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航天专业的“三全”实践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2022-11-12孟中杰韩治国
许 锦, 孟中杰, 李 伟, 韩治国, 郭 宁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西安 710072)
0 引 言
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一流人才方面肩负重任[1]。随着我国航天事业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深化实践育人综合改革,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教育部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等系列举措[2-5],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既要实施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专业建设与升级、教学方法创新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同时应注重提升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学科交叉融合能力[6-7]。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必要途径[8-9],更是航天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关键环节。如何结合航天专业特色,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严峻挑战。
我校航天学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航天科技前沿,针对航天专业实践育人过程存在的问题,围绕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平台资源整合、科教融合、思政育人等方面,实施了航天专业实践教学专项改革,构建了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三全”实践育人体系,探索了航天特色实践育人新理念。
1 航天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
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使得航天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强,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挑战。实践教学作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所涉及的实践育人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实现航天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重要保证。
(1)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育人成效的根基[10-12]。学院专业覆盖面宽,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和航空航天工程4个专业,涉及了飞行力学、流体力学、结构设计、控制理论、信息科学、机械设计、传热学、空间探测、空间环境等多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现有航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附于理论课,缺乏从不同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的自然规律出发,对体系进行系统化、分层次的设计,导致实践教学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层次不清晰、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不足,难以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对航天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新要求。
(2)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育人效果的保障[13-14]。航天专业实验特殊,实验成本昂贵,多涉及高危或微重力等极端环境,一些实验项目受制于实验资源和实验条件,多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授课方式或对需要开展实验的教学内容仅进行理论讲解,亟需采用新的技术渠道来挖掘或者打造新的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存在实验资源规划欠缺、统筹不足、管理分散,且存在少量设备共享率不高的情况,需要通过梳理和整合进一步发挥航天特色实践资源优势。此外,与航天特色企业、科研院所、部队合作广度、深度不够,校企联合育人模式、校外实践基地有待进一步拓展。
(3)实践教学团队是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15]。随着新工科对实践教学要求的提高,部分理论教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较弱、队伍整体创造力不够等问题凸显,且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渠道不畅,产生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多学科融合能力不足、知识传授范围窄的问题。学院通过人才引进、人员调整、灵活用人机制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实践教学队伍,进一步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精干高效、综合素质强的航天专业实践育人教学队伍,发挥每位教师的特色和优势来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凸显优秀团队、优秀科研成果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2 “三全”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航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4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通过系统化、分层次设计,建立了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的全过程实践育人体系;依托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手段打造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平台,丰富内涵挖掘具有航天特色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资源;以科研训练为媒介搭建师生沟通桥梁,通过全院教师、校企协同和海外导师融入动态师资新机制,建立了全员实践育人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航天专业特色思政育人作用,将学院的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全国样板支部建设成果及特色注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凝练了一套以航天报国精神为驱动、航天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尚精神、重创新、善反思、强能力的“三全”实践育人教学新理念,如图1所示。
2.1 厚植航天报国情怀,构建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新工科在航天专业领域的建设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航天特色和国防特色,秉承“航天报国、献身国防”的优良传统,强化实践教学策略的引领,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实现航天专业人才培养“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为目标。从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性角度出发,将实验实践活动分为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科研训练、综合毕业设计和竞赛创业5个模块,开展基础型、提高型、研究型和实战型4个层次的训练,逐层递进实现航天专业人才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该体系始终坚持将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围绕全国标杆院系建设成果与特色进行凝练,依托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提出了主渠道引领与常态化渗透相融合的思政教育教学新方法,建立了学院“航天人+航天事”思政案例素材库,挖掘匹配于实践教学内容的航天思政元素,在实践教学体系全过程中厚植航天报国情怀,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航天专业归属感、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国防使命感,实现“航天精神”全过程思政育人。
(1)实验教学模块。实验教学模块承担着学生4个层次能力培养的重任,同时还是其余4个模块开展的基础。根据4个专业实践能力要求的不同合理设置实验课程,遵循教学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向到综合,将实验内容项目化,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图3所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根据其特点,采用大班授课,集中讲解,分类指导,经过基础型训练完成基本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实现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航天专业知识的基础应用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内容上应注重前沿性,在实验前协助学生选题、分析现状、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进度,用于支撑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的交叉融合与应用效果。目前已有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占比为76%。
结合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开设具有高阶性的专业综合设计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设置涵盖“理论+设计+制作+测试”的专业综合设计类实践课程(不少于5学分/门),每门至少覆盖3门及以上的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同时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基于理论学习,针对一个航天领域的特定对象开展设计、制作、测试,通过具体的实践和研究实现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该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教师主导的“做中学”的学习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文献阅读、方案设计、实物制作到实验研究,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队为单位完成实践活动全过程。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开设小火箭设计与自主飞行实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学生通过完成总体方案、箭体结构、测发控系统、分离解锁系统等环节的设计与研制,最终完成飞行试验测试。通过一个完整的从小火箭设计、研制到飞行试验测试过程,实现飞行器设计、总体结构设计、飞行力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升了学生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各专业选定能够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基本单元,以“虚实结合、能实不虚”为原则持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了8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现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以虚拟实验项目建设为驱动进一步强化学院长期以来坚持的“做中学”的实践教学理念。
注重实验教学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融入实验课程教学中,应用“航天人+航天事”思政案例素材库,通过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航天人攻坚克难的故事激发学生们对航天专业的兴趣和航天报国的热情。以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课程为例,通过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开设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巩固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史和控制科学的发展路线,明晰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核心关键领域,让学生了解航天智能控制技术在运载火箭发射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在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程度,在大三学年自主选择航天基础实践能力训练、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实验课程,将智能控制算法与经典自动控制对象结合,在倒立摆、视觉板球控制系统等实际对象上将自主设计的智能控制算法进行验证,实现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的学科综合交叉学习、实践和应用。
(2)实习实践模块。在实习实践方面,进行系统的实习模式改革,从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明确实习目标、要求与规范,通过课程群负责人与合作的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实习教学计划的制定,确保实习实践的质量和效果。认识实习采用听取行业专家授课、参观导弹实训基地的武器装备和导弹数字化模拟训练中心等方式,从一套导弹系统开启航天专业启蒙教育。生产实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为课程学习,内容涉及总体结构设计、控制技术、发动机技术以及航天军工行业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等;线下进入多个航天科研院所与专家和总师面对面,了解学习本专业基本生产制造工艺及航天专业的前景与发展方向。以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前往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院,参观六院的航天精神教育基地,沉浸式体验六院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精神;专家指导学习推进剂和热防护材料研发及发动机加注燃料设计和壳体总装知识;同时一线专家带领学生下到多个工厂近距离接触生产线体验科学、严谨的航天品质。
此外,邀请学校保密处的专家在实习开展前,进行全覆盖安全保密教育,健全实习安全保障体系,严格要求;建立实习管理考核机制,通过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实现全程跟踪评价,加强考核;利用实习总结进一步强化实习效果。通过具有航天特色的实习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勇挑重担,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理想,实现实习实践的思政育人效果。
(3)科研训练模块。以科研训练为媒介,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教学的深入融合,实现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人格4个维度的创新素质的提升。依托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环节,自2016年,学院每年向教师征集科研训练指南,面向全院本科生发布,列入指南的项目都是基于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前沿性科研项目凝练而来,学生可根据指南要求,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兴趣,自由联系发布项目的指导教师,与教师一同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随着科研训练的开展,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提炼出系统性、多领域和工程实践性突出的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确保项目顺利开展的经费保障。
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在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意志力、严谨认真、自律与独立性的培养,实现对航天专业人才4个维度的创新素质的提升。
(4)毕业设计模块。在校内率先构建航天综合毕业设计环节。参加航天综合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教师来自不同专业,指导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合理分配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个科技项目。该科技项目选题需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综合性与应用性,课题可划分为涉及不同专业的多个子项目,由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飞行器动力工程、航空航天4个专业学生和教师采用团队攻关模式完成。通过航天综合毕业设计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提升团队协作精神,从理论研究、计算分析、实验验证,完整体验一个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研究的整个过程。
(5)竞赛、创新创业模块。依托航天创新实践中心,将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实验教学与竞赛创新创业融合的生态系统。将创新实践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环节,提供各种实验课程、科学研究、实践项目、竞赛创业训练;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为载体和抓手,建立以问题或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研;针对学业竞赛种类琳琅满目、数目众多和大学生创新意识浅薄,动力不足的现状,组织教师定期梳理竞赛项目,凝练工程挑战意义大、综合性强、创新度高且行业影响力大的竞赛活动;开展航天专业热点、难点技术相关的实践学习活动,搭建学生尽早进入教师科研的渠道;引导在实践、竞赛、创新创业、科研方面训练充分的学生将研究成果滚动为知名学业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多举措并进激发创造潜能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以竞赛、创新创业的实战效果检验“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全过程育人成效。
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为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并重,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竞赛创业5个模块,实现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4个层次的螺旋渐进式培养。在各模块具体实施中,将实践教学与思政育人一体化设计,把航天精神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达成对航天专业人才的价值塑造,实现全方位育人。
2.2 重组资源、优化配置、虚实结合,建立校企协同的航天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注重航天特色实践资源优势发挥,对学院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结构性整合,对已有的资源进行优化,同时结合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增量调整,增加校外实践教学场所,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另一方面,突破专业限制,着眼新技术、新知识、学科交叉,推进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与学院4个本科专业的多元深度融合,创建开放、共享、智能的航天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1)加强支撑智能航天方向发展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力度。以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为契机,打造了智能感知与认知、移动机器视觉成像与导航、智能制导控制等实验教学平台,有效地支撑了“机器学习”“先进探测与定位技术”“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无人系统仿生感知理论与应用”等理论课程。依托该平台,学生可将控制理论、信号处理、图像采集与处理、目标检测等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实践,实现知识融会贯通。
(2)探索融入先进信息技术的虚实互补实践教学平台。对复杂境况如涉及微重力、高危、实验成本昂贵等难以开展的专业实验教学项目,采用与虚拟网络技术、计算机实时仿真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建虚实结合的实验对象以及实践环境,打造虚实技术互补、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课程体系为基础建设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包含了4个专业的8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其中微小卫星虚拟仿真实验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空间操作虚拟仿真和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与点火性能分析虚拟仿真实验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实践课程教师具体要求,选择不同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完成线上学习,在提前掌握一定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设备操作流程基础上,带着线上学习的问题开展线下实验课程的学习。
(3)推行全方位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对学院专业实验室进行结构性整合,加强与学校内部相关专业实验平台的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同时注重并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支持满足学生自主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航天创新实践中心面向全校学生从时间、空间、设备、内容上全方位开放,设备平台、实验室使用信息化管理,教师定期指导,形成了一种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保障开放效果,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实行教学周期内长时间段固定时间开放,探空火箭国际暑假学校、创客空间全时段开放,为学生参与各类开放式航天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活动平台。
(4)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学校、学院实践平台有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教育资源,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举措,强化校企、校院(所)合作,拓展校外航天特色实践教学资源,将课堂延伸到航天企业、科研院所、部队基地,增强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供给。与航天科工六院、航天七院、空空导弹研究院、空军工程大学签订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拥有多个长期合作稳定的实习基地。与航天三院开展校企合作,签订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建设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开展深度科研合作,服务于“卡脖子”基础技术的联合攻关以及重大型号项目的联合研制。
通过重组资源、优化配置、软硬结合多举措并举,建设了融合开放、共享、智能、协同型等多环境的航天特色实践教学平台,汇聚实践教育教学资源要素,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方位育人。
2.3 建立了全员参与、校企协同和国际合作的动态师资融入机制
学院明确了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机制,按需设置了实验课程骨干队伍、实验室负责人、实验运行关键岗位,细化各类岗位职责,通过人才引进、人员调整、灵活用人机制等措施,改善了学院实践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积极性不高、教学和管理脱节等问题。建设了一支由学院资深教授负责、学术骨干带头的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以综合交叉融合为目的构建飞行器设计、航天应用力学、光电与信息、制导与控制和工程热物理5个课程群,形成实践课程之间、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从相对独立向交叉、融合和协同方向上的转化,通过加强课程群建设促进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调整、融合多学科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为改变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且大多数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少的现状,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为师生搭建桥梁,畅通学生提早进入教师科研项目的渠道。学院每年面向教师征集科研训练指南,并在全院全体本科生中发布,学生通过项目指南与意向教师建立联系参与科研项目,解决了教师或团队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渠道不畅的问题。通过科研训练的开展,形成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指导教师研究灵感,形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科学研究的双向促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引入航天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实践育人的企业导师、海外导师,学院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国际实践课程建设,通过开设春季NPU-INSA(西北工业大学-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夏令营和探空火箭国际暑假学校,邀请国际资深专家授课讲座,逐渐形成稳定的海外导师库,服务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用好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坚持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航天研究院所成立联合研发团队,邀请总师、技术专家担任企业导师,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紧跟世界航天领域工程技术发展潮流,持续输送高层次航天专业复合型人才。
学院致力于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精干高效、综合素质强的航天专业实践育人教学队伍,积极尝试探索协同师资育人模式,最终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校企协同、国际合作的动态师资融入实践队伍的新机制,有效保障实践教学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全员实践育人。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成效
3.1 创新点
该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整合实验平台、精品线上/线下资源、优质师资等资源,打造了综合、开放、共享的一流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平台,以航天精神为内核驱动创新,以科教融合为支撑促进创新实践,从思政育人链到实践育人链,全面构建了一套面向航天专业人才的“三全”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促进创新性人才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主要创新点如下:
(1)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航天专业人才实践培养体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科技前沿,构建了“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航天专业实践育人新范式;思政育人和实践育人同频共振,将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全国样板支部建设成果及特色凝练注入实践教学,将航天精神渗入骨髓、混进血液。有针对性地对航天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践、实习实践、科研训练、综合毕业设计、竞赛实战等育人环节进行全过程多元优化配置,提升了学生面向航天专业领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符合我校顶尖学科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定位。
(2)打通了前沿科学研究在航天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链条。依托线上/线下结合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平台,明确了科研和教学的辩证关系,将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与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促使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从课程体系延伸到科研与实践体系。拓展了高水平校外实践基地、邀请国内外航天领域专家进课堂,形成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国内延伸到国际的全方位育人联动机制,亲身感知航天技术发展和成果,并通过专业实践深度参与前沿科学研究,实现了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从“浅层灌输式学习”向“深度创新性研究”转化,助力于我校航天专业人才的长效培养。
(3)形成了全员参与、校企协同、国际合作的动态师资融入机制。建设了一支由学院资深教授负责、学术骨干带头的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通过设立实验课程骨干队伍、实验室负责人、实验运行关键岗位;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为桥梁,吸纳了学院优秀科研教师团队,畅通了学生提早进入教师科研项目的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引入航天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实践育人的企业导师、海外导师;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校企协同、国际合作的动态师资融入实践队伍的新机制,保障实践教学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
3.2 应用价值及推广
该实践教学体系经过1年谋划设计、2年建设实施、3年实践检验,共计6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至今,打造多个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支撑航空航天大类基础实验课程、航天专业实验课程共计42门,实验项目117项。航天创新实践中心面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创新实践课程群、整合线上/线下专业实践课程资源,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协同,打造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每年支撑约1200余名校内外学生开展创新实践。
(2)“三全”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成果显现。发表与“三全”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成果内容相关的实验教学类文章8篇,获得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建设了实验核心课程6门,创新创业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校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
(3)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成绩斐然。通过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显著增强了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思维意识,全面提高了学生多学科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近3年来,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依托航天创新实践成果发表论文10篇);本科生竞赛获奖600余人次(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210人次),其中第三届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金奖2项、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45篇优秀毕业论文(占全院的50%);本科生创立公司4家(西安冰果创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华航泽瑞广告有限公司、天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探苍穹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本科生获批“大创”项目共计93项。
(4)实践育人成果产生校内外有效辐射。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和“三全”育人体系探索的效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借鉴作用。建设成果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多所兄弟高校的相关学院的广泛关注与学习,多个学院教学负责人到航天学院调研创新实践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形成了创新实践教育协同培养有机联动。
4 结 语
针对航天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构建了一套面向航天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三全”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依托航天创新实践中心,整合航天特色资源、建立动态师资融入实践教学队伍新机制,形成了以航天精神为内核驱动创新,以科教融合、校企协同为支撑促进创新实践,以科教融合为支撑促进创新实践航天专业实践育人新范式,实现了“三全”实践育人。经实践表明,该体系有助于提升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高度、知识宽度和能力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