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羌族民歌演唱风格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羌族民歌

李 虎

(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 内江 641000)

羌族历史悠久,3000 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羌族活动的记载;目前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地区,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区。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具有方言多、土语杂的特点。羌族民歌古朴原始,音域不宽,属于民族调式,一般为五声音阶或六声音阶,整体风格明朗大气,旋律流畅。在羌族民歌发展过程中,其演唱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元素流入羌族聚居地区,对羌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体系、人文风俗等造成影响,从而引起民族民歌内涵的变化,影响民歌的演唱风格,这也是羌族民歌涵化的体现。

一、羌族民歌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结构特征

(一)羌族民歌历史发展过程

探索羌族民歌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及其涵化现象,从目前我国国内学者研究的羌族民歌成果来看,羌族民歌起源于何时暂且没有定论,这是由于羌族这一民族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本身有语言而无文字,羌族文化、羌族音乐、羌族历史皆依靠羌族人民一代代口耳相传。另外,关于羌族民歌的文献资料较少,对羌族民歌的形成、发展与传承过程无法记录。羌族民歌的历史十分悠久,其产生于羌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在羌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中,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长年处于山中,逐渐形成了即兴演唱、以歌唱记录生活与文化的方式。

(二)羌族民歌结构特征

羌族民歌是一种多声部民歌,其演唱风格与羌族历史发展过程、羌族民风民俗、羌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联。从结构特征角度分析,《酒歌》是羌族民歌的代表之一,是通过领唱与合唱两个声部实现的,有时也会通过多人演唱二声部的方法实现。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领唱者负责旋律部分的演唱,之后出现的合唱声部相隔一拍或者相隔数拍,与领唱者形成“重叠”的效果;之后还会形成重复领唱的起音,促使听众感受到一种分声部式的听觉感受。另外,羌族民歌的这种结构也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分为横向发展、纵向发展,其中横向发展就是呈现出同节奏、同词的演唱结构特征,以压缩模仿领唱的方式进行演唱;纵向发展可以体现出多声部民歌自由、多变的特点,在二度级进中混入纯四度、纯五度等音程。

二、羌族民歌的不同演唱风格

通过分析羌族民歌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可以发现,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历史发展过程、居住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演唱羌族民歌时,羌族人民经常对歌曲进行即兴处理,将其中的某个音节唱得较高或者较低,促使民歌演唱呈现出“从一个音滑向另一个音”的效果,这也是羌族民歌演唱中的特有风格——“摇声”。从声乐角度来看,羌族民歌的这种演唱风格是极难驾驭的,这种演唱风格的实现既需要演唱者具备好嗓子,也需要演唱者具备丰富的演唱经验,能够灵活处理“摇声”,将长音运用于慢速演唱、大幅度颤音、高亢假声中,才能够实现预期演唱效果。在羌族民歌演唱过程中,无论参与演唱人数是多是少,每名演唱参与人都需要具备“摇声”的技能,且这部分演唱者主要担任高声部演唱角色,而不具备“摇声”技能的演唱者则只能演唱低声部。立足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可以看出,羌族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其音乐却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经久不衰。究其本质,羌族人喜爱音乐,能够将民歌融入生活中,通过演唱民歌的方式记录生活、婚丧嫁娶、祭奠山神、春耕秋收等一系列活动,且每一类民歌均是在不同情境下演唱的。因此,羌族民歌演唱风格也是多元化的。一些羌族民歌演唱风格大起大落、高亢激烈;一些羌族民歌幽怨悠长,娓娓道来;一些羌族民歌委婉含蓄、热情欢快,不同风格的民歌出现于不同的场景中,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羌族民歌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中,大量艺术家针对传统羌族民歌《花儿纳吉》《阿拉伊莎》等进行创新,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当代羌族民歌,具体包括:《羌族锅庄舞曲》《羊角花开》《羌山掠影》《云朵上的羌寨》等,这些当代羌族民歌均具有鲜明的羌族歌曲特色,风格鲜明,合唱效果良好,极具学术性、合唱性与民族性。从民族性角度来看,这些歌曲的内容与表现手法均来源于羌族民族歌曲素材,采用原始的羌族民歌表现手法,且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构思、巧妙的作曲技巧将大量羌族民族元素融合,促使其具有语言亲切自然、音乐风格生动、羌韵悠长的特点。从学术性角度分析,当代作曲家将羌族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立足民族音乐本质,适当引入西方作曲技巧,通过强调功能、色彩变奏、调性对峙、和声等手法处理民歌旋律;甚至使用倒影、卡农等复调技巧刻画场景、渲染氛围,促使羌族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兼顾现代人的音乐审美价值。

三、基于羌族民歌演唱风格的涵化性

(一)羌族民歌中的涵化现象

涵化就是不同传统的民族文化经过持续性碰撞、交互、交流之后,导致一方或者双方文化出现变迁、发展的现象。在羌族民歌发展过程中,由于羌族人民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生存与发展,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歌舞、生产方式等呈现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这种文化生命力就是羌族人民一代代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斗争、互相磨合的重要产物。羌族人民常年居住在大山,交通不便、信息落后闭塞。这导致羌族人民的族群文化知识普及范围较小,信息传播效率较低,羌族各山寨之间的文化、语言逐渐显现出差异。这是由于不同山寨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交互、不同的斗争与摩擦之后产生了不同的产物。这也是各山寨各自涵化的具体体现。羌族民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接触汉族文化、汉族音乐元素,其音乐表达内容、音乐情感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模仿、创新、融合的情况,呈现出民歌涵化的现象。

(二)常见的几种涵化途径

羌族民歌涵化常见的途径如下:

1.整合

整合是羌族民歌涵化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较为常见的涵化形式;从羌族民歌内容来看,几乎所有的羌族民歌中都包含汉族文化歌曲元素,在其调式、旋律、节奏等方面均整合了汉族音乐元素,但是在融入汉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仍然保留自身特色。

2.促进

分析《羌族锅庄舞曲》等当代羌族民歌的演唱效果可知,其采用五声调式音阶;而古羌族民歌通常采用三音、四音音阶。由此可见,当代羌族民歌就是古羌族民歌与当代汉族民歌文化元素涵化之后的产物。分析《哭丧歌》的演唱特点可知,这一歌曲采用四音音阶,具有经典的古羌族民歌特色,且很多羌族古典民歌仍然保留着三音音阶。汉文化逐渐走入羌族地区之后,人们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在原本的三音、四音的基础上增加音阶,形成五音、六音甚至七音音阶,这是羌族民歌文化与汉族民歌文化互相促进的结果。

3.创新

创新就是在传统羌族民歌演唱的过程中,结合汉族文化进行调整,将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锅庄”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羌族民歌演唱方法,其就是在原本的羌族民歌即兴演唱的基础上,采用汉族音乐中的五声民族调式,加入羌族音乐中的欢快节奏与民族舞蹈,创新形成的全新羌族民歌形式。

(三)涵化对演唱风格的影响

涵化现象对羌族民歌演唱风格的影响是直接且鲜明的,以《花儿纳吉》这首民歌为例,这是一首羌族嫁娶类歌曲,内容讲述的是姑娘在新婚前一晚的婚礼仪式。这首羌族民歌的涵化现象体现为:1.引入汉族歌曲调式,影响了歌曲的旋律音调,演唱过程中整体节奏自由、散乱,音乐情绪较为低沉,促使演唱风格呈现低沉忧伤的感觉。2.歌词中引入汉族语言,采用汉语歌唱,相较于传统古羌族民歌更加委婉含蓄。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通过唱出“大河涨水小河清……唱支山歌给哥听”等歌词,对“哥的心”等进行试探与比喻,这是我国传统民歌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因此,可以说涵化现象对羌族民歌的演唱风格造成了直接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羌族是一个无文字而有语言的古老民族,羌族民歌的传播与发展皆是人们口耳相传完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引起的变化直接作用于羌族民歌中,民歌的演唱风格发生改变,出现涵化的情况。研究羌族民歌演唱风格,可以发现,羌族民歌演唱风格变化及其涵化,主要是通过将不同文化元素相整合、对传统羌族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等方法完成的。因此,要想传承与发扬羌族民歌,就要充分利用羌族民歌涵化性特征,在发扬民歌的过程中保留演唱风格,凸显民族特色。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羌族民歌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穿花衣 唱民歌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