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提琴《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特点

2022-11-12牛姗姗

戏剧之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提琴小节民歌

牛姗姗

(山西大学 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马思聪先生对我国音乐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他一生坎坷,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音乐事业,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经典作品,也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特别是在小提琴创作方面,为我国在音乐专业领域开拓了一条道路。马思聪先生一生所积累的经验,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创新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也取得了不可估量的伟大成就。

一、浅析小提琴《思乡曲》

(一)《思乡曲》的产生与发展

《思乡曲》是马思聪先生的代表作,创作于1937 年。《思乡曲》是《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绥远组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史诗》、第二乐章《思乡曲》、第三乐章《塞外舞曲》。现在人们大多将《绥远组曲》称作《内蒙组曲》。马思聪先生从《城墙上跑马》中有感而发,并采用了绥远民歌作为音乐的基本主题,谱写了《思乡曲》这首拨动心弦的爱国乐曲。《城墙上跑马》这首朴实而简单的歌曲,是人民在那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不堪忍受盘剥,从而哼出的充满悲愤的民歌,以《城墙上跑马》这首民歌为根基,体现出作者流离失所、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这正好呼应了马思聪先生创作此曲时的背景,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无情地践踏,马思聪回想起少年时无忧无虑的日子,留恋国土的灵魂、禁锢在他乡的身躯、浓浓的乡愁,马思聪先生把这一切都寄托在《思乡曲》中。马思聪几乎没有对绥远民歌做出很大的改变,在节奏和旋律上都采用了《城墙上跑马》,以我国民族音乐的曲调作为乐曲的根基,在以调性音乐为前提的条件下自由利用了现代多声写作的技法,对原民歌所表现的个人凄惨命运和思乡之情做了更加深沉的拓展,凸显了浓郁的民族性,使得《思乡曲》带有浓郁的民族味道。马思聪先生摸索西方乐器小提琴的民族演奏技法,从而创作了经典作品《思乡曲》。正是因为它表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所以成为至今还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二)《思乡曲》的创作手法

1.和声

《思乡曲》在和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求新,在和声音响方面追求丰富的色彩性描绘,把民族曲调和西方的创作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地摸索和利用多层次的复合。和声构造既有许多的三度叠置,也有许多的非三度叠置。由于是用民间音调进行创作,所以在和声上也以调性逻辑为主,他一直强调在创作中以民族曲调为根基,但也不会局限于此。《思乡曲》这首乐曲没有改变民族曲调应有的感情,又有丰富的音乐语言。在作品的和声配置中,E 和弦是非常重要的,它贯穿全曲始终。它就像是一条绳索将全曲紧密地连接起来,使听者感受到它的意义所在。

2.曲式

在《思乡曲》中,马思聪先生严格地运用了传统的复三部曲式结构,这也体现了中国音乐家的追求,即以民族根基为主,以西方技巧为辅,使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思乡曲》是复三部曲式,基本由三部分构成。调式为d 商,慢板。

A(第一部分):第1-43 小节,是由一个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的,三部分分别为:a(1-16),b(17-25,展开性中段),a1(26-43,中音区,变化较大,是对a 的引用展开)。第一部分由两个主题构成,a 是一个8+8 的方整结构,其旋律来自绥远民歌,旋律有很强的线条感,委婉动听。b 是一个8+1 的不完整乐句,后面一小节属于补充。a1 是9+9 的方整结构,分别使用了高八度的再现和变奏再现,在保持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对旋律起伏做了扩张。

连接过渡句:第44-48 小节。

B(第二部分):第49-70 小节,这一部分转入了E 大调,速度稍快,与A 部在旋律、调式调性、节奏、织体、演奏法诸方面形成对比。其中‖:c:‖(49-58)和原材料相比是两个乐句构成的重复乐段,其主体来源于对A 部分a 的引用;‖:c1:‖(59-62),是对c 的压缩变化;结束句(63-70),是由基本主题变化而来的。

连接句:第71-75 小节。最后经过五小节的小连接,调性从E 宫调回到C 宫系统,并为d 商调的再现做了准备。

A1(第三部分):也称再现部,第76-91 小节,回到d 商调式,是唯一保留了主题的一段曲式。由a 的八度重复乐段对主题进行了再现,是对a 的变化再现,嘹亮的高音区突出了小提琴丰富的音色,使得曲子的表达更为细腻,表现出了思念故乡美好时光的忧郁心情。

结尾:乐曲以简短的几小节结束,开始的一小节是衔接并压缩前两小节而成,最后乐曲落在羽调式和属和弦上结束,使听者对乐曲久久不能忘怀。

(三)如何在小提琴演奏中把握《思乡曲》

1.音准:乐曲从第1 小节开始就进入D 弦演奏,再由弦指的第三把位音滑至弦指的高把位音。第35 小节到48 小节开始进入高音区,高音也因此成为整曲的一个高潮,作者和听者的情绪也达到了最强。第76 小节开始是乐曲的再现部分,也比之前的音高了八度。因此,把握乐曲的音准是极其有难度的,同时也是最关键的。

2.旋律:旋律是这首乐曲的亮点,抓住了民歌的内涵并引出了乐曲的旋律。《思乡曲》运用了《城墙上跑马》的基本主题,没有改动太多,使得音乐形象完整鲜明,旋律富有歌唱性。

3.技巧:在小提琴演奏中体现非常多的技巧,例如滑音,滑音在中国戏曲中应用非常广,在《思乡曲》这种民族乐曲中,利用这种技术很巧妙地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还有装饰音,马思聪先生通过使用生动灵活的装饰音使乐曲变奏部分的情感越发丰富多彩,进一步凸显了音乐语言,使哀痛悲伤的曲调更加悠扬委婉,思念家乡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4.情感:《思乡曲》从创作至今一直广为流传,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数亿同胞的共同情感。乐曲委婉悠长,表现手法抒情淡雅,非常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小提琴具有歌唱性的特点,马思聪先生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特点并注入了民族因素,从而使得《思乡曲》完美地表达它独特的情感。

5.双音、和弦:插入双音演奏、和弦演奏来增强音乐的色彩。第一是便于手指换音,第二是协和的双音能够营造出十分轻松愉悦的氛围。马思聪先生没有利用单调的单音来进行收尾,而是利用双音,想营造出和高潮一样的效果。在曲子结尾处插入这种和弦结构,并没有和之前的民族性曲调相冲,更凸显了一种统一。

因此,我们在小提琴演奏中一定要把握技术和情感两方面的统一。

二、浅析马思聪先生的音乐创作特点

(一)马思聪先生各个时期的小提琴作品及音乐创作风格

马思聪先生的小提琴作品创作分为三个时期,且作品风格和内容各不相同,可以分别从早期、中期、晚期这三个时期来浅析马思聪先生的音乐创作风格。

1.早期小提琴作品(1935-1945 年):《绥远组曲》《摇篮曲》《牧歌》等。

早期的音乐创作特点: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民歌,把自身的情感和民歌融为一体。(1)民族民间音乐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细、朴素,明显地突出地区风格,浓郁的地区性民歌主题与现代的作曲技术灵活地联系在一起,使作品充满生机。(2)取材具有时代性,可以体会到作品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数亿同胞思念故乡的感情。

2.中期小提琴作品(1950-1956 年):《第二回旋曲》《山歌》《跳元宵》《春天舞曲》《新疆狂想曲》等。

中期的音乐创作特点:这个时期的特点还是取材于民歌,创作明显地受到当时陕北秧歌舞音乐和老地方音乐者带来的陕北地方戏曲调式的影响。

3.晚期小提琴作品(1967-1987 年):《阿美组曲》《第三奏鸣曲》《高山组曲》《双小提琴协奏曲》等。

晚期的音乐创作特点:这个时期的作品是马思聪先生到了美国之后创作的,这是马思聪先生创作最自由的时期,他可以很自由地表达爱国之情,还可以接触到许多其他流派的创作技法。这对他后期的创作非常有帮助。马思聪先生在体裁创新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歌剧、舞剧以及双小提琴作品中既添加了新的内容又继承了一些原本的东西。但在音乐风格上仍坚持民族曲调的特点,追求简单与质朴,内容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创作手法方面多有新奇的地方,特别是在和声、配器的使用上更有精妙之处,吸收了许多国外的作曲技巧,具有很强的当代音乐风味。

(二)马思聪先生的音乐创作特点

马思聪先生的音乐创作最突出的三个特点是:1.民族性:这个特点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作品大多都是采用民族素材来创作,并且使用民族手法。2.时代性:马思聪先生的作品大都涵盖了当时时代的特点。3 创新性:马思聪先生在努力探索民族曲调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创作技法,中西方相结合,从而创作了一首首举世瞩目的作品。

马思聪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对民歌进行直接的采用,还是间接的融入,都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时代色彩,使乐曲的艺术价值得到很大的提高。音乐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他不但没有受到国内对民族风格狭隘认识的束缚,还将自身在国外学到的创作技巧应用到作品中。

三、结束语

小提琴《思乡曲》的创作是马思聪先生音乐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以民族曲调为基础,融合西方的作曲技术,使中西方音乐特点结合,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他的全部创作都致力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索和发展。他作为早期小提琴音乐的引路人,不仅引进了许多西方创作技法,也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小提琴小节民歌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