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如何助力“双减”落地
2022-11-12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双减”,从国家层面用有力的行政手段,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学校教育中来。政策的出台,是在倒逼学校进一步思考办学思路,重新思索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双减”政策,为教育赛道的抢跑按下了暂停键。未来,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任何一种试错,对孩子都是一种消耗。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能够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整顿规范了校外培训,家长的焦虑并没有缓解,学生课后到哪里去?面对这一值得深思的亟须解决的问题,“华夏名师公开课”有幸请到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裕源小学校长伍周旋,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小林小学校长贾建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校长王平,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章继钢,请他们就“课后服务如何助力‘双减’落地”问题,分享有益的尝试和经验,为“双减”政策进一步有效落地指明方向。
(主持人)
章继钢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
贾建花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小林小学校长
王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校长
伍周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裕源小学校长
家校互育 助力“双减”
“双减”以后,学校从理念、机制和操作上进行系统安排,办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喜欢的学校。保护教师积极性是基础,支持家长变智慧是关键,帮助学生成长是目的。
做好教师负担加减法,获得学校发展恒动力
一是,设立“应急假”,减去教师请假顾虑。“双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如此会导致教师无暇顾及家庭和个人生活,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设立“应急假”,给每一位教师每周四小时应急时间,这样让教师在遵守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急事可以及时处理。“应急假”不计入考勤,是对“坐班制”的灵活变通。二是,增加作业跟进研究,减去学生作业时长。学校提出“适负优质”的思想,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来研究教学过程,利用合适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法,在教学时间内提高效率,解决所有问题。研究重难点和易错点,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设或者纠错,形成“跟进式”作业,使每一次练习和检测在发现问题上发挥最大功效。三是,减去发展阻力,增加教师获得感。学校开展教师的因类分层培养,将学校教师分成初成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功型,按照他们实际和需要从价值引领、书卷气息、理性思考和智慧实践四个方面进行研训。同时全力做好保障工作,每天食堂的饭菜、工会福利、教工活动都认真策划,精心实施。
共耘家庭教育营养地,增强健康成长支持力
一是,设三方圆桌会,寻找个性化成长路径。学校设立三方圆桌会,引导家长参与到孩子个性化成长的规划中来。二是,指导家长周末安排,做好孩子成长表率。学校多多引导父母给学生正向的反馈,增加亲子陪伴时间。尤其是“双减”后,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感受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让周末亲子共处有时间、有计划、有举措、有效果,这是“双减”落地于家庭的关键。三是,组织家长开展学习,智慧处理亲子矛盾。学校和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杭州市大运河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一起编写了《青少年心理及家长应对手册》。手册主要内容是针对“双减”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各种问题,提供应对原则和建议。
建好多元发展平台,蓬勃学校发展生命力
一是,丰富社团课程。从这个学期开始,学校借助专家和专业团队的力量,在原有社团课基础上,开展艺术成长社团和成长小组活动。二是,跟进特长指导。学校开设了多元、适切的个性化成长课程。学生可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同时,为使训练的孩子在文化课学习上不掉队,学校还为他们进行训练后补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三是,实施精准化教学。减负不能简单化,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学校变革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向课堂要效率。教师依据系统反馈对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行诊断规划,探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精准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认真规划,有效实施,辅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帮助他们成长,实现发展。
(文/ 章继钢)
寻梅:“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
背景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小林小学是一所毗邻超山的农村学校。作为拥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美誉的超山近邻,本校活用了其区块位置,与超山风景区有多种社会实践相关的合作,尤其是“双减”后学生的可支配时间增加,学校创造性地将课后服务与本校的特色活动有机整合,开设了“寻梅”课后服务特色拓展课程,在构建学校文化体现办学特色的同时,以五育并举为目标,促进学生多元成长、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课后服务需求。
解决问题的特色做法与经验
多元构“梅”:拓展学习空间 “寻梅”课后服务特色拓展课程在“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办学理念和“一花一世界”的育人目标下,下设梅花小导游课程、SUN 研究性课程、梅花军校课程等多种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自主研“梅”:优化信息软件 为了使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方便快捷地完成“走班制”报名,学校教师利用放假时间,自主研发免费课后服务系统。学生和家长可以从网上选课,了解课程、进行评价等,实现课后服务一站式信息化管理,也将教师从烦琐的人工统计、分析、服务中解放出来,减轻教师负担。
综合践“梅”:提升能力素质 一是,长跨度,蕴蓄更多经验。“寻梅”课后服务拓展课程的时间跨度较长,更长的时间,意味着更多的经验积累,学生在多次的实践中不断获得宝贵的经验。二是,紧衔接,扩展知识。“寻梅”课后服务拓展课程呈现出能力培养上的深入。课程由浅入深,行远升高,扩展了知识内容,也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三是,定节日,激发热情。学校将“寻梅”活动分别定为每年固定的校级“节日”。在这些校级节日中,学生的热情得到了激发,特别是高年级得到校级奖励时,往往能激发低年级的热情,从而裨益下一学年的“寻梅”课后服务拓展课程以及“寻梅”相关活动。四是,社会评“梅”,给予多方评价。“寻梅”活动的评价除了学校内对学生的评价外,也包括家长、社会在内的多方对其评价。家长的评价包括发放课后服务满意调查单等方式进行收集,而社会方面的评价通常由学校在“寻梅”活动中对社会人士的采访等方式进行收集,渠道多样。
(文/ 贾建花)
巧用创意空间 构建童趣课后生活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高质量地推行“5+2”模式的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在对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内容进行系统升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学校的创意空间,为学生的校园课后生活增添童年色彩。根据学校“SMILE”课程体系,学校将课后社团活动分为五大模块,即“S:运动与健康”“M:数学与科技”“I:社会与生活”“L:语言与交流”和“E:艺术与审美”,并在五大模块框架下开设了60 多门社团课程。学校为每一门课程除了配备专业的师资,还精心营造了温馨的环境,打造了富有童趣的课程学习空间,让孩子们沉浸其中,留下快乐的童年足迹。
一是,动感空间,让儿童尽情挥洒汗水。运动健康课程:足球小将、快乐篮球、动感啦啦操、体育舞蹈、保龄球、民族韵舞、健美操、咏春拳、踏板操、跆拳道……小小方寸里也可以有大大的创意,学校充分挖掘市中心校园内外的每一个可以让孩子们动起来的空间,开设一系列充满动感的课程,让孩子们活力四射,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科创空间,让儿童在科学世界里充分探索。数学科技课程:3D 打印、电子百拼、机器人、无人机、工程搭建、桥牌、围棋、国际象棋等课程,让孩子们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三是,特色场馆,让儿童的校园生活五彩斑斓。社会生活课程:走进博物馆、小脚丫走进新天地、“K11”艺游之旅、探秘中草药、地铁里的奥秘等课程,学校带领孩子们捕捉生活小镜头,走进社会大课堂。四是,交流场域,让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语言交流课程:小小主持人、英语戏剧、辩论、校园剧等课程,让学生在“倾听”“表达”与“沟通”中丰富学习经历。五是,艺术空间,让儿童感受并装扮美好生活。艺术审美课程:民族韵舞、童心合唱、号角响起、插花、古筝、绘画、琵琶……不同的音符奏出美妙的乐章,不同的色调绘就精美的画卷……孩子们畅游在艺术的空间里,感受美,表达美。
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选择了相应的课程,学校为各类课程打造了创意的空间,保证孩子们在课程学习中强健体魄、拓展思维、丰富体验、感受艺术、快乐探究。
(文/ 王平)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土民情拓展课后服务内容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促推学校立足校本的实际去思考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满足社会对于教育的期待,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课后服务“5+2”的模式,既是一个政策上的刚性要求,也是给学校探索实施多元个性的校本课程优化的柔性空间,学校与教师应该在这个柔性的空间里看到机遇。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裕源小学以整合的思维,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乡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学校文化与特色的孕育和彰显统筹综合起来,把课后服务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的成才、服务于社区的发展、服务于文明的传承。以下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与探讨:
一是,在传承中发展,进一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立足校情,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全面、更系统、更有效地引进校园,是探索课后托管服务内容优化的一个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突破口。以广东省佛山市大的区域为例,佛山市打造“功夫校园”,传承武术文化是全国知名的。“武术进校园”在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前就已经全面铺开,“双减”后,学校将课后服务的课程设置成素质提升类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可以学到非常高技术水平的传统武术套路、竞技武术甚至参与高级别的赛事,给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拓展了新的平台和空间。
二是,立足乡土民情,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学习实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学校所处的社区,由于发展的差异性,存在着丰富的本土气息。学校如果能充分地调研了解,主动挖掘乡风民情中的正面因素,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无疑是最贴地气的,也是最为容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例如名人故居、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等,学校掌握这些资源,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对乡风民俗有更多的了解,留住“乡愁”,就留住了乡村或社区未来发展的希望。
三是,关注学校文化与特色的培育,与时俱进优化校本课程。谈到课后服务内容的丰富,大家可能都绕不开校本课程的建设,确实,这是一个契机。谈到课后服务,家长们大多比较担心,主要是担心孩子们不能去辅导班,留在学校被老师看着做作业,老师看的人多,可能不及外面的辅导班小班化指导得好。为什么说校本课程是一个契机?那就是学校可以借助校本课程的建设引导家长正确的素质观,通过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多元性的实施,让家长们看到除了文化知识考100 分以外的新希望。
(文/ 伍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