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拓展课程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2-11-12徐世军

体育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素质大学生

梁 健 徐世军 杨 裴 曾 聪

素质拓展课程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

梁 健1徐世军1,2杨 裴2曾 聪1

(1.柳州工学院体育部,广西 柳州 545616;2.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同,涉及多个因素的系统性工程。要与时俱进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步伐,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构建科学的素质拓展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界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和范畴,从能力结构视角对广西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能力结构存在的短板,对广西高校素质拓展课程开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素质拓展课程内容,通过科学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培养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

素质拓展课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模式

现代化信息科技社会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普遍增加了人们的生存发展压力。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胜任将来毕业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成为高校教育的热门研究。拓展训练在促进人格社会化的育人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后,逐渐风靡欧洲,并发展到全世界。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素质拓展课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发展迅速,初步覆盖全国各地区高校,特别是发达地区。课程研究涉及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素质拓展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可行性、必要性研究;素质拓展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功能作用,素质拓展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手段、评价体系及课程的引进、开发、建设与改革创新等。文本重点关注通过素质拓展课程设计和实施,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研究。探讨行之有效的素质拓展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可操作模式,为培养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可行性参考。

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中度过,未能真正接触社会,难以通过直接的工作、生活等社会实践结果评价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首先确定社会适应能力的范畴与结构,然后在学校的环境中,结合现实生活或模拟社会场域生存所需具备的能力,对在校大学生的能力结构进行相应的评价,界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和范畴。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1]。关于社会适应能力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解释。从微观的个体视角来看,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六大部分。在校大学生从离开中学、脱离父母家人的照顾和监管进入独立生活的大学校园环境,到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是一个能力培养和独立谋生的成长过程。因此,大学生活是大学生逐渐成熟并走向社会的成长关键期。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功能,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关系到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走向[2]。

托尔斯泰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这为个体能快速融入当今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提供了思路,即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变的需求,包括改变个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能力,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成功融入社会,与其自身所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在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社会,单凭一张好的文凭也不一定找到满意的工作,尤其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社会承受能力较差、生活在家庭的照顾下而缺乏自理生活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他人沟通合作,大学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如何把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结构的现状和培养问题,受到当下社会的广泛关注[3]。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柳州工学院素质拓展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工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校生为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查对象;选取柳州工学院65名素质拓展课程选修生作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效果的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对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工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在校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围绕自我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六个主要构成部分,设置了20项内容进行网络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2份,有效问卷555份,问卷回收率97.0%,有效问卷回收率95.4%。

1.2.2数理统计法

对柳州工学院65名素质拓展课程选修生进行问卷调查,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获得50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开课前、后学生的能力变化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1.2.3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

1.2.3.1课程内容选择与结构设计

素质拓展训练的育人功能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初衷不仅仅为了提高某项能力,更重要的是补齐短板以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结构,融入到旨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中。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在每堂课的准备部分和主体部分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引导学生组队循序渐进融入不同角色,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要求将运动负荷和难易程度进行合理搭配,结合高效的教学方法实施以实现教学目标。在一个学期有限的课程设置中,尽量能契合实际选择即实用又易于接受的拓展项目提高或补齐学生的能力结构短板部分。

例如,针对评价最低分的学习能力部分,选择简单易行的“反向执行”“喊数抱团”游戏作为准备部分和破冰阶段的内容,有利于同学们快速进入角色。反向执行游戏是教师发出口令,队员按口令的反向意思执行[4],如:口令——向左转,队员就向右转;口令——举左手,队员就举右手。反向执行游戏不仅能锻炼队员的反应能力,还能培养在嘈杂环境下的专注力和判断力,能锻炼队员在不利条件下培养学习的兴趣,符合培养学习能力方面的“能学会不喜欢但必要的知识”和“能在嘈杂环境下正常学习”两项学习内容。喊数抱团游戏就是大家围成一圈,教师发出数字口令并开始倒数3秒,队员们按所喊数字抱成一团,未按照所喊数字抱团成功者被淘汰[5]。喊数抱团游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其分析、判断及反应能力,还有助于个体在不熟悉群体中的热身和破冰,培养队员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在课程主体部分选择即能够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和群体智慧合力,又能进行角色轮换,涉及多种能力培养的项目。例如“雷区取水”能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想象力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计划有组织通过集体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执行力,实现“取水”的目的;通过角色互换扮演“取水者”角色,面对不同的场景和任务,培养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肌体和心理负荷达到一定强度的锻炼效果。

1.2.3.2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教师将学习内容通过教学方法传授予学生,学生通过教学方法获得信息和知识并将学习效果反馈给教师,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素质拓展训练采用四条主线上下相互联系的网络构架教学模式(如图1),主要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成功的人”的训练目标。

图1 四条主线上下联系的网络构架教学模式

1.2.3.3课程训练实施流程

(1)课前准备

初次面对素质拓展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新的学习模式,培养相关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结合网络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线上培训前的导入:素质拓展课程开课前,创建班级QQ群;每次课前将教学任务、注意事项和思考问题发送到QQ群,让学生带着思考做好课前准备,为教学做好前期铺垫。

(2)教学实施过程研究

①破冰阶段:通过破冰活动,让参与者敞开彼此紧锁的心扉,导入训练主题,让其快速进入学习预想状态,并建立课程契约,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②团队组建:将学员随机(或按特定需求)分成若干小组,完成选队长、起队名、选口号、制作队旗,设计展示队形等任务。引导学员相互交流,协作,让学员勇于走出原有舒适区,建立另一个舒适区。充分建立团队信任,体会团队合作的愉悦,从而提升团队归宿感、认同感。

③情景模拟:通过精心的项目设计、情景设计,在教师的全程监控下,从个人挑战再到团队熔炼,实现角色的成功扮演。深度体会成员间的沟通协作对于打造高绩效团队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每一名队员全力以赴的付出是团队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将每一次有意义的体验转变为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④分享回顾:项目挑战结束后,立即组织学员围坐在一起,教师运用分享引导技术,以提问引导的方式对学员进行引导。带领他们回顾刚才发生的事,共同回忆挑战中记忆犹新的细节,共享团队项目挑战中的感悟。

⑤总结提炼:填写“训练促动学习卡”把挑战的感悟迁移至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梳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论,为接下来的课程训练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⑥行为改变:通过训练体验提高认知水平,总结上次的经验改正缺点错误,继续发扬自身优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团队工作效率,思想上树立“成功者”形象,并以“成功者”思维方式引导行为,形成良好的成功模式固化,迁移到其他类型能力的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目标。

每堂课的课后进行学习分享,在QQ群发布一个3-5分钟的课堂学习或学习要点的短视频进行经验总结分享。结合下节课的学习主题,在下一次训练前,组织一次线上分享会,教师用回顾法、提问法等互动方式,带领学生一起,再次回忆上次训练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减少信息遗忘,让知识在每个个体中得到固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结构现状

随机抽取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工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在校生555名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其中男生317名,占57.12%;女生238名,占42.88%,如图1。将社会适应能力的六大组成部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列举出20项相关对应的大学生现实生活内容和能力表现,分5个等级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对分值较低的能力项和人数占比较低的调查内容项目进行重点关注,并设计相应的素质拓展项目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相应能力。

图2 广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2.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结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图2),在6部分结构中,广西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分值都不高,尤其最低的学习能力为62.8分,其次独立生活能力为68.8分,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结构中形成明显短板。

表1 广西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查(n=555)

由表1可见:学习能力方面,仅3.06%的学生能在嘈杂的环境下正常学习;仅5.41%的学生能很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5.95%的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和计划。独立生活方面,正常作息不符合以上的占比为8.83%+0.9%=9.73%;消费方面仅11.17%的学生能罗列详细的日常消费清单,不清楚自己消费情况的占18.01%;经常锻炼身体不符合以上的占21.26%。这三项比例较大,说明在校大学生部分生活作息无规律,没有掌握独立消费的能力,缺乏锻炼,这种不自律的行为是导致独立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自我认知能力方面,仅9.19%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提升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补齐能力发展的短板以有效应对各种环境的突变与挑战,适应社会生活尤为重要,也是素质拓展课程内容设置的现实依据。

2.3 素质拓展课程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2.3.1开课前后社会适应能力对比分析

据表2所示,具体调查内容的非常符合部分,方差分析P=0.0069,实验前、后能力结构产生显著性变化,各项内容试验后的百分比明显增加。不符合部分P<0.01以及非常不符合部分的P<0.01,均为显著性差异,各项试验后的百分比减少明显,甚至减少至0。符合与一般符合项均为P>0.05,没有显示出差异性。

表2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实验数据对比(%)

在学习能力四部分具体调查内容的非常符合项中,试验前的百分比之和为26.31%,试验后的百分比之和为124%,平均值由6.5775%上升到31%,试验后各项百分比数值、百分比之和数值以及均值都大幅度上升,P<0.01,试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同一调查内容相比之下,不符合与非常不符合的4部分中,实验前较试验后的各项百分比数值、百分比之和数值以及均值都大幅度减少;符合与一般符合项部分变化不明显。

表3 学习能力具体调查内容方差分析

2.3.2教学效果分析

由表2可见,非常符合的比例增加明显,不符合减少明显,而非常不符合的比例减少到几乎多项为0,中间段符合以及一般符合变化不大。由此得出结论,能力产生阶梯式递进,能力结构整体提升。即素质拓展课程训练促使非常不符合、不符合部分学生的能力提升至一般符合、符合部分,能力指标提升的关键在于非常符合部分的学生占比大幅提高,尤其是学习能力提高更明显。这里所谓的学习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文化,还包括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感知、认知、自控力、理解、记忆、操作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6]。以提高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设计素质拓展课程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采用四条主线上下相互联系的网络构架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的针对性教学目标,还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结构。

3 结论与建议

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多因素造成的。从个体客观条件上看,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意义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更应该得到重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独立生活的基础。从社会适应能力结构角度来看,学习能力较弱是造成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从高校实际生活调查内容上看,大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加强日常生活自律、提高学习能力,补齐能力结构的短板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

以提高学习能力为中心设计素质拓展课程,将拓展项目合理组合搭配进行训练,重在培养在各种环境干扰下能提高专注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一通百通,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奠定学习的思维方式基础,形成一定的教学训练模式应用于其他类型能力的培养。素质拓展课程是一门具有灵活性、系统性的多功能体育课程,其教学内容设计可以根据培养的目标进行多教学元素组合,各教学元素发挥针对性的培养功能,并合成多功能教学系统,才能实现育人的效果。

素质拓展课程训练可通过大幅提高大学生的专项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结构[7],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能力提升不明显,因此素质拓展训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要根据培养内容准确定位训练目标,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实现培养目标至关重要。一项课程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的部分社会适应能力,但要全面系统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需要设置多项课程,或者在一项课程中设置多项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弥补单项课程内容的教育涉及面上的不足。因此,创新是素质拓展课程的灵魂,包括内容创新,组合搭配的结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创新。

[1]王明.拓展训练引入高中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D].湖北大学,2012.

[2]周明星.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3]魏环宇.农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4]张延祥,刘红.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素质的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20-21.

[5]山美特,喊数抱团游戏规则介绍[EB/OL].http://www.my-summit.com/tzxm/662.html.河北理财网.孩子存在这些烦恼?儿童学习能力测评帮您解决[EB/OL].https://www.sohu.com/a/152744366_212220.

[6]姜玲玲.公办与民办医学高职专科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4.

Practical Research o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by Quality Development Course

LIANG Jian, etal.

(Li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uzhou545616, Guangxi, China)

(1)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2021KY1702);(2)2019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项目《素质拓展课程设计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2019JGZX015)。

梁健(198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素质拓展训练。

徐世军(1972—),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体育。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素质大学生
轻型合成营高原山地进攻作战环境适应能力评估
雷鸟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沙漠里的精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