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婵娟》故事戏中女子图鉴及深层文化意蕴探究
2022-11-12崔洁
崔 洁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四婵娟》全剧共四折,分别是“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该剧开头有四婵娟题词,主要阐明该剧的创作缘由等。故事开篇之前有这样一句话,“踵元人为剧,则首推田水月生,豪荡滑稽,能发其胸中突兀奇怪不平之气”。元人创作多为抒发胸臆,所以《曲海总目提要》评说《四婵娟》是洪昇仿照元人杂剧所作。通观全文并结合洪昇所处的时代,《四婵娟》很有可能是作者借助传奇女子的人生诉说自己心中的无限感慨。所谓“意由心生”,作者借故事向读者展现作品寄寓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蕴,以实现心间共鸣。
一、林下清风,咏絮之才:学习无界,男女无别
《四婵娟》开篇第一出讲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雪中吟诗,力压兄长,赢得太傅赞叹的故事。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除了学习礼仪规范和女工外,极少有女子能读书或者入学堂。这对女子的戕害是深刻的,她们无法读书识字,从而被驯化成男性的附庸。这是两性的不平等。谢安赏识谢道韫,认为她才思敏捷,谢琏不服气,恰好天降白雪,谢安见此情景随即安排集会,让兄妹二人即兴赋诗一决高下。谢琏雪中漫步,自以为将雪比作盐非常贴切,不料谢安并不满意,而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被谢安视为神来之笔,并赏佳酿。谢安虽以“礼仪规范”教导后辈,但是他并没有用儒家纲常和传统礼法束缚子女,而认为男女皆可读书弄墨。从谢太傅雪日集会对酒吟诗来看,这种和谐自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在封建社会是极为难得的。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很深,礼仪是家族成员都要恪守的,但谢家并未以礼仪传统束缚和禁锢子女。(谢道韫引侍女上诗云)“朝来懒把蛾眉画,只爱牙签插架书。”这是谢道韫痴迷读书之乐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写照。古代的女子将恪守女德、熟于女工视为根本,罔顾这些而舞文弄墨则被视为本末倒置。谢道韫这则故事着力描摹她躭情笔墨,这是作者打破“女子不如男”常规教条的体现。与此同时,这一思想倾向还体现在谢安对两人的点评中。谢安对谢琏所作诗句并不满意,却对谢道韫的诗句赞不绝口:“古来才女所称纨扇之篇,塘上之什,你只一句诗竟可与之并传千古了”。“道韫孩儿,我看你才华妙丽不是寻常巾帼,你从此更当留心翰墨,以后嫁到王家,也不枉做个好媳妇哩”作者借太傅之口赞扬谢道韫的才德,同时认为,女子不仅可以读书习字,甚至还能超越男子。
二、簪花笔意,慷慨相授:尊师重道,打破教条
自古以来,私相授受为世人所诟病,而《四婵娟》第二折就讲王羲之拜卫夫人为师,向其求教簪花笔阵之法的故事。剧中二人以知音、师生互称互敬,对世俗中的“男女有别”“不可私相授受”不予理会。二人一授一受,大方探讨书法成书之道。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虽然王羲之与卫茂漪之间有男女之别,但书法之道却可跨越差别,实现心间共鸣。洪昇所建构的故事以授受绝妙笔法自然而然地打破了男女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朝天子】(正旦唱)个中秘法,君须自察,论神妙,在毫发,砚田粒粒是丹砂,火候须融化。(逸少云)久闻老师著有《笔阵图》,门生不惴,望得一睹。老师若不吝教,门生拜赐多矣。(正旦云)咱著此图,非是不肯示人,只是如今世上呵,(唱)都是些缘木求鱼,按图索马,笑波斯眼尽瞎。(云)今遇贤弟呵,(唱)是知音子期,知心伯牙,这敝帚,敢惜千金价?
第二折故事戏除了表现二者之间不畏世俗礼教和蜚短流长,切磋笔法技艺之外,还着重介绍了卫茂漪精妙绝伦的笔法。卫茂漪对簪花笔法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卫茂漪精彩点评笔墨纸砚对于书法规范的外在作用,同时又将自己比作诸葛孔明,将书法与兵法的内在本质熔炼一炉,将写字的心法和布局结构比作行军打仗时的排兵布阵,将《笔阵图》类比三国诸葛孔明的《八阵图》。由此可见,这位奇女子不仅有着精湛的书法技艺,而且慧眼觅知音,非常聪颖。自古以来,很少有文学作品如此着力地描写女子的才能。卫茂漪虽为名门淑媛,却肯将簪花笔法慷慨教授知音。所以,该剧既对卫夫人精湛的笔法给予赞扬,同时又对卫、王二人敢于突破传统世俗伦理予以肯定。
三、情深意笃,韵绝千古:夫妻和美,相敬相尊
戏曲的第三出讲的是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闺阁趣事。自古以来,夫妻之间多是夫为妻纲,在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妻子作为丈夫的附庸,必须恪守三从四德。但随着时代的更替,士族文人试图摆脱世俗的镣铐,寻觅自由美好。所以,洪昇在“李易安斗茗话幽情”一折中费尽笔墨,大肆描摹男女地位平等和互相尊敬的夫妻之深情。作者以李清照这一女性形象为叙述主角,在她一步步引导和发问下,赵明诚对世间夫妻进行分类。虽然戏曲故事以两人互问互答的夫妻日常闲聊展开,但作者的主要意图还是借李、赵二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闺房趣事向世人展示美满夫妻的标准化范式,其旨在彰显和赞扬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
用纳兰性德的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来简要概述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间的生活趣事是非常合适的。李清照以佳茗为赌注,追问丈夫,自古以来都有哪些才子佳人和恩爱夫妻。赵明诚如数家珍般将古往今来的各类夫妻分为“美满夫妻”“恩爱夫妻”“生死夫妻”和“离合夫妻”四类,并举出具体人物事例,这些人物事例有以下共性:一是相爱相知,互为知己;二是敢于追求爱情,不顾门第悬殊;三是热烈奔放,无畏生死等。故事最后,李清照问赵明诚,二人为何种夫妻,赵明诚回答:“下官与夫人情缘两得,才貌并佳,不是下官自夸,恩爱不消说得,就在美满之中也算是第一等了。”从中既可以看出二人的炽热真情,同时又暗含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尊重褒美。而萧史与弄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孟光与梁鸿等辅助性事例一方面用以烘托赞颂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郎情妾意、男女互助互敬之情;另一方面启迪世人,要敢于追求真爱,冲破禁锢情思的藩篱,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四、书画相谐,不事铅华:抛却浮名,始终如一
戏曲第四出讲述绘画才女管仲姬与书法大家赵孟頫的故事。历史上记载,赵孟頫与管仲姬因书法、绘画等共同兴趣相识、相爱与相守。管仲姬秀外慧中,聪颖过人,曾经力劝赵孟頫摆脱宦海浮沉,尽早归隐,是一位大仁大义、进退有度的传奇女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基本沿袭了历史真实,尤其是管仲姬劝谏夫君抛却浮名利禄选择归隐的情节:“相公我想你才擅风华,官居清要,既蒙主上之深知,兼负举朝之重望,今日优游林壑,付着这潮中蓑笠,绝胜朝内风波,到大来好萧闲洒落也”虽然丈夫满腹才华,但是朝堂尔虞我诈,及时抽身远离才是最好的归宿。
全剧以轻松自然的笔调叙写了管仲姬与赵孟頫于重阳佳节泛舟并作画赋诗聊以慰藉的惬意生活。与李清照和赵明诚和顺互敬的夫妻生活相比,赵孟頫更加尊重和崇拜管仲姬。“夫人所画也不是竹,分明是画自己一般。”重阳佳节,管仲姬应邀画竹,她那出神入化的画工技艺得到了丈夫的赞叹和钦佩。管仲姬人如翠竹,其品格亦如竹般脱俗清丽。与其他三位女子相比,管仲姬的地位无疑是最为尊崇的。历史上赵孟頫想纳妾,但终因管仲姬一首感人肺腑的《我侬词》打消了念头。由此可见,洪昇试图借此强调夫妻之间忠贞不二、矢志不渝的真情实感。妻子要对丈夫忠贞,同样,丈夫也应该对妻子始终如一,不可始乱终弃。除此之外,该剧还有另一层含义:作者企图借此剧训示后辈,莫要被名利浮云遮蔽双眼,忘记归途,“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②尽早堪破富贵荣辱、逍遥自乐才是世人应该追求和向往的人生。
五、余论
《礼记》云:“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封建社会不仅有严格的尊卑等级观念,还大肆强调男女有别。自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以后,女子便沦为男人的附属品。洪昇之所以模仿元人杂剧,描摹这四位传奇女子的典型故事,可能是因为这四位传奇女子敢于冲破封建女德,学习翰墨,无惧男女之别,为知音亲授笔法,夫妻相敬如宾,互敬互尊。通过解读《四婵娟》,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戏曲故事所要表达的文化意蕴和内涵,“男尊女卑”“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等旧时落后的封建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荼毒等可见一斑。历来被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以振聋发聩的话语警醒世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坚决反对以“性别歧视”的落后观念来区别“见识”的长短。他认为,无论男女都有学道的资格,女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诗作文、甚至参与政治等。洪昇所作的《四婵娟》对传统教条进行批驳,他对“女子无才便是德”和遵从三从四德的封建落后思想予以反叛。
李渔《闲情偶寄》强调好的戏曲剧本要有主脑,即“作者立言之本意”。由此,通过解读《四婵娟》故事文本,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历来为世人称赞的传奇女子身上具有共性:敢于跳脱纲常束缚,以逆流而上的风雅姿态拒绝成为男人的附庸,将自己的独立自尊和思想人格充分表露,彰显一代代女性独特的魅力。同时,作者也将对朝代兴亡和韶华消逝的感慨倾注笔端:“人情滟滪,世事沧桑,都可一笑置之矣”“你看人世光阴是好去得疾也”。②洪昇创作的《四婵娟》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一方面,他敢于打破传统,将女子作为故事的主角,毫不避讳地渲染和描绘女子们的才华与人格魅力。另一方面,洪昇进一步提高女性的地位,在其笔下,这些满腹才华和才情的传奇女子的人格尊严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他的杂剧《四婵娟》寄托着他对美满婚姻的向往。”的确,洪昇本人也向往那种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和谐夫妻关系。但这种美满的婚姻应该建立在女性地位的提高和两性关系平等的基础上。旧时,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是有悖于人性的,传统女性不仅没有独立地位,更没有独立的人格。《长生殿·序》中记载:“洪子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洪昇本人狂放不羁,敢于冲破封建桎梏的狂傲之气也是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洪昇于《四婵娟》中挥洒文字,大肆赞扬谢道韫、李清照、卫茂漪和管仲姬的才情,实质上也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变相延伸,带有一定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同时,这也是对独尊程朱理学和进行残酷文化专制的清代社会的背斥。
注释:
①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②(清)洪昇,《四婵娟》,清康熙西谛藏旧钞本影印.
③(清)纳兰容若.纳兰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④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⑤(明)李贽.焚书·续焚书[M].中华书局,2011.
⑥(清)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⑧(清)洪昇著,(清)吴人评点,李保民点校,《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