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化生态学视域下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以“豫剧村政广播”为启示
2022-11-12李曼雅
李曼雅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42)
河南农村的豫剧村政广播成为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典型方式,其选用豫剧著名唱段,通过农村广播的形式,宣讲村政知识,部署村政工作。豫剧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给予了我们新时代背景下豫剧传承发展的启示,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戏剧文化生态学是戏剧文化总结其本身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互作用下的发展规律。既关注戏剧艺术本身生存能力的培育,又强调为戏剧文化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戏剧文化生态学为豫剧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基于此,研究将豫剧文化系统中戏剧本身各因素归纳为内部系统,戏剧发展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归纳为外部系统,试从豫剧文化生态系统的内部(包括豫剧自身艺术特征、创作观演等)和外部(包括现实意义、社会环境等)分析豫剧的发展困境,提出豫剧文化传承新路径。
一、豫剧村政广播的启示
(一)外部地域历史文化与豫剧内部艺术特征的融合应用
1.地域亲切与豫剧的生活化
戏剧的起源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河南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最早、开发最充分的地域之一,豫剧深受中原大地河洛文化积淀的影响。因此,豫剧曲调填词更为容易,更加生活化。“豫剧村政广播”选用家喻户晓的唱段,用豫剧唱腔即家乡特色方言演唱,更有亲切感,更能深入群众。而豫剧本身生活化的艺术特征也附带着一种地域文化的亲切。直白、通俗的语言能够拉近豫剧与人民的距离,使观众易懂、易接受,便于剧种的传播传唱,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农民来讲,再清晰书面的表达也不如豫剧唱段,它更容易走进心里。可以说,中国戏剧的发展路线源于农村,发展于都市,最终还将影响和辐射到农村。
2.历史渊源与豫剧的雅俗共赏
地方戏剧的生态特征塑造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中。河南历史上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国文化核心的部分,广大农民和农村是豫剧赖以生存发展的深厚基础。作为“草根阶层”的精神食粮和心灵润滑剂,豫剧以其浓厚的“草根味儿”在中华戏曲苑中散发着淳朴天然的泥土的芬芳。诞生于中原大地,豫剧吸收了兼容并包的中原文化,是粗犷豪迈自信与细腻委婉优雅多样性统一的融汇之曲。豫剧既能够登上纽约百老汇剧院亦可在农村村政广播中演唱。雅俗共赏正是豫剧独特的艺术价值。作为传统戏曲文化的典型代表,豫剧从来不是只能束之高阁作为艺术陶冶,它更能深入群众,成为农民群众之间交流的文化符号。
(二)外部社会现实与豫剧内部表演艺术的融合应用
任何艺术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豫剧很多剧目皆出自现实生活,比如《朝阳沟》宣传农业政策,《焦裕禄》赞扬干部精神,《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塑造巾帼英雄形象。豫剧村政广播以乡村事务内容替换了演唱唱词,全盘保留了豫剧关键内核的唱腔。豫剧以特殊的方式映照现实,没有流于华丽的表演形式,没有空洞地无病呻吟,而是向人们传递着实实在在的要闻通知,这不仅是豫剧的真正价值所在,更是艺术与生活的高度融合。
(三)外部社会因素与豫剧内部创作观演的融合应用
1.社会事件与豫剧的创作观演形式
作为戏曲艺术,豫剧打破了原有的次元壁。豫剧村政广播虽是“旧瓶装新酒”,但作为一种小小的艺术创造完美地实现了广泛传播的目的。微视频宣传的豫剧农村趣闻也是“微艺术”的典型代表,对艺术作品的局部进行一定程度更新替换,虽方式简单,却作用不小。戏剧文化生态学从生态环境的营造方面来思考戏曲的发展问题,认为应该为戏曲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借助现代科技,创新传播手段。豫剧村政广播是创作观演形式的一次突破;豫剧农村趣闻微视频宣传也是创作观演形式上的一次创新。
2.基层乡村微观政治与豫剧的创作观演
豫剧通过传统农村广播喇叭向村民传递村政村务,这是豫剧创作观演与乡村基层治理手段的巧妙融合。广播喇叭是基层政治权力的隐喻和表征,是基层政治治理的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实现了政治上的虚拟聚合,发挥着预警、规范、宣传等功能。豫剧村政广播对村民政治观念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有效的政治传播手段稳定基层治理秩序。
豫剧村政广播中,其内部文化生态系统包括艺术价值、创作观演形式,外部文化生态系统包括现实意义、社会因素等,二者相互对应,彼此联系,形成了一个较为平衡的微型文化生态系统,使豫剧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同,对未来豫剧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二、豫剧发展现状分析
(一)豫剧发展困境
豫剧发展规模缩小。问卷调查结果及多方资料显示,豫剧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据河南有关单位统计,河南省剧团总数由20 世纪80 年代初的219 个下降到了现在的151 个,而其中能够正常演出的仅有78 个。每年这些团体能够覆盖的观众人数为4700 万左右,也就是说,河南省内每年约有数千万农村人口看不到一场由专业艺术团体演出的剧目,省外则更为稀少。
豫剧发展境遇不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通过电视、小视频等看豫剧,很少查阅相关网站或书籍文献,想要主动了解豫剧文化的群体鲜少,豫剧真正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并不被大多人所了解。与民间组织演出相比,专业剧团演出较少,专业演员数量匮乏;行业缺少有知名度的专业演员,亦缺少年轻的传承人。在老一辈艺术家与新生代表演者之间出现了人才断层。豫剧艺术价值认同感低,愿意为之付费的人不多。超半数被调查者对豫剧文化未来的发展持消极态度。
(二)豫剧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1.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错位
豫剧“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容易出现单向偏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群体大多数认为弘扬豫剧文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一部分人认为其意义在于豫剧蕴含的艺术价值;部分人认为其意义在于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极少数人认为是剧目所蕴含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年轻一代将传统戏曲当作“极雅”的艺术形式,认为难以消受,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轻易接触,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忽略了豫剧本身的现实意义,渐渐形成了豫剧“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而豫剧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亦是一把双刃剑。这既是豫剧艺术价值的来源,又造成了部分观点:豫剧内容过于乡土化,即“极俗”,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不够吻合,更适合乡间或老龄化群体。
豫剧艺术价值与剧目所蕴含的现实意义错位:艺术价值所塑造的文化符号过“雅”,剧目蕴含的现实意义过“俗”,导致“雅俗”的单向偏差,豫剧艺术与现实生活融合不当,既没能赋予豫剧贴合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又未能让大众认识到剧目艺术价值之外所反映的现实意义,最终使豫剧文化生态系统内外部失衡。
2.创作观演与社会因素的脱节
政治层面。无论是专业剧团表演还是民间组织演出,大多时候豫剧的创作观演均出于艺术观赏目的。豫剧的发展已然脱离了社会宏观政治背景,政治是政府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缺少政治因素的豫剧,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群众根基不稳,生命力相对脆弱。豫剧创作观演与政治因素脱节,豫剧缺少更大的展示平台,未能充当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传播渠道之一,豫剧发展逐渐趋向单一化、固态化、低认同化。
经济层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豫剧文化生态系统原本具有的传播渠道显然已不足以适应新媒体时代。豫剧必须找到更容易深入群众,走进社会的传播渠道。多年前火爆的豫剧节目《梨园春》逐渐没落,节目因效益过低最终在严酷的市场中被淘汰。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能使多方受惠的豫剧观演呈现方式。据调研,目前的线上传播渠道主要通过短视频平台,受众多且使用方便。线下较少在剧院里面演出,并且缺乏外部包装和周边服务。豫剧本身的创作观演形式过于单调保守,脱离了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
文化层面。在现代追求“快消费”,崇尚“时尚”的主流文化导向下,传统戏曲的生存境遇每况愈下。同时,豫剧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也关系密切。比如,高跷、旱船、秧歌、木偶戏等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民间艺术形式与中原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艺术形式被戏曲吸收借用之后,往往可以直接丰富和强化戏曲的表演和唱腔。而豫剧相对固化的发展脚步不能适应民间民俗文化的不断变迁,随即产生新的脱节。
三、豫剧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
(一)促进豫剧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融合
丰富豫剧剧目的现实意义。在豫剧原有的剧目类型基础上,豫剧创作者与表演者需要多注意社会热点话题,赋予剧目更大的现实意义。人才培养是豫剧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各方配合政府,从幼儿起培养对豫剧的热爱,挖掘更多年轻的戏曲苗子,为豫剧注入新鲜血液,注重人才培养与继承,让豫剧焕发出更多活力。同时,应该给予豫剧从业人员适当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提高豫剧演员的专业素养及文化内涵,保证豫剧的艺术价值经典永流传。想求得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更要顺应潮流,更新观念,最大限度实现戏曲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价值。抓住豫剧“雅俗共赏”的独特优势,找准“雅”“俗”之间的平衡点,做到真正地走进社会,深入群众,实现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大众对剧目现实意义的认知度。通过教课的方式普及豫剧,让豫剧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保证豫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加专业剧团和民间剧团的演出,争取更多更大的舞台,保证农村根基稳固的同时,发展城市、国内乃至国际文化品牌。在影视作品中增加豫剧元素或打造豫剧文化主题节目、作品,在丰富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豫剧的传播度。也可将豫剧与旅游业结合,在做到文旅结合的同时,增强豫剧的影响力。还可以发挥流量的作用,运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及庞大的粉丝团吸引更多年轻人,使其关注豫剧,不仅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头衔,更要走进文化本身。
(二)推动豫剧创作观演与社会因素的融合
首先,尝试开拓豫剧文化的政治功能,使豫剧创作观演具有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群众基础。其次,可以结合经济因素创新豫剧的创作观演形式。如:结合新技术手段,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表演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抖音、微博等平台扩大豫剧的影响力。将豫剧的形式从动态扩展到静态,打造与豫剧相关的文化产品,如:漫画集、手绘册、海报、纪念品等。利用现代科技,创新豫剧表演舞台,丰富戏外周边服务,在保证经典保留的前提下与时俱进,避免流于形式,过犹不及,从而适应新时代文化消费秩序。将较为冗杂的豫剧剧集改编为短篇的豫剧唱段,适应当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文化生态要求。还可将传统豫剧和现代艺术作品结合起来,融合主流音乐艺术风格,使豫剧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使之丰富内涵,深入群众、走进大众生活。最后,在价值观念方面,要适时引导,积极鼓励人们学习豫剧文化。
四、结语
“河南农村豫剧村政广播”给予新时代背景下豫剧传承发展以启示:应注重外部地域历史文化与豫剧内部艺术特征、外部社会现实与豫剧内部表演艺术、外部社会因素与豫剧内部创作观演融合应用。通过构建“内外平衡的豫剧文化生态系统”,促进豫剧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与发展豫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社会各界还需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