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生语文能力培养

2022-11-12徐培林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深度学习预测

徐培林

[摘 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相对常规性的语文训练,立足于深度学习的语文实践,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文本引导、方法引领、预测引路、差异引思和问题引探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使学生不断地思考、体验、探究,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能力;预测;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2-0027-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以前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从多方面着手,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文本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类发现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方法。学习是一种观察、模仿、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产生观察的兴趣,获得观察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利用课堂教学,以文本为例,让学生学习文本,有序观察。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颐和园》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按游览顺序描写的,掌握描写地点变化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把观察事物的特点写清楚。又如,教学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五彩池》一文,要着重让学生感受五彩池的奇特,知道文章是从五彩池的大小、深浅和边沿的色彩以及池子的形状进行描写的。作者之所以能把五彩池描写得具体形象,是因为抓住了重点进行观察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并适时追问,挖掘有效信息,明确作者的观察顺序,感受观察对表达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但只经过一两次的观察,是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而是需要进行反复的、长期的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进行观察,这样经过多次观察,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叶圣陶经过长期的观察,能具体地描摹爬山虎爬墙的细微变化过程。学习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长期地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或自然現象,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意识,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需要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教师既要利用好课文,发挥课文的作用,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重点观察和反复观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乐于观察,获得观察能力的提高。

二、方法引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领悟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文本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主动去阅读文章,读懂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要让学生知道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一般方法,如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等。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仔细涵咏、深入体味、适当想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反复诵读时,应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熟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情,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鉴赏时,要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词语、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差别,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用意和效果,鉴赏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在仔细涵咏时,应要求学生潜心品文,熟读深思,揣摩、咀嚼文本的深意,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在深入体味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抓住所读的语言文字,与作者沟通,触摸作者心灵的脉搏。在展开想象时,要引导学生把枯燥、抽象的文字化为灵动具体的画面,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不同的培养语感的方法,让学生深度体验课文内容,获得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猫》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对“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进行深入体会:“从这一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而要深入体会这句话,就要通读全文,理解作者笔下的猫的性格。这样,学生就能总结出猫的性格的多样性、矛盾性——它既老实又贪玩,既温柔可亲又有时一声不出,既什么都怕又那么勇猛,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预测引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条件推测出结果的思维过程,而预测是根据已知,结合自己的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等推想出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预测是推理的一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就能促进他们推理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通过阅读文中的批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小伙伴的预测,掌握预测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本文故事性强,适合以预测引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文章反复出现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句话,每出现一次就会有一种小动物来请求老屋的帮助,使它不能倒下。这样的表达,利于学生进行预测。在文中,小猫和老母鸡求老屋帮助的部分结构与语言表达基本相似。请求者的话语是先唤起听话者的注意,然后用疑问的方式征求寄宿时间,最后说明原因;老屋面对请求者的回答,语言结构也基本一致,先寻找说话者,然后确认说话者是谁,最后同意说话者的请求。小蜘蛛求老屋帮助部分与前面部分有了不同之处。这样,适合学生找到预测的线索和路径,对预测做出调整。当然,预测正确的学生会得到成功的满足感,更能激发他们预测的兴趣;而预测与文本内容不同的学生也并不灰心,马上投入下一次的预测体验中。

预测是一个尝试推理并验证、改进、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预测能力。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方法,预测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此时,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涨,都跃跃欲试。在读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沾了果酱后,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预测。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说胡萝卜先生出去的时候,会被人嘲笑的。有的学生说,根据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得到有营养的物质会长得很好,所以童话中的胡萝卜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在预测中,学生非常开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对文本进行预测。因为学生很想知道自己的预测和故事发展的情节是否相同,这样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推理能力的提升。

四、差異引思,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个性逐渐得到发展、张扬。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他们都用 “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评价,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平等地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同时,允许学生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并充分利用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去思考、辨别,在“不唯上”“不唯书”中获得鉴赏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沪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在理解“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这句话时,学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起了小手。还没等我指名,一个学生就急不可耐地站起来说:“我认为作者是‘罪人’,因为连作者自己都觉得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祖国,就是一个罪人。”还没等他坐下去,另外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提出异议:“你说得不对,因为作者是暂别祖国的,而且还是被迫离开的。再说,离开祖国的人都是‘罪人’吗?”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论开了,都在试图强调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当学生产生不同的理解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评判是非,而是要抓住契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学们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再思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自己呢?”我适时因势利导。经过深入地思考,学生认识到作者离开祖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战斗,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那坚定不移的爱国之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去思考、争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问题引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散性思维要求人们不拘泥于一种思路,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并寻求最适切、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不同的要求,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得出既不同又合理的答案。例如,读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诗时,学生能真切地体验到当时作者的感受。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从而懂得一个道理:之所以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是因为自己陷在事物中,不能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事物。可见,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所知,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提高思想认识以及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高层级的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语言实践的情境,设计核心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心理、经验等原因,学生不能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感受不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导致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发展。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了解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和小艇的作用等。通过积极思考,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疑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还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解决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思考,不断探究,从而获得创新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当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通过一些常规性的训练也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但是,相比之下,立足于深度学习的语文实践,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此,语文教师要高瞻远瞩,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用科学先进的理念与适切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文本引导、方法引领、预测引路、差异引思和问题引探等策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以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长健.基于深度学习的思维品质培养:以绘本The Day without the Morning Call的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9(33):59-62.

[2] 郭俊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51.

[3] 卢文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9):76.

[4] 魏立邦.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0(2):144.

[5] 杨胜林.“深度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12.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深度学习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