费和对应的消费环境、市场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尤其在“饭圈文化”兴起之后,流行音乐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此,应该从转变消费环境入手,应该重点关注文化,将经济、技术等放在次要位置。文化产品和消费可以塑造人的心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歌曲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歌流行化逐渐成为大众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多元化意识形态因此被整合,使官方与民间、高雅与世俗之间的隔阂逐渐被消弭。不仅如此,很多音乐创作者会将民族元素与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例如胡彦斌创作的《月光》、陶喆创作的《Susan 说》等,这些歌曲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民族元素,比如编曲中使用民族乐器、唱腔上加入戏曲元素等,这样的融合使歌曲的内容及编排更加丰富、歌曲传唱度更高,同时也展现了在音乐文化领域的民族自信心。

(三)审美与社会现代性

目前,“中国风”音乐盛行,著名作词人方文山和歌手周杰伦致力推广和发展,采用具有民族风韵味的词曲,不仅从网络时代听众心理和思考模式出发,同时采用了精美的文字表达和如电影场景般的画面衔接,使文字呈现出图像化的特点,使人进入想象空间,对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国家、种族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想象,进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和追捧。互联网时代,创作者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知识和文化付费的背景下,音乐创作者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中国消费者的版权意识逐渐上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同时在周杰伦、方文山等优秀音乐人的启蒙下,中国风成为了流行音乐的一大品类,传统乐器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随着民族元素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传统的文艺价值评判标准逐渐被颠覆,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受到了相应的启示和影响,用艺术实践的方式充分地展现了大众消费也是一种审美的具象化体现。大众审美的出现,体现着大众的文艺价值得到了认同,同时也肯定了大众审美趣味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具有启示作用。通过对民间创作智慧的提炼和总结,注重对传统文化特征的识别,对流行音乐具有的民族元素予以肯定,彰显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本土文化特征,不再只是对现代技术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构建坚实的民族文化信心。这样一来,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创作上提供了文化审美的前期保障,中国流行音乐也能得到更加稳定且持续创新的发展。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现出了自身独特的意识形态,可以满足文化发展的需求,彰显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使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四)传统审美的现代化

在歌词作家中,方文山极具代表性,彰显了中国流行音乐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殊途同归。当然除了方文山外,国内还有很多优秀的歌词作家。林夕所作的歌词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包容性,同时体现了传统审美的现代化发展,并且将传统审美用于推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将中国流行音乐引入了全新的发展潮流。林夕是审美主义词作家,将传统审美作为基础,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消除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擅长使用各类修辞手法,贴近日常生活,通过寓情于词、寓理于词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婉约、朦胧的美学特点,具有较长的流行力,更容易引起大众情感共鸣,并且感受到精神层面的愉悦,充分体现了现代审美的特征,同时也展现了传统审美的强大力量。从林夕的作词主题中可以看出,林夕清晰展现了大众文化喜爱的审美类型,擅长从“伤感”的角度描写爱情,并且有很多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红豆》《青春残酷物语》《似是故人来》等等,这些歌曲中运用了古代审美中的意境和象征,但同时也展现了现代审美对自由、情感的追求,更容易触动听众的内心。林夕的词作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能够彰显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同时蕴含了古典文学的底蕴和内涵,结合大众性审美与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化运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经历了长久的发展,有兴盛也有衰败,与社会文化、社会发展相辅相成。虽然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但同时也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审美价值,同时也能折射出消费主义、技术文化、通俗文化等等。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反思和研究,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深化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现代性大众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