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生态视角的民间舞蹈传承路径研究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生态

白 石

(吉林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民间舞蹈是在群众生活中广泛流传,带有鲜明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舞蹈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文化生态视角下,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其所依托的物质基础与文化环境,民间舞蹈也不例外。伴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日益多元,民间舞蹈文化生态遭到破坏。民间舞蹈源于人们接触与运用自然资源的实践过程,由热爱舞蹈的人民群众提供舞蹈传承的主体力量,并在重视民族文化的氛围内得以延续。但在当前文化生态中,人们娱乐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倾向于追求奇、特的审美享受,加之传承人才匮乏,导致民间舞蹈传承日渐式微。因此,应当保护与恢复民间舞蹈的文化生态,助推我国民间舞蹈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

一、民间舞蹈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赖以创造文化的环境。文化生态视域下,文化产生与发展、人类居住生活及文化创造的自然空间是一个具有历史传承性与民族性特点的人文空间,因此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个层面的内涵。不同地形地貌、地理位置造就了不同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间舞蹈艺术便具备较大的地域差异性;在一定历史与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空间,集中体现了丰富的习惯与艺术表现形式,自然文化生态的差异性进一步引致了人文生态的明显区别。基于文化生态视角审视民间舞蹈传承,当综合分析民间舞蹈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

其一,自然生态决定了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传承活力。不同自然生态孕育了差异化的人文地理环境,产生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民间舞蹈。如在交通不便、高山巍峨耸立的地区,造就了当地居民保守、坚韧的性格,其民间舞蹈古朴沉稳;但在自然条件优渥、交流开放的地理位置,人们性格和善、热情,形成了活泼、开朗的民间舞蹈风格。不仅如此,交通状况、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程度会影响民族舞蹈的传承活力,便捷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会对民间舞蹈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其二,人文生态是特定历史条件及区域人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追求等共同构成的人文环境。如不同区域特有的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庆贺习俗等会诞生多元化的民间舞蹈,且区域人文氛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觉性等都会影响民间舞蹈的传承效能。

二、基于文化生态视角的民间舞蹈传承阻滞因素

民间舞蹈之所以能够代际相传,是因为在民间舞蹈演进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文化生态保持动态平衡。但伴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中西方文化活动交织融合、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破坏了民间舞蹈传承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其一,从民间舞蹈自然生态层面来看,民间舞蹈产于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实践过程。如我国东北地区地势平坦、世代垦荒耕地,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秧歌”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动作干净利落、结实有力,体现出东北人民在劳作中练就的强健体魄,且部分舞蹈动作源于农业生产,反映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特色与农耕文明。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秧歌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变迁、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是文化生态视角下民间舞蹈传承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从民间舞蹈人文生态来看,伴随着人们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利用多元媒介接触新鲜事物,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流行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改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长期起来,优秀且丰富的民间舞蹈作品十分匮乏,加之部分民间舞蹈形式脱离当代审美语境与人文追求,导致民间舞蹈面临着“后继无人”“受众分流”“表演空间狭窄”的现实困境。

三、基于文化生态视角的民间舞蹈传承有效路径

文化生态视角下,民间舞蹈的传承并非保护、继承民间舞蹈作品及项目,而是要保护民间舞蹈依存的“生态链”,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传承人、群众文化活动。为此,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促进民间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一)打造精品民间舞蹈项目

打造精品民间舞蹈项目,于民间舞蹈产业化中衍生出剧场舞蹈、旅游文化项目、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生态视域下,民间舞蹈脱离民间民俗、乡村节庆等传统表演语境,探寻与主流消费文化相结合并有效延伸民间舞蹈传承文化生态价值链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诸多乡村民俗民风、文化生活等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同质、同类、“快餐式”的文化艺术形式,会对人们的文化品格、审美素养造成不利影响,并且会压缩民间舞蹈的表演与呈现空间。而依托地域文化、自然景观特色打造精品民间舞蹈项目,从经济层面探寻民间舞蹈发扬及传承的市场化道路,将民间舞蹈塑造为主流艺术消费品,能够使民间舞蹈体现出新的文化内涵、丰富民间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

以云南地区“云南印象”原生态歌舞剧为例,其将云南传统民间舞蹈与新锐舞蹈、现代舞蹈完美融合,原汁原味的服饰道具,不加修饰的原生态歌声,增添了歌舞剧的文化魅力与地域特色,展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云南传统民间歌舞艺术,将几近失传、受众面狭窄的民间舞蹈以新颖、自然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之上,成为依托云南文化产业发扬与传承民间舞蹈的典范。

(二)适应文化生态的不断变化与演进

文化生态视域下,民间舞蹈若想获得现代化传承与创新性保护,便需要不断适应区域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以及演进。如上文所述,民间舞蹈的文化生态包含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涉及社会体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诸多方面,民间舞蹈的传承必须以这些基本的要素为基础,若其这些因素遭到根本性的破坏,便会导致民间舞蹈文化日渐式微,反之亦然。因此,保护上述诸多元素,创新求变,是民间舞蹈传承的必然选择。例如福建闽南的“拍胸舞”,作为极具地域特色、源于祭祀与踩街中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民俗文化消退、展演场所变化、人们欣赏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依然活跃于闽南甚至是更加广阔的区域,究其根本在于“拍胸舞”的现代化演变。其一为舞蹈形态的演变。传统“拍胸舞”一般由两人随性起舞,动作朴素单一,包含夹脚、跺脚,配合以胸部、肘部、掌部的动作。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在人们审美需求转变的驱动,富有创新精神的民间艺人对舞蹈的程式进行了改造与优化,添加了八字步、加令舞步以及横晃律动,使得舞蹈动作的组合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再加上音乐伴奏模式的壮大,民间乐器的大量运用,也让传统“拍胸舞”焕发出时代的气息,更加契合当代公众的审美情趣;其二为舞蹈表演功能的拓展。传统“拍胸舞”是福建闽南地区祭祀、踩街等民俗活动中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展演场所较为固定,而现代意义下的“拍胸舞”逐渐由区域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成为商业文化展演、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舞蹈表演形式,为“拍胸舞”的传承开辟了更加优质的生存生态。由此可见,民间舞蹈的传承,需要适应文化生态的变化,逐渐从“束之高阁”的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才能赋予其生机活力。

(三)保护与恢复民间舞蹈所依托的自然生态环境

民间舞蹈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基因,其传承与创新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自然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传承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在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原本古朴天然的村落小院变成了高楼大厦,灵动和谐的自然环境变成了程式化的广场,以情为始的民间舞蹈表演集中在剧院、文化馆、艺术馆之中。自然环境的变迁、文化生态的破坏,导致民间舞蹈被“束之高阁”,成为脱离生活的“高雅文化艺术形式”。文化生态视角下,应当保护与恢复民间舞蹈所依托的自然生态环境,回归舞蹈本质,让舞蹈成为人们表情达意、情感交流的载体。首先,地方政府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复,保存传统村落内的建筑风貌、农业形式,逐步完善交通、网络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同时,整合散落在不同区域的民间舞蹈作品与文化因素,制定民间舞蹈名录并予以分类、分级保护,将曲目及动作保存相对完整的民间舞蹈转化为文化旅游项目;其次,在传统村落内开展民间舞蹈体验游,拓宽民间舞蹈表演空间。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模拟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环境、民俗活动,通过装置舞蹈与民间舞蹈的整合带给广大游客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从而增强人们对民间舞蹈的认可与接受程度;最后,发扬民间舞蹈蕴含的人地协调观念与传统美学思维,利用多元媒介加大民间舞蹈宣传力度,让人们感受到民间舞蹈的历史记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

(四)实现民间舞蹈与群众文化生活的纵深融合

群众文化是人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影响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也是构成区域文化生态的必备要素,更是民间舞蹈传承的有效路径。文化生态视角下,群众文化生活形式、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现代生活习俗与生产习惯构成的人文氛围会对民间舞蹈的传承产生巨大影响。如当前东北地区“秧歌”民间舞蹈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便在于大部分东北群众认为秧歌是一种“落后”的文化艺术,加之东北地区对秧歌等民间舞蹈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秧歌逐渐淡出人们的文化生活。因此,有必要实现民间舞蹈与群众文化生活的纵深融合,让人们由民间舞蹈的观望者转变为民间舞蹈的观看者,由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由参与者转变为传承者。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及民间舞蹈专业机构需大力培育民间舞蹈组织,为其提供专业化的舞蹈编排指导与丰富的表演机会,鼓励民间舞蹈组织深入群众文化生活实际进行展演与宣传,让人们在“家门口”感受民间舞蹈的魅力,并对区域内民间舞蹈艺术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五)构建多元主体的民间舞蹈传承机制

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依靠心口相传、师带徒,传承路径及传承主体单一。文化生态视角下,需要构建多元主体的民间舞蹈传承机制,最大化激发民间舞蹈传承活力,以此为民间舞蹈传承提供主体力量支撑。其一,以高校为育人主阵地,鼓励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区域文化生态及民间舞蹈形式等设置民间舞蹈理论研究、民间舞蹈编排、民间舞蹈表演、民间舞蹈艺术开发、民间舞蹈市场化发展等专业集群,培育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应用型,且立足实际、顾全大局,能够为区域民间舞蹈的发扬与传承贡献力量与智慧的人才主力军。其二,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以文化主管部门、民间舞蹈协会等专业机构为领导,每年从中小学校选拔13岁以下民间舞蹈“新苗子”,对其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民间舞蹈培养,学成后将其分配至基层文化馆、艺术馆等地就职,进一步服务民间舞蹈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民间舞蹈在区域内的推广等。其三,大力培育民间文艺团队,为其展演、创编舞蹈等提供资金、技术等保障,以此夯实民间舞蹈传承的主体力量。

四、结束语

文化生态视角下,民间舞蹈的产生、演进及传承离不开其所依存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当前民间舞蹈传承面临着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现实困境。为此应依托区域优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产业化形式打造精品民间舞蹈项目;保留与民间舞蹈息息相关的各类元素并在创新求变中探寻民间舞蹈的传承路径;保护与恢复民间舞蹈传承赖以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民间舞蹈与群众文化生活的纵深融合;构建多元主体的民间舞蹈传承机制,以此将民间舞蹈推向更为广阔的传承舞台。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舞蹈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冰上舞蹈搭档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