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十八兰”考论

2022-11-13王建浩

戏剧之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马兰豫剧罗兰

王建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在中州剧坛,豫剧“十八兰”闻名遐迩。“十八兰”是怎么来的?“十八兰”是谁?“十八兰”是十八个人吗?“十八兰”都是女的吗?“十八兰”的命运如何?有关“十八兰”的问题,包括当事者在内,许多人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需要细致考证。

一、“十八兰”的师承

提到“十八兰”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豫剧教育家周海水(1894—1965)。自1930 年开始,周海水与胞兄周银聚合作,创立科班,聘请名师贾锁、李金成、许玉川、高保泰(玻璃脆)等,发展戏曲教育事业,培养豫剧人才。起初,科班招收的是清一色的男生,如常年来、赵忠林等。1933 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演员登上舞台并大受欢迎,周海水冲破世俗偏见,招收汤兰香、苏兰芬、苏兰芳为第一批女弟子,随后常香玉也前来搭班演出。1937 年前后,周海水又招收一批学员,其中女生较多,这批学员学习刻苦认真,成才率较高,不久就扬名于郑州一带,人们把其中的佼佼者称为“十八兰”。

为了挣钱办班,周海水经常外出,科班日常由他的哥哥周银聚(1892—1959)打理。周银聚是周海水的二哥,为豫西名武生。而教授学生时间最长、出力最多的是贾锁。他不仅手把手教学生,而且管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学员亲切地称贾锁为“奶师”。

“十八兰”的老师还有高保泰、赵忠林、李金成、朱小魁、赵俊江、赵太武、许玉川、王利明、张同庆等。

二、“十八兰”的几位师姐

提起“十八兰”不得不介绍一下他们的师姐——周海水的第一批女弟子,汤兰香、苏兰芬、苏兰芳。有人认为,汤兰香也是“十八兰”之一,但实际上她不是。“十八兰”主要是1937 年周海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中的佼佼者。1933 年,周海水冲破世俗偏见,招收了三个女弟子,就是汤兰香等3 人。

苏兰芬、苏兰芳两人至今身体健康。特别是苏兰芳,早期并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2009 年前后,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发现了她。2013 年,她以90 岁的高龄在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灌制了唱片,这些唱段不仅保留了豫剧原汁原味的唱法,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十八兰”中的“兰”主要效仿汤兰香,因为汤兰香的名气最大,最受周海水的器重,但最初这个“兰”字却源于——苏兰芳,她原名苏金兰。

1933 年,张福仙带女儿常香玉投奔周海水,但周海水以常香玉功底差会戏太少为由拒绝了。1934 年春,张福仙再次带领常香玉投奔周海水,周海水答应常香玉跟班学艺。汤兰香和常香玉经常一起演戏,一生一旦,珠联璧合,被观众誉为“金童玉女”。

辨析“十八兰”,不得不提周兰凤,她是周海水的女儿。周兰凤本人声明过,自己并不是“十八兰”之一。她没有坐科学戏,而是自幼随父亲跟班学戏。2010 年,苏兰芳为恩师周海水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的署名为“弟子汤兰香、苏兰芬、苏兰芳、周兰凤”。这充分说明她们四个人是“一窝”的,是周海水的第一批女弟子。

三、“十八兰”的由来

1937 年前后,周海水招收了一批学员,就是崔兰田、毛兰花她们这一批。到1940 年左右,小科班的学员已经学了3 年的戏,也有了一定的名气,但名字都用她们的本名,听起来既不雅也不便于宣传。周海水的一个好朋友叫牛思孔(有的地方也写作牛士孔),他非常欣赏这个小科班的演员,建议周海水以汤兰香为榜样,为这些学生取一个带“兰”的名字。正如李兰菊所讲:“当时汤兰香在郑州、洛阳、荥阳一带红极一时,我们一是羡慕她的名望,二是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大家伙一起商量,征得贾师傅同意后,便起了每个人都带‘兰’的名字。”

名字取好之后,便是宣传了,牛思孔是这样做的:“按照我们艺术水平的高低,选取了十八个拔尖学生,其中男同学三个。接着,由他出钱,制作了十八面红绸挂白边的旗。在每面旗上方都横书着‘十八兰’三个大字。在每面旗的下方,又都分别书写着每个‘兰’的名字。每到一地演出时,按照名字顺序挂至舞台之上,以取团威。‘十八兰’从此得名,传沿至今。”

四、“十八兰”是谁的争论

“十八兰”是谁,有哪些人?这个问题的争议很大,说法很多,错误也很多。1981 年,魏若愚在《河南戏剧》第5 期上发表文章《关于豫剧“十八兰”》,对“十八兰”有所介绍,但文中有一些错误,一些名字写错了,特别是文中提到罗兰梅已经病故。罗兰梅反应很快,让王凤艮代笔撰写《也谈豫剧“十八兰”》,发表在《河南戏剧》1982 年第1 期,文章讲述了她对“十八兰”的认识。与此同时,《戏曲艺术》也展开了对“十八兰”的讨论,刊登了赵再生的《“十八兰”与周海水》和李兰菊的《我所知道的豫剧“十八兰”》等文章。还有一些回忆录也谈到了“十八兰”,如赵锡铭的回忆录、崔兰田的回忆录、范兰荣的回忆录等。

周海水认为“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李兰菊、罗兰梅、王兰琴、郭兰玉、刘兰玉、马兰凤、刘兰仙、车兰玉、陈兰荣、王兰巧、周兰凤、张兰宝、赵兰美、刘兰英、张兰花、冯兰青。

魏若愚认为“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车(原文误为东)兰玉、张(应为冯)兰青、李兰菊、王兰琴、刘兰玉、王兰巧、周兰凤、张兰宝、张兰秋、陈兰荣、刘兰仙、郭兰玉、祁兰芳、马兰凤、刘兰英。

访问过周兰凤、罗兰梅的温玉林撰文认为,当时的“十八兰”中有男学徒,如周兰学,魏若愚文中提到的刘兰仙、张兰秋、张兰宝、陈兰荣、刘兰玉这5位不是当时的“十八兰”。

罗兰梅口述,“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马兰枝、李兰菊、罗兰梅、张兰宝、秦兰花、车兰玉、王兰琴、汪兰巧、张兰青、郭兰玉、马兰凤、刘兰英、陈兰荣、黄兰祥(男,原名黄忠祥)、周兰学(男,原名周武学),还有个男同学(是李运祥还是娄金聚,记不清了)。

据马双枝和其他同志讲述,“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车兰玉、冯兰青、李兰菊、刘兰玉、王兰巧、周兰凤、张兰宝、赵兰美、刘兰英、张兰花、陈兰容(荣)、刘兰仙、郭兰玉、齐兰琴、马兰凤(小名兰枝,也称为马兰枝)。

李兰菊说,“汜水来个小科班(儿)……演窦氏的是毛兰花(儿)……崔兰田、兰菊、兰琴和兰仙(儿)”,全部说出“十八兰”是办不到的。

赵锡铭口述,“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车兰玉、李兰菊、罗兰梅、冯兰青、马兰凤、周兰凤、刘兰玉、王兰巧、张兰宝、赵兰美、刘兰英、张兰花、陈兰荣、刘兰仙、郭兰玉、齐兰琴。

崔兰田口述,“十八兰”是毛兰花(青衣)、崔兰田(须生),王兰琴(花旦)、郭兰玉(花旦)、马兰贞(老旦)、李兰菊(须生)、罗兰梅(花脸)、汪兰巧(丑)、秦兰花(武旦)、车兰玉(须生、小生)、黄兰祥(老旦)、范兰荣(帅旦)、司兰荣(丑)、张兰保(须生)、冯兰青(须生)、刘兰叶(老旦)、马兰风(花旦)、周兰学(黑头)。

范秀荣认为,“十八兰”是汤兰香、马兰芝、范兰荣、崔兰田、毛兰花、王兰琴、李兰菊、马兰凤、车兰玉、郭兰玉、罗兰美(应为梅)、冯兰青、张兰宝、刘兰玉、王兰巧、王兰英、秦兰荣、最后一个记不清了。

这些资料中比较可靠的是周海水、崔兰田、罗兰梅、李兰菊四人,他们是当事者和亲历者。由此可知,“十八兰”并不是清一色的女生,据崔兰田、罗兰梅、周兰凤等当事人确认,“十八兰”确实有男生,比较肯定的是周兰学和黄兰祥。

“十八兰”是兼顾行当的。比如崔兰田当时主攻须生,后来才转攻青衣。周兰学主攻的是黑头。“十八兰”是“四生四旦四花脸”,行当齐全的。只不过出科后,大部分的女学员专攻旦角了。

“十八兰”到底有哪些人,因为牛思孔的诗失传了,当时也没有记录,所以很难说清楚了。后来的材料中名字写错的也不少。另外,“十八兰”中到底有几个男性,是两个还是三个,也不能确定。所以,任何想凑18 个女演员为“十八兰”的做法必定是错误的。李兰菊就说:“豫剧‘十八兰’的名字往往被弄错,或者记不全,是不足为怪的,因为光我们女演员就有二、三十个,而那位牛秀才只写了十八个,所以后人难免要出差错。现在叫我全部说出这‘十八兰’的名字来,也是办不到的。”

教师主导式的意思是指教师策划与主导及引导学生每一步之学习,例如,教师讲解;准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不同种类的音乐;准备好实验程序,让学生跟着步骤进行实验。

五、没有争议的“十八兰”

由于“十八兰”难以说清楚,再加上出科后个人发展、名望和命运的起伏变化,好事者总希望把后起之秀加入“十八兰”行列,“十八兰”变得更为复杂,这里我们只能分两类:没有争议的“十八兰”和存在争议的“十八兰”。

首先介绍没有争议的“十八兰”。毛兰花(1924—1981)为“十八兰”之首。抗日战争末期在时称“小上海”的安徽界首演出,她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被群众誉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8 年,她随丈夫朱振家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后于1953 年加入台湾空军大鹏豫剧团,任总教官。她为豫剧在台湾的传播、扎根,尽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贡献。

“十八兰”中艺术成就最大,成为豫剧流派创始人的是崔兰田(1926—2003),她是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创立了“崔派”艺术。她所主演的《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被称为“崔派”四大悲剧。

俗谚有云:“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李兰菊)和大田(指崔兰田)。”毛兰花外出搭班后,科班中艺术水平较高的是崔兰田和李兰菊。

此外,比较确定的是罗兰梅、车兰玉、马兰枝(也有人称其为“马兰贞”)、王兰琴、汪兰巧、郭兰玉、张兰宝、冯兰青。

六、存在争议的“十八兰”

存在争议的“十八兰”有范秀荣(又名范兰荣)、王兰凤(又名吴素芬)、司兰荣。范秀荣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她曾在“陈素真戏班”、豫声剧院学戏,在周海水戏班属于搭班演出。

以下这几位,入科晚于1937 年,和毛兰花、崔兰田等不是一批,因此她们应该不属于当时的“十八兰”,而是后起之秀,如韩兰云、陈兰荣、秦兰花、刘兰玉、祁兰芳、马兰凤、刘兰鲜、张兰花。

综上所述,“十八兰”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崔兰田和毛兰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八兰”的大部分人都在县级剧团工作。目前留有录音录像资料的,包括前文介绍的不在“十八兰”行列的这批豫剧演员,目前比较确定的有汤兰香、苏兰芳、周兰凤、毛兰花、崔兰田、李兰菊。后人仍能聆听她们动人的声音,依稀感受她们的舞台风采。

注释:

①⑫李兰菊:《我所知道的豫剧“十八兰”》,《戏曲艺术》,1981 年第3 期,第89 页。

②罗兰梅:《也谈豫剧“十八兰”》,《河南戏剧》,1982 年第1 期,第51 页。

③王黎主编:《荥阳戏曲志》,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1990 年版,第190 页。

④魏若愚:《关于豫剧“十八兰”》,《河南戏剧》,1981 年第5 期,第49-50 页。

⑤温玉林:《关于豫剧“十八兰”所闻》,《河南戏剧》,1982 年第1 期,第52 页。

⑥王凤艮:《也谈豫剧“十八兰”》,《河南戏剧》,1982 年第1 期,第51 页。

⑦赵再生:《“十八兰”与周海水》,《戏曲艺术(郑州)》,1981 年第1 期,第77 页。

⑧石磊记录整理:《我所知道的豫剧“十八兰”》,《戏曲艺术(郑州)》,1981 年第3 期,第89 页。

⑨高国屏整理:《演剧生活回顾》,《戏曲艺术》,1982 年第2 期,第65 页。

⑩毕定良、杨奇记录整理:《崔兰田回忆录(续)》,《中国戏剧》,1996 年第8 期,第57 页。

⑪范秀荣:《舞台春秋》,《河南戏曲史志·第十六辑》,第224 页。

猜你喜欢

马兰豫剧罗兰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堡中堡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致罗曼·罗兰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我帮爷爷放绵羊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