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尼采的悲剧观看《海上钢琴师》

2022-11-13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钢琴师尼采

吕 上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海上钢琴师》原名“the legend of 1900”(关于1900 的传奇故事),讲述了钢琴师1900 一生都在船上演奏的传奇经历。这个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以1900 与船共同灭亡为结尾,其中的悲剧意识值得品味。

一、悲剧人物

尼采的悲剧理论受到叔本华悲剧观念的直接启发,认同生命意志的决定性作用,虽然生命的本质是痛苦,但人们仍然拥有难以遏制的生命冲动和欲求,且应当在痛苦中追寻艺术以暂时逃离这种人生苦难。“在尼采看来,宇宙的原始意志,作为生命里的实体,充满着超个人、超主体的不可摧毁的力量;而个人客观化的意志则是受实体永恒力量支配的个体现象。个体只有在不断变化乃至毁灭中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1900 就是这样的个体:出生后被遗弃在船上,带着命运的苦难从孤儿开始他的人生;1900 由煤炉工人丹尼抚养,但八年后丹尼意外离世;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给了1900 源源不断的活泼的生命力却又让他困囿于88 个琴键的有限空间,他只学会了在有限船舱空间内生活,对无限的陆地世界充满恐惧——为了逃离时代力量的支配,1900 选择与他熟悉的弗吉尼亚号共沉浮。

“悲剧中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悲剧人物身上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面对没有尽头的城市,这位一直在船上生活的理想主义者遇到了现实的“荒漠”。1900 生活在一个乌托邦国度,他不能理解陆地上的真实世界,也无法接受重新开始的生活。通过一年五次往返于欧洲与美国的航行,他置身事外地冷静观察着陆地上的人。1900 的出生是传奇,他身处工业发展的时代但逆流而行,怯于面对漫无边际的岸上生活,最终将一生暂停在可控的八十八个琴键上。也正是这份懦弱使1900 纯真善良的人物特征得以凸显,使他“非人化”的钢琴技艺和传奇生死都有了人的气息。1900 主动选择死亡,选择以毁灭的方式超越生命,获得更壮烈而坚定的生命意志。他将尼采推崇的“强者的悲观主义”呈现得淋漓尽致,肯定了现实的苦难和矛盾,意识到自身的悲哀处境,努力追寻着回到原始的统一。悲剧作品似乎偏爱英雄与命运的斗争,虽然最终胜利属于普世无法抗拒的秩序,但那份不惜一切抵抗的决心和失去个人生命的结果足以将其推向悲壮——那张被麦克斯偷偷藏进钢琴里的唱片,时隔多年又婉转响起,仿佛是主人公悲剧人生的赞歌。

二、悲剧精神

尼采崇拜古希腊悲剧艺术,提倡酒神精神是悲剧的灵魂,认为酒神与日神恰到好处的融合共通才铸就悲剧艺术。他以“梦”与“醉”来简单概括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沉醉的状态才使得艺术的诞生成为可能,才使悲剧深化至人性道德。与日神阿波罗相比,酒神狄奥尼索斯是更为原始的艺术类型,他夹杂着迷惘与痛苦,呼唤着人们不停创造。1900的乐章让头等舱乘客感受高雅与美妙,让下等舱的乘客驻足狂欢与解放,他奏出原始的回响,唤起形形色色人群的一致共鸣,燃起激昂的生命激情与勇气,在不断改变的大自然中获得短暂的浑然一体的享受时光。

“根据叔本华的学说,我们可以把音乐理解为意志的直接语言:我们感到我们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去塑造那有声无形但生动活泼的精神世界,并且我们要用类似的语言把它形象化。另一方面,在真正符合的音乐的影响下,形象与概念获得更高的意义。所以,醉境艺术往往对梦境艺术的能力产生两种影响:音乐先引起对醉境普遍性的象征性直观,然后音乐也使这种象征形象显出其最高的意义。”海洋展现出一个原始的意象,乘客们借海而行向往着美国梦,期待旅程的终点是希望与光明;1900 置身海上对这个梦充满质疑和抗拒,沉醉在音乐中的状态让他似乎无限接近尼采所谓的“超人”:他永远不满足于乐谱,总难以自制地进行即兴钢琴独奏,最让人期待的曲目是“下一曲”,源源不断的灵感取材于人又为人而奏……1900 一生都在创造新的音乐和新的生命价值。尼采声称传统宗教的土壤无法孕育出真正的超人,诚然,1900 在海上的一生证明了他的与众不同,他理想化的追求契合狄奥尼索斯精神置身于现代社会的扮演者身份,但他面对时代更迭的胆怯又将他拉回凡间。“音乐,在悲剧中达到最高表现时,便能够以一种新的最深刻的意义来解释神话;这一特征我们认为是音乐的最大功能。”遗憾的是,这位音乐领域里的超人也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不具有对世界的支配欲和对命运的掌控欲。“陆地之于1900 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他演奏不了的音乐”,海洋让他拥有了生命的意义。虽然最终走向死亡,但1900 对城市生活的反叛依然可以视作贯穿始终的酒神精神,知梦而不沉于梦,享醉且妄溺于醉——他对活的方式一度陷入自我矛盾,却对死的结果从容坦然。

三、悲剧美感

“悲剧的美感正是来源于对个体超越的不断实现,从而获得充盈、完满的新的生命形式”,影片中实现了自我超越的不仅仅有1900——那位尝试与坏运气斗争的农夫割舍过去,离开小小的田地走向繁华的城市商业圈;自称爵士乐发明者的杰利在演奏挑战失败之后抛却不可一世的骄傲,下船继续音乐生涯;麦克斯始终希望能够说服1900 到陆地上体验所谓“真实世界”的生活,期盼更多人得以窥见1900 的才华,同时也一直尊重1900 做出的所有决定,在与1900 永别之后,他“赎”回了自己的小号,为珍贵的音乐艺术继续发光发热。1900 的乐曲让大家带着崇高感和敬畏感依次完成了救赎,他带来的音乐让人们赞同艺术对苦难人生的拯救,让很多人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命形式。悲剧的美感不仅在于自我净化,也在对他人的救赎过程中得到实现。

由于尼采对权力意志的推崇,艺术被他视为权力意志的最高形态,艺术的价值逐渐高于真理,在聚焦到艺术的生命透镜中“求假象、幻觉、生成和变化的意志进一步得到重视”。用艺术的眼光思考主人公的角色,1900 可能根本不代表万千大众心中柔软的一隅,而代表爵士乐这种艺术样态。爵士乐在二十世纪的新纪元里由新奥尔良发源,是黑人钢琴师一开始为白人顾客即兴演奏的音乐,到达鼎盛时期后又在二十世纪中叶悄无声息地湮灭,这些都和1900 的一生如出一辙:于二十世纪之初诞生、在黑人圈子长大的白人,声望达到巅峰后一度因战争萎靡,二战后弗吉尼亚号被爆破处理,世上再无1900。1900 最后葬身海底的一幕也在仪式上完成了自身的放逐,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人跟命运的冲突。尼采将艺术美感与悲剧美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爵士乐同不愿意妥协的1900 一样,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更迭的时代中依然保有自己的节奏,坚持自我追求,并未改变自己去适应世俗的审美品位。

对生的热情与期盼导致观众们总是对死亡本身带有一种悲哀情绪,但无论是丹尼还是1900,他们的生命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延续。丹尼收养1900,是他世界观的保留,是一份善良的传递;1900 那张阴差阳错被带进唱片店的唱片是他音乐信仰的留存,仅半个世纪的生命中那不可遗忘的惊艳瞬间被永远铭刻;1900 的一生被麦克斯以故事的形式转述,他的天才钢琴家形象带着爵士乐的灵魂印在人们心中得以不朽。这些生命意义的延续,是对他们悲剧命运的转化和弥补,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圆满,是对生命的超越和生命价值的认同。

四、悲剧缺憾

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传达了对艺术的信仰,而将依真理生活判定为不可能。求真意志是对艺术所倚重的此岸世界的否定,会使人丧失家园,生命变得孱弱不堪,甚至有毁灭生命的危险”。他的悲剧观在1900 身上几近完满地融合与表达,对自我个性的极端推崇让人们惋惜的同时却拉远了故事与真实生活的距离。固然人们对1900 的人生不胜敬佩,却因故事设定过于理想化而失去了一部分现实意义,在高度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当今社会,1900 的海上传奇带给人们的唯有唏嘘慨叹和盈盈热泪,却缺少向他致敬的勇气。

尼采悲剧概念的残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悲剧理论中得到了恰当的补充,他们基于对社会中历史和现实发展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弥补了悲剧发生的时代特征。进入二十世纪的欧洲刚刚结束工业革命,被一战胜利的激动氛围笼罩,美国华尔街一跃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人们从欧洲纷纷乘船出发,向往着踏上美国的土地,去追求至高无上的名、利、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1900 的自我追求显得格格不入。1900 自得其乐,抛开尘世的喧嚣,他拒绝纸醉金迷的现实生活,不在乎名誉地位,更不舍得让他的音乐沦落为谋生工具。世俗世界的物质要素于他而言皆为身外之物,只有自我价值是他的心之所倚,他身份认同的全部内涵都依赖于船上的那一架钢琴。1900 拥有足够的生活热情和旺盛的生命力,他同历史现实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对抗甚至冲突,他的悲剧除了人物内部的自我矛盾,也少不了时代发展的推波助澜。

若对比尼采前后的一些悲剧理论,不难发现,其都是在文化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等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工业化不断摧毁着人们熟稔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标准,催促着人类与机械一同改进与发展,造成心灵的空虚和灵魂的枯竭,《海上钢琴师》是那个时代极为贴切的艺术呈现。尼采抑或是其他人都无法对大众灵魂实现真正的拯救和净化,即使他已经宣扬生命意志的必要性和艺术在悲剧中的必然要求,他自己也在缺乏生活实践性的理论道路中成为了悲剧人物。

猜你喜欢

海上钢琴师钢琴师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月下钢琴师
钢琴师的歌
《海上钢琴师》电影音乐赏析
论《海上钢琴师》的场所意识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