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中医古方治疗酒渣鼻的用药特征以及规律分析

2022-11-12孙雪淞张丽宏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15期
关键词:荆芥方剂防风

孙雪淞,张丽宏,徐 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酒渣鼻这一病名最早出现在《魏书·王慧龙传》,随后被后代医家称为鼻渣、肺风、赤鼻等。《太平圣惠方》提出“鼻上红肿,似疮非疮,俗名酒渣鼻,由饮酒、血热上攻于肺、外御风寒、血凝不散而成也,宜疏风散、荆防泻白散、赤鼻方”。酒渣鼻是一种鼻及鼻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鼻部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状隆起,以红斑、水疱为主要表现,是最影响我们面部美观和生活质量的皮肤病之一[1]。历代医家对酒渣鼻有着较多的论述,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古方治疗酒渣鼻的宝贵经验,通过检索整理中医古方,总结原有知识,探索规律,使用药物相关频数、关联规则算法、聚类分析挖掘其用药特征、配伍规律,为临床应用及相关化妆品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酒渣鼻”“鼻渣”“肺风”“赤鼻”“渣鼻”“酒渣”“鼻渣疱”为关键词,在《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景岳全书》《普济方》《鲁府禁方》等多部中医古籍中筛选相关所有方剂[2]。

1.2 方法

1.2.1 数据处理 筛选后所得所有方剂,经过二次审核,剔除记载不完整、重复方剂及只含有单味药方剂。最终共获得93首方剂,将所有方剂信息录入到Excel表格中,建立中医古方治疗酒渣鼻数据库。由于时代和地域不同,出现一药多名,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及《中药学》进行名词术语规范统一[3]。如“朴硝”统一规范为“芒硝”“没石子”统一规范为“没食子”“香白芷”统一规范为“白芷”等。

1.2.2 数据分析 运用R语言对Excel数据库进行药物使用频次、归经频次统计及药物功效分类,绘制柱状图及雷达图,然后用R语言对高频药物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绘制气泡图、网络化展示图,运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中Pearson相关性功能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4]。

2 结果

2.1 药物使用频次分析 文献涉及93首方剂,中药共144种,其中包括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累计出现454次。使用频数≥6的药物有22种,累计出现235次,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硫黄31次,其次为栀子18次、甘草17次、轻粉16次、防风15次,见表1。22味药物中,有毒类药物有8种,其外用于肌表,可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具有去腐生肌、消炎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状况。但古方中轻粉、水银、铅粉等含有大量的铅、汞会对机体造成一定伤害,现代常用硫黄、百部等代替使用[5]。

表1 药物使用频次统计表(频数≥6)

2.2 高频药物归经分析 22味药物中,累计归经出现63次,其中最高的为肝经15次,其次为大肠经9次、肺经9次、心经8次、脾经7次,见图1。

图1 高频药物归经统计雷达图

2.3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运用R语言中Apriori算法对高频药物(使用频数≥6)进行关联性分析,挖掘药物之间配伍关系,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7%,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最大前数项为5。最终得到前10对药对组合。将所得药对按支持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支持度最高为“轻粉-硫黄”,其次为“防风-甘草”“甘草-防风”“荆芥-防风”“白矾-硫黄”,见表2、图2。

图2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气泡图

表2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2.4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运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中Pearson相关性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6]。当组间为20时,得到5组药物组合,其中甘草、防风、荆芥、蒺藜、生地黄、红花、当归、川芎、黄芩、赤芍、薄荷、栀子为一组;大黄、黄连为一组;铅粉、雄黄为一组;硫黄、轻粉、白矾为一组;胡桃、水银、杏仁为一组,见图3。

图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药物中一部分为苦寒药,说明酒渣鼻处于红斑血热阶段时,可通过使用苦寒药来疏散风热、清宣肺胃积热、凉血解毒,例如栀子、黄芩、黄连、赤芍等;另一部分为辛温药,酒渣鼻处于脓疱甚至鼻赘期时,久病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气滞血瘀,或寒邪凝滞,瘀组脉络,通过使用辛温药达到发散风寒,行气活血通络,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例如当归、防风、荆芥、红花等,同时辛温药还具有润养肌肤的作用[7];对中药药性分析发现,有毒类药物占比较高,若使用不当会对机体、脏腑产生一定的损害,但合理的配伍不仅能减轻毒性还会提高用药效果。在中医古籍记载面部美容古方中,有毒类药物多为外用,因其大多具有去腐生肌、消炎、敛疮等功效,通过对皮肤一定的刺激,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运行,并具有润肤效果,所谓“以毒攻毒”[8];中药分类分析结果显示,方剂中多用解表药、清热药和补虚药,酒渣鼻发病初期处于红斑阶段时,肺经外感风热之邪,血热入肺,宜用清热药;中期丘疹脓疱阶段,外感风寒,运化失司,水湿内停阻遏气机,清气不能上荣于面,宜用发散解表药[9];后期鼻赘阶段,病久气虚不能推动血行,气滞血瘀,宜用补虚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10],在酒渣鼻发病过程中会释放炎性因子及免疫调节分子,而解表药和清热药同矿物类药物作用相似,共同具有抗炎、抑菌作用,可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另外补虚药含有丰富的糖类、脂类及各种微量元素,不仅补益气血还能够润养肌肤,改善皮肤微循环;药物归经统计前五分别为肝经、大肠经、肺经、心经、脾经,每一条经络都联系着相应的脏腑,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可反映到面部,同样药物以人体的经络为通道,将所需要的气血津液上荣于面部。中医认为其发病多由脾胃湿热内蕴,上攻于面部,或外感风寒,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或风热毒邪攻伐于肺,从而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临床表现。《素问》有“脾热病者,鼻先赤”的论述,《医学正传》提出“肺之为脏,其为高,其体脆,性恶寒又恶热,是故好饮热酒者,始则伤于肺脏,郁热久则见于外而鼻渣”。其次也与心相关,“心主血脉”,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若心血瘀阻,影响气血运行也是发病原因之一。中医治则应以泻热除湿、清肺宣郁、活血散瘀为主,此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不洁或饮酒,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上蒸于肺,或血热上攻于肺从而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司则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肝气条达,气机运行舒畅,维持机体功能正常运行,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是由于受生活环境、压力、体内激素的影响,女性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肝气郁滞,肝郁化热生火,热与血相搏,血热上行,上攻于鼻部,或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也会反映到鼻部。

用药规律关联规则分析表明,支持度可代表药物组合在不同中医古方中出现的次数,置信度表示药物组合关联的准确度,关联性越强代表在日后研究或临床应用应多注意药物间的组合,药物组合支持度前五位分别为“轻粉-硫黄”“防风-甘草”“甘草-防风”“荆芥-防风”“白矾-硫黄”,提示在治疗酒渣鼻时着重从药理作用具有抗炎、抑菌的中药中选取药物,同时也要兼顾不同阶段不同证型选择,轻粉和白矾搭配硫黄加强抗炎作用,多为外用,可以在发病的各个阶段使用,但应注意合理选取用量。荆芥、甘草搭配防风,前者加强解表散寒止痛作用,后者既能佐助防风清热解表,又能调和药性,补脾益气,多用于血热上攻于肺,受风寒侵袭,血凝不散,可解表散寒,又能防止风寒之邪伤及脾胃。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共得到5组药物组合,甘草、防风、荆芥、蒺藜、生地黄、红花、当归、川芎、黄芩、赤芍、薄荷、栀子为一组,侧重清热解表,凉血活血;大黄、黄连为一组,侧重清泄肺胃积热;铅粉、雄黄为一组,侧重解毒杀虫;硫黄、轻粉、白矾为一组,侧重燥湿、通便;胡桃、水银、杏仁为一组,侧重润肠通便。在治疗酒渣鼻时应根据不同发病阶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采用合适的药物能更有效地缓解症状。

综上所述,在酒渣鼻红斑阶段用清泄肺胃积热药,脓疱阶段用清热解毒凉血药,鼻赘阶段用活血化瘀散结药,同时所选中药药理具有抗炎、抑菌作用,可为临床及相关化妆品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荆芥方剂防风
人性化沟通应用于种植牙手术护理过程的效果观察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感冒来碗防风粥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荆芥香里夏日爽
何谓中医“七方”
中医有“七方”
探讨疣体注射法联合中药马齿苋方剂治疗跖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