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求稳定”期盼精准就业信息和稳岗拓岗渠道畅通

2022-11-12程顺森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上海市调研毕业生

□程顺森

2022 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共22.7 万人,比去年增加2 万人,增量为5 年来最多,创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为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对策建议,5 月下旬,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上海市21所高校的3831 名2022 届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开展问卷调研,对18 所高校、35 家用人单位及40 位毕业生代表开展访谈调研。

|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对上海市21 所高校的3831 名毕业生开展问卷调研,高校涵盖“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学校。受访毕业生中男性比重为42.3%,女性比重为57.7%。从学历看,本科比重为50.4%,专科比重为27.1%,研究生比重为22.5%;从专业分布看,文科类比重为39.5%,理工科类比重为60.5%;从户籍生源看,上海市户籍生源比重为29.9%,非上海市户籍生源比重为70.1%。

本次调研共访谈18 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35 家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和40 位毕业生代表,用人单位涉及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等多个行业领域。

|毕业生就业创业总体情况

(一)逾三成已就业或创业

调研显示,截至5 月下旬,30.3%的受访毕业生已签约,0.5%的受访毕业生已创业。24.9%的受访毕业生已确定升学或留学以及准备继续深造,21.2%的受访毕业生准签约(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但尚未签约),19.5%的受访毕业生正在找工作。

从学历看,研究生毕业生签约率最高,本科生相对较低,专科生最低,三者签约率分别为47.6%、27%和21.9%。影响签约率的主要因素为部分专科和本科毕业生准备继续深造。从专业看,理工类毕业生签约率为39.6%,高出文科类毕业生15.4 个百分点。从院校类型看,“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民办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分别为33.4%、33%和32.4%,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签约率相对最低,为19.2%。

(二)逾九成表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调研显示,91.8%的受访毕业生表示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54.3%的受访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但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22.7%的受访毕业生表示就业困难,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9.7%的受访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严峻,找不到合适工作;5.1%的受访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根本找不到工作。

(三)近八成对找到的工作满意

调研显示,在已签约及准签约的毕业生中,表示对这份工作总体满意的占比为77.3%,表示“满意度一般,找到工作不易,凑合着做”的占比为20.3%,表示“不满意,还想换工作”的占比为2.4%。从月薪水平看,签约月薪酬在10000 元以上的占比为30.1%,在8000 元-9999 元的占比为18%,在5000 元-7999 元的占比为25.9%,在5000 元以下的占比为26%。从专业对口看,表示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要求基本符合的占比为82%。

|毕业生就业意愿情况

(一)毕业生最看重“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和工作自由度亦是重要考量指标

除传统的薪酬福利“硬条件”外,发展前景和工作自由度等“软条件”也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重要评价指标。调研显示,薪酬福利(71.3%)是受访毕业生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发展前景(47%)、工作地点(44.3%)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图1)。

图1 受访毕业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多选)

(二)毕业生就业求稳定,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有一定吸引力

在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的影响下,毕业生对稳定性较强的国有企业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偏好突出。调研显示,从期望看,37.8%的受访毕业生最希望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作,其次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28.9%)。从现实看,已签约及准签约的毕业生,41.3%进入私营企业,28.5%进入国有企业,12%进入机关事业单位,10%进入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期望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数字经济和新业态的不断发展,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对毕业生有一定吸引力。调研显示,8.3%的受访毕业生倾向于选择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其中,外省市户籍生源毕业生对灵活就业具有更强的偏好,这一比重为8.8%,比上海市户籍生源毕业生高1.6 个百分点。

(三)近七成毕业生倾向毕业后留沪,非沪籍“双一流”毕业生相对偏低

69.3 %的受访毕业生倾向于毕业后留沪,比上年调研结果下降6.9个百分点,留沪吸引力有所减弱。从高校类型看,“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倾向于留沪比重相对较低(63.3%),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次之(70.5%),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相对较高(72.8%和75.9%)。从户籍生源看,93.9%的受访上海市户籍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留沪,大幅高出非上海市户籍毕业生35.1 个百分点。从留沪原因看,主要为看好上海的发展前景(47.8%)和对上海就业岗位的薪资水平满意(44.4%)。从离沪原因看,主要为返回家乡就业(59%)和上海市房价、房租等生活成本高企(37.8%)。

(四)校园招聘和线上求职为毕业生获取职位的主渠道,仍需进一步提升效能

目前,线上招聘和网络面试等求职渠道已发挥一定作用,但仍有提升空间。调研显示,校园招聘(65.4%)和线上求职(61.6%)为受访毕业生获取职位的主渠道。此外,通过实习创造就业机会(38.3%),参加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19.9%)和通过亲朋好友等熟人社会关系介绍(18.6%)也是受访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

受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表示,相比线下面对面的招聘与面试,线上招聘虽然灵活方便,然而求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线上招聘岗位质量参差不齐,毕业生投递简历比较盲目,求职回复效率偏低。网络面试没有面对面的直观感受,导致应聘招聘效果欠佳。

|毕业生就业创业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近九成毕业生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调研显示,88.8%的受访毕业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自己落实毕业去向(就业、创业、升学等方面)产生了影响。正在找工作的受访毕业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影响为“无法外出实习,缺少实践经验”(54.8%)、“企业经营困难,招聘岗位减少”(54.7%)、“线上招聘提供的优质岗位较少”(36.4%)和“因疫情无法外出流动,求职地域范围受限”(36.4%)。

(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明显

调查显示,27.5%的受访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毕业后不急于就业或创业)。其中,24.9%的受访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6%的受访毕业生选择暂缓就业(既无升学计划也无就业计划)。

访谈中,部分用人单位表示,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员工流动率下降,因此会相应缩减今年应届毕业生的招录数量。此外,部分企业表示,专科及本科毕业生能够满足大部分岗位需求,但毕业生考研热情高涨,甚至落榜后选择“二战”“三战”而不是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企业招聘需求难以满足,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

(三)就业政策宣传和创业帮扶尚存发力空间

毕业生在落实去向过程中会享受到各类就业创业服务,但对各项稳就业促就业政策熟悉程度相对不足。调研显示,52.2%的受访毕业生表示对于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不太了解或不了解。仅1.5%的受访毕业生已经创业或准备创业。制约毕业生创业的最主要因素为创业资金短缺(55.2%)、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创业能力不足(39.7%)和缺少创业实践经验(36.2%),毕业生创业积极性尚需进一步激发。

(四)毕业生期盼精准丰富就业信息供给

调研显示,75.5%的受访毕业生希望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能提供精准丰富的就业信息,55.7%的受访毕业生希望加强网络招聘和岗位募集力度,52.1%的受访毕业生希望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受访毕业生表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为稳岗拓岗,畅通招聘渠道(66.3%),其次是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引导灵活就业(38.3%)、增加“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就业岗位(37.9%)、提供更多见习岗位(30.3%)和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28.1%)。

|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2022 年5 月,上海市11 个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2 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推出十一条稳就业举措,并出台一次性吸纳上海市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标准。结合调研情况,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强化稳岗拓岗,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一是鼓励企业扩大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提高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标准。二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规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三是提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四是对于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类别相应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和社会保险补贴等。

(二)强化就业服务,保障高校毕业生劳动者权益

一是有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性,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二是积极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扩大就业创业实习见习规模。三是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维护和保障高校毕业生劳动者权益。四是持续加大对残疾等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帮助其尽快融入劳动力市场。

(三)强化监管指导,提升线上线下招聘质效

一是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更新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应用,借力一键式简历投递和实时交流工具,最大限度提升求职质效。二是高校及相关部门严格审核筛选参与线上招聘的用人单位及岗位信息,根据高校毕业生专业特点精准发布就业岗位。三是丰富线上招聘互动形式,通过“直播带岗”“直播宣策”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匹配效率。四是做好新冠肺炎疫情下毕业生外出应聘和实习见习工作预案,在防疫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有效开展小型线下招聘活动。

(四)强化政校企联动,化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一是探索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二是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建立实习基地,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鼓励行业企业定向、定岗培养专业适用型人才,从源头上保障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四是政府牵线搭桥帮助高校对接企业,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化解企业人才紧缺的结构性难题。

猜你喜欢

上海市调研毕业生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