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子戏的音乐体系特色及传承发展

2022-11-12

戏剧之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曲牌唱腔剧目

黎 南

(菏泽学院郓城分校 山东 菏泽 274700)

柳子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价值,元明时期就开始流传于我国,到清代乾隆年间兴盛,《日下看花记》中曾讲述四大徽班进京前柳子戏是“一时称盛”的剧种,与昆、弋、梆相提并论。柳子戏不仅有北曲的豪放粗犷,还有南戏的委婉细腻,可谓风靡一时。

一、柳子戏的特征

(一)柳子戏的唱腔特点

柳子戏起源于民间,从音乐种类来看,属于弦索声腔系统,它的唱腔来源于民间的俗曲小调,通俗易懂。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到:

元人的小令,起源于燕、赵,后来日渐繁盛。到了宣、正乃至成、弘年间,中原才有了《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等唱段,传唱度极高。一时间自淮南淮北到江南地区都流行开来,但小令的创作渐渐远离词曲,所描述的内容脱离主流,只是略有声音大小转折而已。后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两首小令,其腔调与开始略有相似之处。不分南北地区,不管男女老少,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能学唱,更是人人都喜欢听。

由此可见,当时那些词牌、曲牌就像是今天的流行音乐一样,不仅有不同的旋律和速度,且曲风多变,表现力强,传唱度高,有的欢快明朗、有的细腻悠长,可以说是风格各异、种类繁多。当时的那些小曲小调传到今天,都成为宝贵的音乐财富,能够给人们带来灵感和启发。但是如今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所接触到的音乐风格多样,且更新换代的速度快,传统的小曲小调想要满足大众欣赏音乐的需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就要进行改革创新。当今的文艺工作者要考虑的不仅是音乐唱腔和舞台的美感,还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和兴趣爱好。

(二)柳子戏的形成特点

柳子戏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不仅融合了青阳腔、昆腔、乱弹,还有罗罗腔、高腔、皮黄等。柳子戏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和进化,结合了高腔的高亢质朴、昆腔的细腻温婉、乱弹的粗犷淳朴、罗罗腔的铿锵大气和假嗓等特点,所以在剧目上也是结合了各大剧种的名曲名段进行改编,如柳子戏剧目《大拉墓》中就有昆腔《步步娇》片段,而《张飞闯辕门》与《赏军》又是根据高腔的《花子拾金》等片段改编而来的,可以说柳子戏融合了多种剧目和多种音乐形式。但由于柳子戏的每一部独立剧目都是由不同的独立音乐片段组成的,且当时的编曲在改编重组方面水平有限,导致剧情没有重点,不够流畅,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柳子戏想要发扬光大,继续流传,编剧在改编、整合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剧情的完整性以及起伏感,要抓住观众的眼球,迎合大众审美。柳子戏中有很多历史剧,如《孙安动本》《王昭君》《琵琶遗恨》等都是大众熟知的历史名剧,那么想要搬上舞台被观众认可就要适当创新。

(三)柳子戏的伴奏特点

任何戏曲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柳子戏的乐器伴奏比较单一,主要的伴奏乐器为笛子、笙以及小三弦,这三种乐器被称为“三大件”,加上一些其他乐器如小锣、手镲和大锣等。通过这些乐器可以看出,柳子戏的伴奏以民族乐器为主,其中的“三大件”被当时的艺人们称之为“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以此形容三种乐器在伴奏中不同的作用和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伴奏唱腔时,笛子的旋律要与唱腔的高低基本一致,笙和小三弦的伴奏可以变换花样,演奏时,笛子也可以即兴发挥,如加花音或者拖长音等,与小三弦和笙构成此起彼伏的声部复调。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柳子戏的伴奏乐器是以“三大件”为主,而不是采用大型繁重的乐器,这种乐器形式的出现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柳子戏的演出场所都比较简陋,舞台比较小,如大户人家的小戏台、临时搭建的舞台棚子等,这就需要所用的伴奏乐器方便携带,且声音洪亮,能够快速配合演员表演。直到20 世纪80 年代,随着西洋乐器在国内的普及,山东省一些柳子剧团首先在伴奏形式上做出了较大改变,他们不仅扩充了原有的民族乐器,如琵琶、阮、古琴、唢呐等,还加入了大量的西洋乐器,如巴松、贝斯、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长笛、长号、圆号、小号等,深受观众喜爱,给柳子戏市场带来一阵回暖,但是由于乐器种类繁多且难以保管等问题,给剧团到各处演出带来不便,所以西洋乐器又慢慢退出了柳子戏舞台。

二、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

(一)音乐唱腔的特点

柳子戏和众多戏曲剧种一样,唱腔古老,题材老旧,长久以来都是一些老的剧目,没有吸引观众的点,所以想要让柳子戏长远发展,就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保留原本的优点还要结合现代特色,加入一些新的能够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做到雅俗共赏,避免观众看完一场表演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产生共鸣。柳子戏目前传唱度十分有限,除了资深戏迷,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柳子戏的流传不仅需要在唱腔、故事上下功夫,在舞台审美标准、宣传等方面也要下功夫,完成转型。

从某种角度来看,柳子戏的唱腔存在一些短板,因其唱腔多用本嗓演唱,不经过任何艺术处理和修饰,导致声音原始且没有美感。这原本是因为柳子戏观众群体为基层农民,又因场地、情景等原因,演唱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多为粗犷豪迈之人,且没有现代的扩音设备,所以想要观众听得见必须把声音唱到最大,这不仅浪费演员体力,而且很难体现艺术美感。而现在科技发达,演出场所和演出设备都比较先进,所以演员可以稍微改进演唱方法。

柳子戏的唱腔较为单一,缺少多元化和兼容性,如果想要改进柳子戏的唱腔,让大众所接受,可以在保留柳子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西方流行因素,使柳子戏可以走向国际舞台,让全世界的人们欣赏。如20 世纪80 年代那样,在伴奏中加入西洋乐器,使伴奏呈现出交响化的趋势,这样柳子戏不仅能够融合民族五声调式,还能够融合西方大小调唱法,或者加入一些西方歌剧的形式和艺术处理方式,在传统表演形式上稍作调整,实现在保留柳子戏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兼容一些其他音乐元素,以增强柳子戏唱腔的艺术性和美感。

(二)声腔的清晰化

如上文所说,柳子戏是融合多个曲种,经过时间的累积最终形成的,柳子戏综合了多种戏曲流派和多种曲牌唱腔,所以很多作品都有曲牌串联交替的特点,导致曲牌和段落衔接不够流畅。柳子戏虽有上百种曲牌及多种唱腔,但目前为止还没有资料表明有人将柳子戏的曲牌和唱腔等进行梳理和分类,所以柳子戏的改革需要先统一声腔,然后进行对比,取其精华。

大家都知道戏曲艺术中,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曲调,如《黄莺儿》是D 宫越调、F 宫下调、转调,《锁南枝》则是G 宫平调,序子为D 宫越调、G 宫平调、F 宫下调,《花落天》又是G 宫平调转C 宫二八调,换F 宫下调,换D 宫越调,再换转调,等等。此外,不同的风格流派,如高腔《张飞闯辕门》、耍孩儿《二龙山》、乱弹《探亲》等,曲调也不尽相同。多种曲调风格与唱腔各异的曲牌共同出现在一个作品中,的确能让每个角色的差异性得到充分表现,但是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却很难具备统一性和持续感。要创作现代柳子戏,就不能像以往一样,虽然角色之间对比性很强,但传唱度不够。可以在一个作品中用统一的曲调和风格,并且根据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来固定唱腔,让作品的声腔魅力展现到极致,还需要把统一的主题音乐和素材相结合,做到让观众看完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节奏的紧凑化

故事情节发展缓慢,部分章节拖拉也是柳子戏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传统的柳子戏剧目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唱词较少但声腔拖得太长,导致唱词在一个句子中来回重复,使节奏变得拖沓缓慢。第二,柳子戏情节大多温婉悠长,导致节奏太慢,缺少情绪激烈的片段。第三,在故事清晰明朗的情节中,经常出现不含实际意义的唱词,占用旋律时间。

传统剧目中衬词太多,经常出现“咳咳”“哎哎”等衬词,导致剧情节奏缓慢,而缓慢的节奏和旋律会给人拖沓的感觉,使人产生疲倦感。现代大众生活节奏较快,时间宝贵,更喜欢一些节奏快且直观有美感的表演,这样的拖沓缓慢的表演观众在观看时很难接受。所以传统剧目需要在保留核心唱腔的基础上,把一些不必要的衬词进行整合、删减,在新作品的创作中,编剧要尽量将节奏紧凑化,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鲜活且有表现力。

(四)伴奏乐器的改革

20 世纪80 年代柳子戏伴奏中加入西洋乐器,算是一次较大的改革,当时的改革帮助柳子戏再次回归大众视线,使其在大范围内推广,但也由于种种原因和大环境限制,导致改革没有继续,而如今我们要想使柳子戏走向国际舞台,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那么改革还要继续。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舞台规模较大,配置也非常先进,现代表演拥有先进的舞美和化妆技术,拥有高质量的音响和更大的舞台,演出时长、演员数量也得到增加,如果继续使用以“三大件”为主的乐器进行伴奏,那么在音乐方面将失去市场,所以伴奏中要加入更多乐器,使整个伴奏的厚度和情感得到优化,使演出效果得到多方位、立体化的优化,以此来衬托人物和剧情。

柳子戏要想改革,不仅要更新故事内容、人物造型、台词唱腔和灯光舞美,更重要的是更新伴奏,有了好的伴奏,才能衬托出唱腔的优美,这就需要不同音色的乐器,以配合剧情发展和唱段表演。伴奏交响化就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达到现代审美要求,从而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风貌的柳子戏作品。

三、结语

柳子戏音乐体系的改革是基础性改革,更是柳子戏全面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改革才能让柳子戏在未来的发展中畅通无阻,使其走向更大的舞台,得到大众认可。

猜你喜欢

曲牌唱腔剧目
试论昆腔曲牌的曲腔关系
舞台剧目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曲牌园地】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