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及演奏
2022-11-12丁宁
丁 宁
(哈尔滨音乐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具备艺术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等基本特征,是体现美学建构原则的高质量音乐作品,创作者贝多芬正确地使用了西方音乐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正确搭配了来自不同领域的音乐文化元素,表达了带有深刻社会意义、蕴含个性化文化理念的思想性内容,将自身的艺术理念与文化价值观灌注于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与旋律之中,表达了自身对十九世纪社会发展方向的清晰认识。贝多芬习惯于在较为宽广的音域上创作钢琴奏鸣曲,能够突出钢琴乐声的戏剧性与多元性,强化了奏鸣曲中不同阶段钢琴琴音高低的力度对比效果,完善了奏鸣曲曲式的内部结构,逐步增强了音乐作品中不同段落基本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赋予了音乐作品以全新的发展动力。
一、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价值与具体创作背景研究
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受到了来自十八世纪末期启蒙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在自身的钢琴艺术作品中倾注了个人对人生的认识与富有朝气的人文主义理念。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主义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32 首富有艺术价值的钢琴奏鸣曲受到了同时代人的关注与后世艺术研究者的重视,对近代以来西方钢琴音乐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引领了新时代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当时欧洲流行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逐步向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过渡。音乐家贝多芬向往和谐、自由的生活环境,持有较为先进的人本主义艺术理念与启蒙思想,在自身的钢琴奏鸣曲中融合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先进艺术理念与文化观点,以钢琴音乐艺术的形式号召欧洲人民为自身的幸福、自由而斗争,因此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具备深厚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钢琴奏鸣曲在文艺复兴晚期发展为教堂奏鸣曲与室内演奏的程式化奏鸣曲两大类,音乐的表现形式与演奏手法由简单演变为复杂,由单调性转变为复调性,钢琴奏鸣曲主要由多个各具风格的单体乐章组合而成,乐曲的内在结构庞大,内容展现方式较为规范,能够充分激发来自不同阶层的观众的艺术鉴赏欲望,具有较为严密、完整的逻辑性。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突出了旋律色彩的变化与转折,以复调音乐为主,不同阶段中的音乐主题能够形成较为鲜明、立体的对比。贝多芬放弃了传统的三段体曲式结构,主动采用了能够突出结构新颖性的多段式奏鸣曲结构,在钢琴奏鸣曲中使用了多个体现重复性的旋律与内容基本一致的乐段。贝多芬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与音乐文化艺术的演变规律,逐步完善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思路、演奏方式、曲式结构,继承了维也纳乐派中其他艺术先贤的创作理念与艺术表现手法,采用了简洁、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让音乐的主题在不同段落之间快速跳跃,并在跳跃后将乐曲的主旋律转化到呈示部,以复调形式展现音乐作品的艺术主题与文化内涵,并适当地在曲式中加入了模仿赋格曲的艺术题材与文化元素,让钢琴奏鸣曲的曲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贝多芬在自身艺术风格成熟时期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大量使用了能够突出神秘性色彩的织体素材,如装饰音、颤音等,对自身的音乐观念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不断的创新,采用了十九世纪初期西方音乐艺术的主流表达方式。
二、贝多芬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研究
(一)突破传统艺术创作规则,革新了奏鸣曲曲式结构
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在艺术结构方面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作品的特点,对奏鸣曲的演奏形式、艺术表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调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与段落层次,让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为主旋律的逐步展开服务,完善并革新了奏鸣曲的基本结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个性化艺术形式。贝多芬在自身的钢琴奏鸣曲中并未按照传统的创作方式将作品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段,而是采用了全新的曲式结构,让自身的钢琴奏鸣曲由四个风格不同、表现形式各异的乐章组合而成,突破了著名音乐家巴赫所确立的奏鸣曲创作模式与艺术表现规则,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天赋与艺术造诣。例如由贝多芬所创作的《E 大调奏鸣曲》,将演奏的重点放到末尾的最后一段乐章之上,并未按照传统的曲式架构规律将重点放到第一乐章,使用了突出复调性的快板进行演奏,乐段演奏的连续性较强,风格较为统一,丰富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音乐家贝多芬调整了钢琴奏鸣曲的曲式架构,赋予了钢琴奏鸣曲以全新的思想内容,如《C 大调奏鸣曲》第二乐段中的音乐充满了激昂、阳光的气质,钢琴演奏出的乐声优美、舒缓,内容较为充实、紧凑。
(二)演奏速度较为稳定,节奏富有张力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速度较为均匀、舒缓,不具备现代音乐作品的快速性,依然带有强烈的古典主义的音乐艺术风格,调性较为严谨,而钢琴所演奏出的主旋律的起伏波动幅度较大,力度较强,能够突出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与文化张力。在部分乐段中演奏者可使用较为自由、松散的演奏方式进行弹奏,在小范围内调整奏鸣曲的演奏方式,根据创作者贝多芬在曲谱中所标记的多个表情记号,快速调整演奏速度,表达自身所持有的艺术理念与文化情感。贝多芬习惯于使用能够突出对比性效果的艺术标记,如贝多芬所创作的著名奏鸣曲《c 小调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在第10 小节的前半部分创作者贝多芬为其标记了力度较强的记号,而在本小节的后半部分,标记了一个力度较弱的演奏记号,这种曲谱标记方式能够帮助演奏者调整弹奏速度,让乐曲演奏富有张力与表现力,尽可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给予观众艺术层面的震撼。演奏者应当调整自身弹奏的力度与速度,保证钢琴乐声能够体现饱满、圆润的特质[4]。
三、贝多芬奏鸣曲中常用的演奏技法研究
(一)灵活使用踏板
贝多芬在自身所创作的多首经典钢琴奏鸣曲中,正确地使用了功能各异、形式多样的演奏工具与艺术表现技法,通过灵活使用踏板设备,调节了奏鸣曲中主要旋律的展现方式,间接性地丰富了演奏的力度与乐声中蕴含的情绪,引导观众在聆听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逐步释放自身的情绪,展现自身所持有的艺术理念与文化情感。贝多芬分别在钢琴奏鸣曲创作过程中使用了颤音踏板、音前踏板,例如贝多芬所创作的《D 小调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创作者使用了能够修饰作品主旋律的踏板,在手指触摸琴键演奏出乐声之前,脚部踩住钢琴底部的踏板,以此保证制音器能够完全打开,从而演奏出更具艺术魅力的乐声,营造出一种富有个性的独特艺术氛围,突出乐声中蕴含的艺术思想,让观众体会到创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倾注的抑郁、悲伤的艺术情感,而在这一经典乐曲的第13 小节中,贝多芬灵活运用了颤音踏板,随着旋律的展开与艺术情节的推进,快速更换踏板,让钢琴所演奏出的乐声具备较强的流畅性,能够被观众所理解、认识。
(二)灵活调整旋律,突出节奏的具体走向
创作者贝多芬在创作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艺术需求,对音乐作品主旋律的基本表现路径、情节发展方式、和声处理技巧进行了调整,重点强调了乐句中能够宣泄艺术情感的高音部分的表现力与张力,对呈现下降趋势、声音逐步走低的乐句进行适当的渐弱处理,将音乐主旋律的句尾演奏方式与句头演奏方式区分开来,突出了句头所具备的引领下一小节音乐演奏的基本作用,演奏者必须将自身手部的力量主要集中于按压琴键的几个接触点之上,对钢琴键盘形成稳定、持久的压力,以此间接性强化钢琴乐声的表现力,在演奏呈现出渐弱趋势的乐句时,演奏者应当正确领会创作者贝多芬在作品中倾注的艺术情感,适当地控制演奏力度,弹奏出完整、连续的音调,手腕部分必须尽可能地向上抬,避免触键的力量过大影响作品的演奏效果。例如在演奏《F 大调奏鸣曲》中的第四乐章时,演奏者应当调整和弦的演奏方式,正确使用钢琴奏鸣曲中常见的三连音,保证节奏的精确性,严格遵循创作者所标识的各类表演符号,在作品的第4到第9小节中,对钢琴的乐声进行渐强处理,做好乐句句尾的缓慢收束,突出本作品不同乐段中所蕴含的主题动机,演奏出连贯、唯美的乐声。
四、结论
贝多芬奏鸣曲体现了创作者贝多芬的个人艺术风格,贝多芬有计划地将奏鸣曲的乐章分为多个部分,让每个段落都能够在演奏中表现出较为新颖、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吸纳了西方音乐艺术传统中常见的小步舞曲的艺术表现方法,打破了固有的乐曲段落顺序的排列规则,重新构建了乐曲中各段落的结构规则,让钢琴奏鸣曲的基本形式能够为带有主观性的艺术表现内容服务。贝多芬主动压缩了奏鸣曲的曲式规模与持续时间,在创作过程中主动使用了流畅的回旋曲式,乐章终止部分依然具备较强的连续性,演奏者可根据自身对贝多芬奏鸣曲的理解与认识调节演奏重点,改变艺术风格与演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