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实现新飞跃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22-11-12王春蕾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江苏

□王春蕾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不负使命重托,绘就“强富美高”新图景

(一)“经济强”成就斐然,筑牢全国大局的“压舱石”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21年,江苏生产总值为11.6 万亿元,以占全国6%的人口、1.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0.2%的经济总量。10 年间,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跨越,分别于2014 年、2015 年、2017 年和2018 年超越6 万亿元、7万亿元、8 万亿元和9 万亿元。经济在近年来世纪疫情的考验冲击下韧性十足,GDP 总量于2020 年、2021 年连续迈上10 万亿元、11 万亿元新台阶。2013—2021 年,GDP年均增长7.4%,增速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超过10%,为稳定全国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人均GDP 居各省区之首。江苏人均GDP 由2012 年的6.7 万元增加到2021 年的13.7 万元,连续13 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6 万元。按照美元平均汇率折算,2012 年人均GDP 突破1 万美元,2021 年突破2 万美元,已超过世界银行认定的高收入国家收入标准。2021 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3.9 万元/人,是2012年的2.1 倍,经济发展质效大幅提升。

财政实力突破万亿元。江苏财政收支规模稳步扩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于2013 年、2014 年、2015 年和2020 年攀上6 千亿元、7千亿元、8 千亿元和9 千亿元台阶,从2012 年的5861 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0015 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6.1%,税收占比稳定在7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 年的7028 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4586 亿元,累计增长1.1 倍,年均增长8.5%。

“制造强省”根基稳固。江苏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力推“制造大省”稳步迈向“制造强省”。2021 年,制造业增加值为4.2 万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35.8%,占比全国最高,约占全国的1/8、全球的3%。江苏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在全国拥有较为突出的规模优势、集群优势。电子、电气、化学、钢铁、通用设备等5 个行业产值超万亿元,16 个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70%左右,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民营经济活力迸发。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稳步增长。2021 年,江苏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8.8 万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75.3%,比2012 年提高8.6 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微不足道”,到与国资、外资“三足鼎立”,再到占据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 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7 万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57.3%,比2012 年提高3.7 个百分点,对GDP 增长贡献率为63.1%。2021 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9881亿元,占江苏税务部门直接征税总额的63.1%。

(二)“百姓富”成果丰硕,谱写幸福民生“新答卷”

富民增收成效显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 年的22432元增加到2021 年的47498 元,累计增长1.1 倍,年均增长8.7%,与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同步增长,收入水平在全国各省区中列第4 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浙江;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由28808 元增加到57743元,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收入由12133 元增加到26791 元,年均增长9.2%,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 年的2.37∶1 缩小到2021 年的2.16∶1。

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逐步转向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3 年的29%下降至2021 年的27.5%。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居住等支出占比从2012 年的53.7%提升至2021 年的58%。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13 年的44.2 平方米提升到2021 年的54.3平方米。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5 年底,江苏提前实现国家脱贫攻坚目标,帮扶标准高于全国。截至2020年底,江苏254.9 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均收入达6000 元以上,有161.9 万人通过产业就业等开发式措施实现脱贫,93 万人享受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保障措施。821 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8 万元以上。苏北6 个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基本公共服务接近江苏平均水平。12 个重点帮扶县区提前一年全部“摘帽”退出。苏北30 多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实施城乡危房改造13 万户,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700 多个、惠及居民240 多万户。

(三)“环境美”底色更足,铺展美丽江苏“新画卷”

空气质量显著提升。2021 年,江苏PM2.5 平均浓度降至33 微克/立方米,实现2013 年以来“八连降”,累计下降64.1%;首次以省域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 微克/立方米)。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2.4%,创历史新高。13 个设区市优良天数比率介于76.4%-88.2%之间。

全域水质明显改善。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210 个断面中,水质优Ⅲ类及以上比例为87.1%,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2021 年,江苏省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干流江苏段水质总体处于Ⅱ类,稳定达到优级水平;淮河流域总体水质处于良好状态;太湖治理连续14 年实现“两个确保”;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显著改善,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比例达87.4%。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21 年,江苏林木覆盖率达24%,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6 个、总面积588.64平方千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增至27 个,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数量全国第一。江苏设立自然保护区31 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3.6 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1.9%,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

(四)“社会文明程度高”持续彰显,厚植人文江苏“新底蕴”

“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江苏社会文明和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从2015 年首次发布的86.25 提高到2021 年的90.43。

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拓展。江苏共有29 个城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各省(区)第一。2021 年,居民综合阅读率高达90.23%,比2017 年提高1.44 个百分点。注册志愿者人数超2000 万,占常住人口比重达1/4 以上,省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超过95%。重大先进典型持续涌现,“马庄经验”影响广泛,基层涌现出赵亚夫、王继才等一批时代楷模,时代主旋律昂扬向上,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文化创新创造成为发展新优势。江苏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 年的2315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4986 亿元,占全国10%以上,占全省GDP 比重为4.9%,比2012年提高0.6 个百分点,预计2021 年达到5%。凤凰传媒、江苏有线A股上市,获“文化企业30 强”及提名奖企业数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文艺苏军”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紫金”文化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

“水韵江苏”影响力提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倾力打造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等品牌,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全国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成功举办2 届大运河文旅博览会、14 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拥有13 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43 个名镇名村。“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提升,拥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 家、国家5A 级旅游景区25 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引领发展的“源动力”

(一)创新创造活力迸发

2021 年,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433 亿元,是2012 年的2.7 倍,年均增长11.5%;占GDP 的比重由2012 年的2.35%提升至2021 年的2.9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2021 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2 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比2012 年提高35.4 件;登记技术合同82555 项,是2012 年的2.8 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达3013.6 亿元,是2012 年的5.7 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 年的56.5%提升至2021 年的66.1%。2012 年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439项,居各省(区)之首。

(二)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2021 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5%,比2012 年提高10 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9.8%,比2014年提高11.1 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2021 年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达37.5%。围绕打造50 条重点产业链、30 条优势产业链、10 条卓越产业链,集合优势力量攻关“卡脖子”问题,在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物联网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有力提升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纳米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 年的5100 多家增加到2021年的3.7 万多家。

(三)数字经济赋能强劲

牢牢把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趋势,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2021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预计为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6%以上。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7%,增长贡献率达27.8%;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7.5%、16.8%,其中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服务增长25.5%、115.9%。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跃升。截至2021 年,全省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2 家、智能车间1639 家、“上云”企业超35 万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4.8、连续7 年居全国第一,拥有全球“灯塔工厂”8 家,超过全国总数的1/5。

(四)人才吸引力显著提高

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努力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 万,研发人员达92.4 万,在苏两院院士为117 人、总数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全国65%的院士在江苏开展了相关科研合作。“十三五”期间,江苏共安排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30.8 亿元,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2417 名、团队234 个、博士3433 名。近5 年,江苏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近40 名,35 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1 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6 人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王泽山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立“江苏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加强省级离岸基地试点建设。2021 年,共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172 个,推动418 个海外项目在省内孵化,增聘海智特聘专家10 位。

|强化统筹协调,破除导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旧藩篱”

(一)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城乡一体化持续推进。2021年,江苏城镇化率达7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2 个百分点,比2012 年提高10.9 个百分点。2021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9.2%,比城镇居民高1.2 个百分点。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2012 年以来,江苏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00 万吨以上,2021 年达3746.1 万吨,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2021年,江苏新建高标准农田390 万亩,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2 年的4214.6 万千瓦增加到2021 年的5148.2 万千瓦。乡村基础建设明显改善。2021 年,全省新改建道路2937 公里、改造桥梁979座,新增“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3 个、示范县11 个,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乡镇(街道)达151 个,开展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乡镇总数超过300 个。

(二)全域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

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2021 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3.1%,比2012 年提高2.9 个百分点。“跨江融合”步伐加快。截至2021 年,全省过江通道累计建成17 座,在建8 座,为南北两岸互联互通打开新通道,加速了区域融合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020 年5 月成立的苏锡通联创区,成为南通、苏州、无锡三市跨江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园区。“1+3”重点功能区特色彰显。扬子江城市群“主引擎”作用显著,2021 年增加值为90397 亿元,沿海经济带增加值为2137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8.6%,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76.9%和18.1%。沿海地区中心城市能级明显提高。南通于2020 年跻身全国GDP 万亿元城市,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21 位。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以高端石化和精细钢铁产业为核心、以新能源产业和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沿海临港产业体系。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成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盐城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风电装备产业规模多年领跑全国。江淮生态区聚力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淮安颁布实施全国首部永久性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联合国COP15 实践案例,“河湖长制”成为全国典型,白马湖生态保护入选全国15 个重点保护湖泊,获批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徐州作为唯一以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的独立板块,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2021 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八千亿新量级,达到8117 亿元;2013—2021 年年均增长7.7%,增速比全省生产总值高0.3 个百分点。

|践行绿色低碳,构建和谐共生的“新家园”

(一)协同降碳成效显著

积极响应我国“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2012—2021 年,江苏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8%,“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约束性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年累计下降50%。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78%下降到2021 年的70%。江苏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首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率为99.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江苏以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能源消费结构发生较大转变,煤炭等传统能源消费增速回落明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9家、绿色园区17 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3 家,认定省级绿色工厂283 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由2014的0.9 万辆增加到2021 年的23.9万辆。水污染防治设备、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优势和重点产业链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21 年底,江苏新能源装机容量4429.5 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5.7%。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742.67 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2.7%。

(三)长江大保护扎实推进

长江岸线整治成效显著。依法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5.7万家,处置 “僵尸企业”876 家。国家下达596 个岸线整治项目于2020 年6 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累计腾退长江岸线60.3 公里,新增复绿面积572.8 万平方米,岸线利用强度下降至37.9%,生态型岸线占比上升至62.1%。“十年禁捕”落实到位。严格落实长江 “十年禁捕”,纳入国家考核的长江干流及保护区渔船100%完成退捕,渔民100%退捕上岸,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江豚数量、活动范围明显扩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沿江生态保护修复完成率达100%。铁腕破解“重化围江”。针对“重化围江”历史问题,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累计依法关闭退出低端落后化工生产企业4454 家,化工园区由54 家压减至29 家。

|深化开放合作,畅通互促共进的“双循环”

(一)国内循环体系加快构建

内需市场潜力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 年的18946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42703 亿元,2013—2021 年年均增长9.4%;网络消费增势明显,2021 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突破2600 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达16.5%,比上年增长26.9%。2021 年,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82.3%,比2012 年提高1 个百分点。受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建设带动,生产资料类商品流通加快。2021 年,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92.3%,比2012 年提高3 个百分点。

(二)对外贸易量增质提

外贸规模跃上新台阶。以人民币计价,2021 年江苏进出口、出口分别跨越5 万亿、3 万亿台阶,创历史新高。进出口商品总额由2012年的34596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52131 亿元,2013—2021 年年均增长4.7%。出口商品总额较快增长,由2012 年的20743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32532 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5.1%。出口结构持续优化。2013 年至2021 年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一般贸易出口商品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从2012 年的42.5%提升至2021 年的58%。

(三)双向开放步伐稳健

利用外资持续领先。2021 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330 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9%,多年来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外资总部加速集聚。江苏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累计达331 家,其中50 家为世界500 强。建立总部企业培育库,270 余家企业纳入省级总部企业培育库。“走出去”步伐加快。全省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金额从2012 年的50.5亿美元增加至2021 年的66.8 亿美元,年均增长2.8%。截至2021 年底,江苏企业“走出去”遍及172个国家,累计对外投资项目849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895 亿美元。2021 年,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进出口额为22.34 亿美元,同比增长42.75%。

(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加快

“十三五”以来,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2%,2021 年达1.32 万亿元,占江苏进出口额的比重由20.6%提高到25.4%。2014—2020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江苏累计投资1960 个项目,合同外资197.8 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0.4 亿美元。江苏赴沿线国家投资项目共2128个,占全省的比重为26.8%;协议投资额208.9 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5.2%。投资国别由2014 年的38 个增至56 个,投资行业门类由37 个增至73 个。

(五)自贸区建设成果丰硕

截至2021 年,江苏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113 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超过97%,累计总结形成196 项制度创新经验成果,其中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 项在国家部委备案,88 项在省内复制推广。2021 年,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量同比增长200%。截至2021 年底,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累计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53.4 亿美元,累计进出口总额为13422.8 亿元。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贡献了全省11.3%的外贸进出口、8.4%的实际使用外资、10%的税收收入,开放度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谋求共享发展,彰显公平正义“新风貌”

(一)社会保障网织密织牢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低保、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达95%以上。每万人拥有医师数由2012 年的19.5 人增加到2021 年的32.1 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 年的41 张提升至2021年的64.5 张;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2012 年末的1332.2 万人、1420.7 万人增加到2021 年末的1967 万人、2340.7 万人。下大力气解决好 “一老一小”问题。“十三五”时期财政累计下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42.2 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超过154 亿元。截至2021 年底,江苏共建成各类养老床位74.2 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1 张,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 万个、老人助餐点7000 余个;已有老年大学219 所,80%的县(市)建有1 所老年大学;已有260 万老年人接受专业化居家上门服务。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7 连增。扩大普惠托育机构覆盖面,2021 年,全省新增95 家普惠托育机构,新增普惠托育托位超8000 个。

(二)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全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功能配置标准,涵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十大领域共87个服务项目,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自2016 年起,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综合得分由74.6 分逐年上升至86.1 分。齐织政务“一张网”。在国内率先实现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如今已覆盖58 个省级部门,从省、市、县(市、区)一直延伸到1321 个乡镇(街道)、20963 个村(社区),江苏92.5%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

(三)教育文化事业不断进步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2021 年末,江苏共有普通高校168 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1.1 万人,比2012 年增加30 万人;研究生在校27.2 万人,比2012 年增加13.2 万人;幼儿园8116 所,比2012 年增加3724 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江苏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32 年上升至2020 年的10.21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1 年末,江苏共有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2.2 万个,比2012 年末增加0.3 万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22 个,比2012 年末增加11 个;博物馆366 个,比2012 年末增加100 个。2021 年全年图书出版7.3亿册,比2012 年增加2.0 亿册。

十年砥砺奋进,谱写壮丽华章。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江苏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力探索、接续奋斗,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江苏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Cultivation of labor quality
江苏
数独江苏
江苏金湖:杉青水秀,为荷而来
初夏的江苏味道,还“内斗”吗
数读江苏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