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当代戏剧的走向
2022-11-12杨锐
杨 锐
(太原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什么是新媒体?这是一个中外学者至今还众说纷纭的话题。从广义上讲,这是一个具有时效性、交替性的概念,是随着客体发展而随时更换的概念,伴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内涵的不断扩充,新媒体所包含的内容也在不停地更迭。但就目前广义上的概念来讲,新媒体“特指那些基于数字通讯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数字化交互式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重要的一点是,新媒体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建立在互联网的应用上,并将信息的内容进行分散化传播。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信息的接收可以通过文字、照片、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得益于网络技术和通讯科技的不断升级,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因此,互联网媒体构成了新媒体的主要内容。
新媒体是一个快速滚动和随时更新的概念,不同时期新媒体的内容也不一样,到目前为止,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基于微博、Facebook 等社交平台的自媒体、以便携式移动终端为代表的诸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是新媒体时代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信息通过光缆传送到大众面前,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保证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线性传播,而是开启了全面融合相互贯通的新篇章。随着博客、微博、推特等社交工具的流行,信息的传播不再依赖传统媒介的权威发布,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信息内容的垄断,社会大众可以借助网络自行生成新闻,至此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实现了互联网对话、交流的可能,增强了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和交流性。当下是新媒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特点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移动终端成为信息生产、发布、传递的主要工具。智能手机使得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多元化方式呈现和反馈,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综合性。
新媒体的“新”不仅是技术、科技的更新,更多的是传播方式对传播观念、媒体形态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做出的革新,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经济、文化、大众生活带来了深层而广泛的影响,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拓宽了对世界的认知渠道,改变了大众的消费生产习惯和思维模式。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消费者是静默地隐匿在大众当中,那么新媒体的消费者则是高调的喧闹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受众与媒介之间转化身份,在接收信息的同时生产散播信息。美国学者Henry Jenkins 认为“在新旧媒体交汇的融合文化中草根文化与精英媒介交错,媒体制作者与媒体消费者的权力关系以无法预料的方式互动。”身处于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艺术该何去何从呢?本文将借鉴近年来新媒体戏剧研究的重要现象和理论,分别从戏剧创作、戏剧批评和戏剧传播的角度来分析探讨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戏剧的发展方向。
一、新媒体与戏剧创作
新媒体对戏剧创作的改变主要是对戏剧美学认知的改变,以新媒体为媒介的网络流行文化改变了大众的审美观念,传统审美渐渐被网络流行所取代。传统媒体时代的戏剧创作更多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元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突出戏剧的“民族化”特点,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并没有渗入过多的商业因素和流行元素。随着网络文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以及商业因素的考量,当代戏剧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美学的限制,以存在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等多种流派为美学指导思想,舞台上出现了以先锋派、实验戏剧为主的大量戏剧作品。这些剧作在创作中更加着眼于现实,剧中人物不再是特殊化、典型化的符号,而是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表现生活和情感的遭遇,集中展示当代人们在物质和技术冲击下的迷茫和困惑。此外,在一些商业化戏剧当中开始融合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把戏剧的娱乐功能发挥到极致,让戏剧变得更“接地气”,比如开心麻花系列的《夏洛特烦恼》《乌龙山伯爵》等,这些剧作抛弃严肃性的场面和说教性的语言,将观众置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欣赏戏剧,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
新媒体借助技术手段,赋予当代戏剧创作新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新媒体不仅可以作为戏剧表现的载体,同时也给戏剧创作以启迪,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使戏剧的多元化创作成为可能。新时代的戏剧创作是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种感官融于一体,戏剧欣赏者可以进入到戏剧本体当中获得最全面的主观体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感知戏剧艺术的方法和手段。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丰富,新媒体可以为戏剧创作提供灯光、舞美、音乐等多方面的支持,创造出声光电综合观赏体验;还可以借助动态摄像机、三维虚拟技术在虚拟的场景中展现事件,并随时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场景,创造出身临其境的观赏效果。
一部剧作最终完成的标志就是登上舞台。在当代戏剧的舞台制作方面,新媒体技术中的多媒体影像功能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舞台上。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戏剧单一的呈现方式,由于传统戏剧的舞台布景讲究写实,舞台设计很难跟随场幕的交替进行更换,导致有时会限制剧情的发展,具有封闭性延时性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舞台设计多样化,丰富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多媒体内容的设计可以根据演出现场的实际需要随时更换,对戏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补充性交代或暗示性说明,并且在充实人物形象行为方面起到积极性效果。例如,由孟京辉执导的话剧《女仆》,扮演女仆的两个演员手持DV 摄像机,将她们在台上拍摄到的影像投影到幕布上直接呈现给观众,并用跟拍、特写、虚化等多种手法来推动和强调剧情。在拍摄的过程中,演员并没有中断各自的表演,而是不断地出入角色,营造出戏中戏的氛围。这种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态来处理剧情的荒诞派作品,实现了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自由切换,突破了传统戏剧舞台单一的叙事空间,加强了戏剧的视觉效果,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二、新媒体与戏剧批评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戏剧批评的自由性和普及度大为增强,以往被专业媒体垄断的批评权,逐渐为社会大众所共享,由此带来戏剧批评的新局面。新媒体视野下的戏剧批评出现了几个新特征。
首先表现在泛批评的兴起和专业批评的隐退。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代表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受众主体意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觉醒,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评论家”“人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传播和接收之间变得空前平等。长期以来,戏剧批评一直与民间话语保持着距离,在专业戏剧批评领域,戏剧批评的主体主要是以知识分子群体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精英,他们大多都拥有一定的学识积淀和审美经验,对思想深度的挖掘、对人性关怀的追问、对审美体验的感悟是他们的批评视角,其戏剧审美是带有精英气质的,但也正是这种精英气质阻断了戏剧与大众的亲密接触,拒绝“流行”和“通俗”的注解。但是随着新媒体视野下批评场域的重构,戏剧批评开始从精英式批评逐渐扩容到大众参与式批评。新媒体为大众戏剧批评提供了一种基于日常生活及个人经验的话语方式,戏剧批评的精英意识被逐渐消解,专业批评与大众批评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尤其在以博客、微博和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中,和戏剧有关的话题内容不断升温,民间话语对戏剧作品的解读层出不穷,赋予了戏剧更多的解读与阐释,伴随新媒体技术的革新,戏剧批评建构出了与之相应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戏剧批评开始从精英视域扩展至日常生活,甚至卷入商业市场。以兼具艺术与商业、广受好评的话剧《驴得水》为例,最初导致其广为人知的并不是来自专业领域的精英式评论,而是网络上各种自媒体的摇旗呐喊,从而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剧院。越来越多的市场数据显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剧评已经成为大众观剧的重要向导,一些传统的期刊报纸也纷纷入驻新媒体平台,建立自己的新媒体批评阵地。新媒体拓展了戏剧批评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大众的接收视野,使戏剧批评更加亲民、多元、立体,更加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其次,在新媒体的整合下,戏剧批评表现出了“社区化”的特征。新媒体将戏剧批评的主要群体以社区的方式进行分类聚合,进入社区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和审美思维,他们推行群体内独有的文化价值、思维方式和欣赏模式,新媒体模糊了他们在身份、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提供了一处可以自由表达戏剧观念的精神家园。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信息化社会不仅使世界变成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而且也将由于信息的使用频率及广泛传播形成各种超越空间距离、民族差异的崭新的虚拟部落,信息会使得人群‘重新部落化’”。新媒体视野下的戏剧批评是多维度的,它囊括了文字、符号、影像、声音等多种表达元素,在创作和接收过程中融合了一切可以调动的思维及感官元素。同时,批评主体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者、读者、传播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一篇文章从被作者发布到被阅读者接收,阅读者又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并附上自己的见解再转发,他就同时具备了阅读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信息通过个人和媒介经过不断地添加、筛选和过滤,被赋予了多种接受的可能,文章的最初发出者、中介转换者、最终接受者之间的身份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变得扑朔迷离。在新媒体没有介入之前,这些戏剧批评主体是分散的、隐身的、异构的,新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把作者、读者、评论家和每一个对戏剧感兴趣的人都串联起来,满足他们发表和参与的欲望。现实中批评主体的社会属性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被解构,然后进行重新格式化,以社区的形式进行重组,比如在微信中关注“戏剧艺术”公众号的网友就可以构成一个社区,他们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准入测试,也不需要提供任何材料证明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尽管他们发表的评论无论在专业性、文学性还是审美性上都存有巨大差异,他们的关注点及信息反馈也不是在同一时空,但他们均是被某一类剧作或是某一位导演维系在一起的,因此他们就拥有了共同的社区。
三、新媒体与戏剧传播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最早提出新媒体的定义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一种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从中可以看出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各种传播介质的综合利用,传统媒介的信息是集中于某一领域的单向度传播,新媒体则整合了视觉媒介、声音媒介及文字媒介,使得其传播过程具备了立体化、全景式、互动性的特点,信息变得更加完整、形象和生动,也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和接收途径都早已发生了变化,戏剧要把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重新吸引回剧院,必须要打造一种全媒体传播模式。全媒体是指借助于文、图、声、光、电等各种多媒体装置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等手段来进行信息传输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通过这种形态,一个媒介可以支持多个不同媒体,而一个媒体也可以兼容多个不同的媒介,各种与戏剧相关的信息得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全方位地推广和传播,散落在虚拟空间中的碎片化的受众被重新有机地整合,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获得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戏剧艺术就在这一次次的认同当中辐射开来。戏剧艺术传播与新媒体相融合,不仅降低了自身与大众之间的门槛,给受众带来了走近戏剧天地,了解戏剧艺术的机会,同时还改变了过去传统形式上导演专家、舞台演员与戏剧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方式,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戏剧传播的互动性。新媒体在戏剧文化普及与传播上的应用,提高了传播的效率,扩展了传播的内容,为广大戏剧爱好者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和参与的条件,使戏剧艺术从曲高和寡走向雅俗共赏
戏剧艺术作为我国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快节奏生活,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环境里,戏剧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复杂的挑战。面对观众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戏剧艺术如何在保持自身艺术品质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如何走进寻常百姓中把大众重新迎回剧院,这些都对戏剧的转型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新媒体的出现为戏剧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一门经典的艺术形式,戏剧在当前新形势下要努力积极适应环境,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来丰富戏剧的表现手法,拓展戏剧的艺术张力,从而吸引观众,推动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让戏剧重回大众视野。
注释:
①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解析[J].国际新闻界.2008(06):46.
②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NYU press,2006:19.
③埃里克·麦克卢汉.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④郑欣.空间的分割:新媒体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