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当代电影教育策略研究

2022-11-12李美琪陈立荣杨依叶

戏剧之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

李美琪,陈立荣,刘 倩,杨依叶

(1.澳门科技大学 澳门 999078;2.山东大学 山东 济南 250100;3.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然而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影视文化领域已然形成霸权,这为其他国家发展本国文化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英美影视文化的客观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务实地应对压力和挑战,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欧盟文化下的西方电影

电影艺术兼具本土化和国际化特性,它能让人们因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能够打破障碍、跨越国界。一部电影的经济价值是由它原始的工业过程决定的,这需要巨额投资和商业开发;其文化价值是由艺术质量确定的,它承载了社会伦理价值和文化、生活模式。因而电影具有双重性质:经济性和文化性。

西方电影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电影制作人更愿意把电影当作艺术品而不是商品。欧洲政治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为激发各成员国的欧盟意识提供了理想机会,电影是形成西方文化认同的基本工具。电影的创作与流通对西方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它有助于维护西方价值体系,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多样性。

二、西方当代电影教育策略研究

(一)政府策略

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是法国电影工业最重要的一个国家机构,其主要目标是避免法国的电影工业只拍摄高成本电影。其具体运作机制为:拿出高成本电影中的部分预算,投入到那些资金困难的电影项目中。CNC 还设法把美国大片赚到的钱投入到法国或者其他西方影片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另外,CNC 会借助立法使电视、网络供应商等机构支持电影拍摄,包括各种风格、类型、大小成本的电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机制和相应的制片人群体,法国电影才得以均衡发展。

德国联邦电影基金会(DFFF)成立于2007 年,它是德国政府部门为激励电影生产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其支持所有类型的电影项目,主要由德国联邦文化和媒体专员提供赠款。电影制作人必须满足不同的要求才能获得资助,如文化资格考试。该基金会每年向电影制片人提供6000 万欧元资助,如果生产成本高于2000 万欧元,则至少25%的生产成本必须在德国消费。2015 年,联邦经济和能源部推出了名为“德国电影基金”的新电影和电视资助计划,数字电影将首次在联邦层面得到资助。

英国电影委员会(British Film Council)曾经为英国电影发展制定了战略性的组织使命:培养电影人才、支持电影产业、繁荣和保卫英国的电影文化,其核心是人才培养。在英国工贸部、教育部等行政部门的支持下,英国政府促使电影行业组织与高等学校、大众传播媒体等建立了完备的电影专业实习、见习和学徒培训制度。而对于年轻人才的创作,政府也给予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丹麦电影的发展道路上,政府不仅仅是政策的发起者或某种国家思维的执行者,同时也自觉地成为电影产业高级要素的培育者。20 世纪60 年代,受电视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美国娱乐文化入侵的双重影响,丹麦电影陷入了重重危机。在此背景下,丹麦政府开始资助电影工业,以期借助电影传播丹麦文化、树立国家形象、表达艺术见解。这种制度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逐渐完善成型。

(二)社会文化氛围

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于1951 年在西柏林创立,自1978 年以来,每年2 月在德国柏林举行。柏林国际电影节几乎每年都有几十万张门票和入场券,展示多达数百部电影,来自100 多个国家的数千名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它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公众参与的电影节。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立于1932 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即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以“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为宗旨,以“提高电影艺术水平”为主要目的,将“艺术性”作为评判标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每年8月末至9 月初在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举办。

丹麦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丹麦政府不遗余力,奉行使每个社会成员在文化方面得到发展的方针,鼓励地方发展文化事业。电影教育也是如此,它让公众萌发自主学习电影的热情。政府出资,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电影人才,电影教育对所有公众开放,以期所有人都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储备电影发展的后继力量。

英国电影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电影教育,这提高了英国观众对于电影文化的欣赏水平,培养了从小观影的庞大观众群体,为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

(三)教育理念

2015 年,西方青少年电影教育计划正式启动,这是一项致力于发展电影教育的西方合作计划,计划汇集了来自7 个西方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共和国)的9 个不同的电影教育合作伙伴(这一数字逐年增加)。该方案旨在允许尽可能多的年轻人介绍西方电影,发现其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分析能力,使其更好地学习电影语言和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电影受到文学艺术风潮的影响,形成了电影史上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它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因此,许多年轻的法国电影工作者对电影史的了解、研究以及对电影本体理论的思考都有一种自觉性。这与法国的素质教育关系密切。法国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天性,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挖掘学生的天分并正确引导。学校教师在教授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学习。法国教育以启发性教育为主,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创新。

英国电影教育的思想起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儿童电影保护运动。起先的电影教育的主题是“保护”,以英国为首的国家提出了只能挑选合格的影片供儿童观看的想法。接下来“教育”的功能成为了运动的新主题,电影应担负起向孩子们传递正面社会价值观的使命。此时,电影教育开始大规模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内。其后,电影教育运动的主题又增加了“娱乐”与“参与”的思想。到20 世纪50 年代,在娱乐观赏之外培养孩子们对于影像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逐渐成为英国电影教育运动的重要内容。教师们承担着重要任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辨别分析能力,使其分清现实与剧情虚构、影像符号的意义、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在欣赏电影时,学生们还要了解电影语言的进化、发展过程,具备对于电影作品的审美分析能力。到了21 世纪,电影教育不仅要注重目的,更要注重结果。影像表达成为了与读写能力一样重要的素养。电影教育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影像表达的能力。拍电影、用影像来传播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未来公民的必备核心素养。

丹麦政府一直把对青少年儿童的电影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种电影教育是多元的,政府不仅专门拨款资助儿童影片拍摄,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引导青少年儿童看电影,帮助他们理解电影,同时也培养潜在的电影从业人员。丹麦人口数量不多,但参与电影拍摄的人却不少,这其中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电影专业从业人员,也不乏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业余分子”,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爱,不断尝试创作电影作品。

三、结语

研究西方当代电影教育策略有利于弥补中国在电影教育方面的不足,有利于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如果由对电影教育方面的反思上升到对整个中华民族教育的反思,将促使我们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最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鼓励满怀电影梦想的学子或具有电影制作天赋和剧本创作天赋的社会人士继续坚定信念,投身我国电影行业,生产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