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碎与颠覆:《月光男孩》的后现代叙事形态分析

2022-11-12汪鹭雪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胡安凯文黑人

汪鹭雪

(华侨大学 福建 泉州 362021)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场发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并于七八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哲学思潮。反传统、去中心、反理性、解构逻辑是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征。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性是“一种与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的思想风格,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后现代的理论主张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受这种思潮的影响,许多带有后现代叙事风格的影片应运而生。《月光男孩》就是其中之一。《月光男孩》是一部由巴里·杰金斯执导的剧情影片,由马赫沙拉·阿里、娜奥米·哈里斯、安德烈·霍兰德等主演,并荣获第89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它改编自一部由塔瑞尔·麦卡尼创作但没有公映的戏剧——《月光下的黑人男孩是蓝色的》。该片以一位年轻的非裔美国黑人同性恋男子生命中三个重要的时间段为中心,讲述了他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影片的反宏大叙事、反英雄叙事、叙事结构的碎片化、独特的运镜风格无不凸显出后现代叙事形态。

一、破碎的自我:人物塑造的非常规化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反对或躲避崇高,喜欢表现人性中卑微的方面。”因此,后现代主义更倾向于塑造平凡、普通的人物形象。

《月光男孩》的主人公喀戎就是一位不起眼的黑人男孩。他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沾染毒品,平时对他不闻不问,而在毒瘾发作时则会对他大吼大叫。由于身材矮小,加上性格内向,在学校也经常受同学欺负。偶然的一次事件,他与毒枭胡安成为朋友。胡安教他游泳,给他讲自己的过去,给予他缺乏的父爱。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转身继续把毒品卖给喀戎的母亲。这是喀戎第一次直面人性的矛盾,此时的他是迷茫的、破碎的。少年时期,母亲的毒瘾愈发严重,这样的家庭氛围让他痛苦不堪。同时,与同班男孩凯文亲密接触后,喀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然而,因为一场争执,喀戎被迫远走他乡。成年后的喀戎成为亚特兰大的一名毒枭,正如当初的胡安。而他却对往事难以释怀。因为一通电话,他得以重回故乡迈阿密与母亲和凯文冰释前嫌。

可以看出,影片追溯的是一位黑人男孩的成长经历,消解了“终极价值”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严肃性问题不作阐述,而是倾向平面化的展示。作品中各种成分相互作用,但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而是在描述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将更多定义、认识世界的权利交给观众。

另外,该影片人物塑造的非常规化还体现在它就人们对美国黑人的一些偏见提出了质疑,并通过塑造影片中的黑人形象来予以驳斥。传统的主流电影中,黑人形象普遍是粗俗且暴力的。《月光男孩》直面这些偏见,并在人物塑造上进行了有力的回击。胡安就和主流电影中出现的那些暴力、凶残的毒枭形象完全相反。他虽然贩毒,但富有同情心,在喀戎成长过程中扮演过一段时间父亲的角色,他倾听喀戎的烦恼,总是耐心地疏导他。喀戎和凯文也不是“模式化”的黑人。有一次在海边,喀戎和凯文彼此敞开了心扉,分享彼此的恐惧和希望,月光洒在了他们身上,镜头前只有二人温柔的剪影。在这里,这部影片又一次挑战了传统电影行业中呈现黑人的方式。

在电影的第三幕中,喀戎已经成年,他身上出现了大量传统中认为能表达男性气概的标志。除了满身的肌肉之外,他还给牙镶上了金,并且随身带枪。他车的仪表盘上甚至还有一个小皇冠,就像开场的时候,胡安车上的那个一样。喀戎开车去了迈阿密,到了凯文工作的餐厅见到了他。自从高中的那次争执之后,他俩就再也没见过面。他们对话的语调从一开始的尴尬变为互相试探,又变得亲密起来,然后又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了解了彼此过去十年的经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重新商议了在一起的条件,而在这个过程中,喀戎那些男性化的标志一点点地消失了。他还是以前那个矛盾综合体,还是那么容易受伤,还是前两幕中我们看到的那个他。在这里,他又一次打破了许多媒体所描述的典型的黑人男子形象。

二、颠覆的镜头:后现代风格化的独特表达

总体来说,一部电影的风格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现实主义,指的是让镜头、剪辑、场面调度、音效等电影技术尽可能地不唐突。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让观众几乎注意不到这些电影工具,让故事和角色站在聚光灯下。而形式主义,指的则是让那些电影工具更明显、刻意,从而改变我们对电影世界中的事实的看法。慢动作、倒放镜头、色彩处理、重复镜头等等电影技巧,其目的都是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这些技巧上面。《月光男孩》兼有两种风格,在不同的场景中,风格的偏向性也不尽相同。

在反映喀戎年少的经历时,主要采用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手持摄影的画面记录了喀戎还是小男孩时逃跑着避开那些欺凌者的经历,节奏紧张而局促。而当胡安发现喀戎坐在他家门外时,自然光充满了整个场景,和谐而宁静。和传统电影一样,少年喀戎和他的母亲宝拉常常交替着出现在画面中。电影中的宝拉,正在一步步走向毒瘾的漩涡。在这些场景中,现实主义风格的运镜让电影技巧不喧宾夺主,让观众觉得自己就在那个空间里,亲眼看着故事发生。

同时,在记录喀戎的经历时,电影采用的手法是极其主观化的。影片运用镜头、场面调度、剪辑、声效等等方法,让我们走进这位喜怒不形于色的主角的内心世界。有个场景中,胡安带着喀戎去了一片海滩,叫喀戎也去海里游泳。镜头紧跟着喀戎,让他一直在画面中,在他犹豫不决时向前推进。而正是在这段犹豫中,在这段细腻的镜头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喀戎内心世界的矛盾——他想加入胡安,但又不想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而当他走进海里,胡安开始教他怎么游泳时,电影的风格又变得主观起来,画面频繁切换的同时,喀戎也开始一点点掌握如何游泳,后来还玩了起来。他就像是在摆脱了长镜头束缚的同时,也甩掉了之前的犹豫。胡安不只是在教喀戎怎么游泳,更是在教会他如何做自己的主人,胡安是在给他自信,让他能去相信、去接受帮助,去认识其他人。

诚然,镜头也不全是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而是杂糅着形式主义风格。第一幕中,喀戎很努力地想要融入同龄男孩子的圈子中去,他勉强自己和他们一起踢足球,镜头让观众看到了那些男孩们盯着他时的视角,这也正是观众体验的视角,观众感受到了男孩子们目光所产生的重量。那种凝视是让人感觉不太自在的,甚至还有点威胁的意味。而当凯文和喀戎在地上扭成一团时,镜头花了大量时间捕捉他俩之间的羁绊。电影在这里放慢了节奏,剪辑进了大量他们的腿、脚、身体纠缠在一起的镜头。他们看起来既是被束缚了的,又是自由的。这其实是喀戎内心矛盾的一个隐喻,他和凯文之间的拉扯,就像是他自我的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人们对他性别和取向的思维定势之间的纠缠。

但在一些时刻,尤其是那些情感集中的关键时刻,电影的风格却朝着极度形式主义化的风格转变。在喀戎的青少年时期,至少有一个孩子似乎是能理解他的,那就是凯文。有一次在海滩上,喀戎对着凯文第一次敞开了心扉,在气氛的渲染之下,他们接了吻。这段画面中,印象主义的风格越来越突出,画面展现的是他们两个靠在一起的侧影和轮廓,喀戎的头靠在凯文的肩膀上。喀戎的手紧紧地攥着海滩上的沙子,接下来,配乐响了起来,接管了画面。

回到学校,那些小混混怂恿凯文,让他把喀戎打一顿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在这之后,喀戎坐在校长办公室里,听着校长对他说教,他头一次崩溃了。校长的声音就在电影中渐渐消失了,镜头跟着往下放,让我们只能看到喀戎越来越坚定的眼神。在这些时刻,电影不再采用本来的现实主义风格,而是通过极端的形式主义,把观众带进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众多的电影技法,只是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喀戎持续不断的挣扎,感受到他在尽力让自己的取向和他身边的世界相互兼容。

电影的最后,喀戎和凯文回到了凯文的家里,喀戎说,自从那次晚上之后,再也没有别的男人碰过他。他说:“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的男人。”最后又是一个亲密的场景——喀戎躺在凯文的臂弯里。而接下来,画面中出现了还是孩子时的喀戎,他站在那片沙滩上,回头看着我们,看着他自己。这种回指宛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内心世界即灵魂与精神的一种象征”,它可以是个人内心的挣扎、孤独,也可以是自我和解和认同的象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反传统的写意般的叙事中,《月光男孩》将人物角色波动的情绪、强烈的情感含蓄地演绎出来,通过喀戎的主观观感与体验,加之独特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使得喀戎充满创痛的精神旅程让人感同身受。在探索角色的所见所闻时,电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媒介,这是因为电影能创造出“现实的幻象”。在其中,我们见证了温柔月光下一名黑人男孩的成长,简单的故事,深远的意蕴,引导着观众对同性恋、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和男子气概这三个主题的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胡安凯文黑人
会飞的机器人
KEVIN LOVE'S OUTLET PASSES 凯文·勒夫 快攻发动机
凯文·杜兰特 危险关系
恍若隔世 凯文·加内特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飞天超人——胡安!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