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夫赫族人传统文化中的乐器研究
——以口弦琴为例

2022-11-13刘嘉伟罗鑫宇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弦琴簧片赫哲族

刘嘉伟,罗鑫宇,王 瑶

(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尼夫赫族是西伯利亚东部民族,属蒙古人种,住在阿穆尔河河口地区和附近的萨哈林岛。在20 世纪晚期约有4400人,使用着与美洲语言有关的欧亚语言——尼夫赫语。笔者从参考资料了解到,尼夫赫人的经济传统上以捕鱼和捕猎海豹及海狮为基础,并且受与其毗邻的通古斯语族民族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探讨尼夫赫族相关文献中描述的民族乐器口弦琴。

一、单簧口弦琴的起源

(一)单簧口弦琴概述

单簧口弦琴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一般认为它产生于5000 多年前的亚洲,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它是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各民族中最常见的一种乐器。尼夫赫人所拥有的这种乐器的种类最全,从制作材料上看,有用草和木头做的各种形状的口弦琴,还有用铜和铁做的口弦琴。

(二)名称的起源

尼夫赫人把单簧口弦琴统称为канга“康嘎或者“叩宫”конгон(音译)。词源和两个词有关,一个是конг“叩戈”(音译)——铃,还有一个词конгон“叩宫”(音译)——一种草的名称。除了统称之外,不同种类的口弦琴还有一些其他名称。

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口弦琴,在尼夫赫人和说通古斯满洲语的民族中,口弦琴的名称有共同的表音词根。

二、单簧口弦琴的构造

口弦琴属于拨奏体鸣乐器,可分为两大类:构架口弦琴和弧形口弦琴。

(一)构架(薄片)口弦琴

构架口弦琴是自体簧片口弦琴,这种口弦琴的簧片与主体框架分开,只在根部与其相连。这种口弦琴的制作材料和形状各有不同。制作的材料:草、木材和黄铜。用草做的口弦琴只在萨哈林岛的北部地区出现,尼夫赫人和乌尔塔人会吹奏它,在远东的其他地区这种口弦琴并不知名。人们用一种叫“叩宫”的植物来制作口弦琴,这个名称成为各种口弦琴的统称。

(二)木制口弦琴、草制口弦琴与黄铜口弦琴概述

木制口弦琴的制作材料有竹子、落叶松、云杉、河柳、白杨、白桦、赤杨。竹口弦琴取材竹子的表层。据资料显示,因为萨哈林岛的竹子品种太细,人们经常使用日本竹子作为制作材料。

黄铜口弦琴产生得比较晚,在19 世纪,萨哈林岛出现火器之后才有了铜制口弦琴,因为制作口弦琴的材料来自弹壳。人们把弹壳按螺旋线切开、弄直、磨光后用刀切割出簧片。

草制口弦琴外伸的薄片形状取决于叶子的形状。特点是琴的使用寿命比较短,有时是一次性的。只有在夏天才吹奏这种口弦琴,通常是在“叩宫”草还绿的八月。人们尽量选择叶面平整,没有皱褶的叶子,在断口处沿着纤维方向用指甲撕出一个簧片,然后将簧片向叶子的背面折叠过去。

(三)口弦琴种类的详细概述

19 世纪中叶的研究报告中有一个地方值得关注:在木制口弦琴簧片的中间,比较狭窄的地方会嵌入一根钉子。它的作用是协助薄片的共振并可以随意使用,振动多样化。但是舍伊金认为,钉子和簧片并不能协同振动。遗憾的是,如今这样的口弦琴样品没有被保存下来。

铜制口弦琴的外形更狭长。这样的构造在木制口弦琴那里很少有。沿着薄片的长度分离出一个窄簧片,簧片在宽的那一端和琴体相连。宽的那一侧有各种形状:椭圆形、直线形或者钝角形。

在薄片口弦琴琴体的两端都钻有小孔,并且有绳从中穿过。以前人们使用动物的筋做绳,现在使用线绳。在琴体窄的那一端绳被打成一个活套,吹奏的时候左手拿着这个活套把琴放在嘴边。

(四)弧形口弦琴

弧形口弦琴是异体簧片口弦琴,簧片是被固定在琴体框架上的。弧形口弦琴的制作材料是铁和钢。它的外形像马蹄铁形,末端伸长并且裂开。末端带有弯钩的簧片固定在中间。调准取决于琴体的大小、簧片的长、宽和厚度。比如,薄片口弦琴的基调是g,b,d,f,弧形口弦琴的基调是D,d。

三、口弦琴的吹奏方法

每一种口弦琴的吹奏方法都不同。草制口弦琴是用左手拿着琴,将叶子的正面靠近嘴边,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簧片底部。

对于木制和铜制的薄片口弦琴人们则借助系在琴体比较窄的那一端的绳子,将其放在嘴边。人们用左手小指勾住活套的底部,大拇指和食指拿着琴体比较窄的那一端,肘部和腕部放松,嘴唇轻轻触碰口弦琴。

薄片口弦琴一般使用拨弦的方法发出声音。吹奏的时候右手拉动系在簧片末端的绳子,或者拉动一个拴在绳子上的小木条,从而使簧片产生振动。用右手手指打击嵌在木制簧片里的钉子,从而引起簧片振动。

弧形口弦琴的吹奏方法是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环形边缘,将琴放到嘴边,可以压到牙齿上面或者轻抵嘴唇。拿琴的手要放松,否则会减弱琴体振动,使声音消失。吹奏的时候右手的食指敲打簧片,簧片产生振动。弧形口弦琴和薄片口弦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发音方法不同。

俄罗斯学者舍伊金详细地描述了弧形口弦琴的吹奏方法。虽然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到了乌德盖人的口弦琴,但是他所说的一切主要指尼夫赫人的乐器,因为它们有一些类似。舍伊金列出几种主要的发音方法:

将琴茎放在牙齿上,通过打击簧片产生主调声音。

在第一种发音方法中加入摩擦气流(呼入——呼出)从而加强曲调的整个音效,使吹奏者在吹到一定旋律的时候可以在原持续音基础上加入泛音。

在第一种发音方法中添加开喉法,这样声音可以获得一种敲鼓的音效感,并且借此吹奏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用喉部说话。

吹奏者通过将舌头轻抵上腭从而让舌头参与乐器发音。

从两个方向敲打簧片:向前和向后。

用拿着乐器的手指轻轻按住簧片,簧片的振动次数因此而急剧减少,声音会由此夹带着一点沙哑同时也变得更加高亢。

将琴茎放在嘴唇上,从而使声音带有噼噼啪啪的效果。

沿着琴茎向右或者向左移动口腔,借此使部分曲调达到时而汇集,时而散开的效果。

人们还可以将这些发音方法结合在一起,使乐曲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在吹奏各种口弦琴的时候,乐器都是在靠近口腔的地方,这样在吹奏的过程中加入了嗓音共鸣器——口腔、鼻腔、咽腔和胸腔。

簧片的振动是口弦琴发音的基础。借此会形成一个和簧片的长度和厚度相符的基本音。吹奏过程中这个音一直存在同时伴随各种泛音。基本音发出来时比较弱,主要通过声音共鸣器来得到加强。嘴唇和舌头位置的不同在吹奏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舌头可以更靠近嘴唇或者远离它,位置也可以高低变化,可以抵上腭或者抵牙齿。舌头的运动可以转变口腔里的空气,同时改变气流。有时可以用舌头去碰触乐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尼夫赫人传统的歌唱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在唱歌的时候他们偶尔会发出几个颤音。

由此可见,这种乐器的演奏技术既复杂又多样,萨哈林岛的土著居民大多很擅长吹奏它。正如施连科所写的那样,“至于说这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真的很惊人”。

四、赫哲族口弦琴的使用现状

1.背景:赫哲族族群内部少有手工制作该乐器的人员,此前曾有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尝试改良制作,遗憾的是,他现已八十多岁高龄,可演奏的曲目数量极少;后来抚远地区民间艺人也参与制作和演奏,但由于他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层面所限(其本人并不识音律),他所制作的口弦琴也不具备基础音,材质和工艺也比较粗糙。

2.现状:与几年前相比,虽然学习口弦琴的人数少量增加,但是他们所使用的乐器大多来自布里亚特地区蒙古族,乃至蒙古国的外来馈赠,也有辗转购进的情况。就国内的乐器生产来说,口弦琴基本上属于无人开发、生产的状态,即使上架也因为质量问题而无人问津。北方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同赫哲族有着广义上的共同居住地,取材因地域所限,大多为钢、铁,所以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在这一统一标准上,口弦琴的演奏技巧也大同小异。

综上所述,尼夫赫人的口弦琴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应该可以对国内相关寻求传统乐器复原和演奏的人士,提供参考。因为同属于东北亚地理圈,文化根基相同,相互交流也日益频繁,具备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尼夫赫人的乐器能为国内学者提供启示。

注释:

①单簧口弦琴(Jew's harp)是一种乐器,是将一个薄木制或金属制的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个两分叉的框架底部从而形成的乐器。

②канга“ 康嘎”(音译)或者是“叩宫”конгон(音译)。

③通古斯满洲语:一般是西方人对操满-通古斯语诸族的泛称;也指鄂温克人的别称。

④g,b,d,f: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作品通常用基调开始或结束。

⑤乌德盖人又称乌德(Удэгейц,复数Удэгейцы)、乌德赫、乌迪赫,是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一个少数民族。

⑥萨哈林岛:库页岛,中国旧称苦叶、苦兀、骨嵬或黑龙屿,俄译名“萨哈林岛”(这个名称来自满语,即“黑河口岛”),日本称“北虾夷地”(指北海道以北)或“桦太”。

⑦土著人:一般认为,土著人指外来种族到来之前,那些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如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洋洲的毛利人和靠近北极圈的因纽特人等。

⑧那乃人:俄罗斯的那乃人即中国的赫哲族,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 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

⑨乌尔奇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下游,是俄罗斯联邦境内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

猜你喜欢

弦琴簧片赫哲族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某天线系统连接用簧片电接触故障分析
板簧扭振减振器力学性质和规律研究
口弦声声
弹起四弦琴
章鱼八弦琴
BMA系列射频同轴连接器插座簧片结构的改良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