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域下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2-11-11石龙
石 龙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提质升级和“一带一路”倡仪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人员往来、跨国物流越来越频繁,传染性疾病暴发与传播的风险也随之增大。艾滋病、疟疾、结核病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对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面对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有效控制病毒的传播,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来共同应对才能迅速减轻传染性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因此,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卫生合作,建立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呼声越来越高。
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传染病防控合作以来,双方卫生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卫生人才培养、传统医药、口腔医学、医院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国与东盟各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卫生合作领域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双方再次体现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1]。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卫生领域的合作从无到有,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是一个增量发展的过程。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应当在推进增量发展过程的同时不断实现存量的优化,高质量推进双边卫生合作。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梳理,试图更加清晰地呈现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推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优化策略。
二、资料来源和分析工具
(一)资料选取
本文通过立意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国-东盟疾病防控合作论坛官方网站上与中国—东盟卫生合作主题相关的52篇文字性新闻报道和62张图片作为研究资料,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中的“词频”功能自动统计词汇在文本中出现的频数,并通过“词语云”展示出来。“词语云”字号大小代表该词或句子在文本中出现频数的多少,字号越大代表频数越多[2]。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这些词汇都属于高频词汇,表明选取的文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与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这一主题比较吻合。这些新闻报道记录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卫生合作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挖掘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卫生合作方面的现实状况。
图1 52篇文字性新闻报道词频
(二)分析工具
本文借鉴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并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52篇文字性新闻报道和62张图片进行编码分析。经典扎根理论认为一切皆为数据[4],编码是对数据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过程,其数据处理与理论构建程序由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三大步骤构成[5]。Nvivo软件的优势在于卓越的筛选和分析无序信息的能力,能够帮助使用者在大量的文献中找到所需的研究资料,并进行相对客观的归纳总结[3],进而得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结论。
本文将扎根理论的三种编码过程划分为两种:自由节点和树状节点[6],自由节点内容中出现的资料来源数及参考点数越多,可能对树状节点内容存在的影响力越大。其中,参考点数主要是指与自由节点相关的内容在资料中所出现的次数,每出现一次记为一个参考点。
借助Nvivo软件进行编码的步骤如下:第一,将52篇文字性新闻报道和62张图片导入软件中;第二,在软件中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仔细阅读相关信息,进行自由节点的编码;第三,在对文字性新闻报道、图片自由编码结束后反复阅读相应节点的内容,根据节点的内容对节点的名称进行必要的修改;第四,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自由节点进行合并、归纳以及主题的提炼,形成具有相同概念范畴的树状节点。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中国与东盟各国卫生合作的频繁程度
由表1可知,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卫生领域合作频繁,依据资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由高到低分别为: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进一步按照资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来分类,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卫生领域合作的新闻报道频次可以分为较多、一般和较少三个等级:(1)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缅甸以及马来西亚与中国在卫生领域的合作被媒体报道的频次较多,资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均在20以上;(2)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与中国在卫生领域的合作被媒体报道的频次明显减少,处于中等水平,资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均在15~19之间;(3)新加坡和文莱与中国在卫生领域的合作被媒体报道的频次较少,资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均在10以内。
表1 中国与东盟各国卫生合作频繁程度节点的编码及结果
(二)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领域
由表2可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卫生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八大领域,依据资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一是卫生人才培养。卫生人才培养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的重点领域,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中国政府提出实施“中国—东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为东盟国家培养100名公共卫生行政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疾病防控。中国—东盟疾病防控论坛是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的主要分论坛之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疾病防控领域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例如,湄公河流域青蒿素类疟疾治疗药物抗药性联防项目、中国—越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合作项等。三是传统医药。2009—2020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举办了六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主要探讨传统医药人力资源开发、传统医药健康保健体系研发、传统药物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四是卫生应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卫生应急合作始于2003年“非典”时期。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合作的需求凸显。2020年中国—东盟卫生应急合作论坛首次被纳入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框架。五是医院管理。医院管理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第二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开始增设中国—东盟医院管理分论坛。六是口腔医学。在2008年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就已成为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分论坛之一。2016年,该论坛正式被纳入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框架,截至2020年已成功举办七届。七是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随着“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的交流和务实合作逐步受到重视。2020年中国—东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合作论坛首次被纳入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的框架。八是职业病防治。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劳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职业病防治受到双方国家的关注。例如,2018年6月,泰国卫生部的官员带领访问团到中国广东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交流。
表2 中国—东盟卫生合作领域节点的编码及结果
(三)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主要方式
由表3可知,中国与东盟国家主要通过五大方式展开卫生领域的合作,依据资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由高到低分别为:一是举办卫生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的重要活动之一。2016年,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首次举办,在疾病防控、口腔医学和传统医药三个领域开设专题论坛;2018年第二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就疾病防控、传统医药、医院管理、青年交流、口腔医学五个领域开设专题论坛;2020年第三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就疾病防控、传统医药、医院管理、口腔医学、卫生应急、食品安全与营养六个领域开设专题论坛。二是成立合作项目。中国与东盟国家边境地区受到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禽流感等多种传染病的威胁,双方通过成立合作项目共同应对传染病的威胁。例如,2007年中国与越南成立边境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控制合作项目,双方在防治技术、病人筛查等方面展开合作。三是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的方式促成卫生领域合作的阶段性共识。例如,2016年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印度尼西亚国家心血管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在临床、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四是举办研讨会。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研讨会的方式针对卫生领域的某些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对促进双边的卫生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2018年第四届中缅边境疟疾消除研讨会在云南瑞丽市举办,有效地推动了中缅边境疟疾防控的跨境合作。五是签订合作协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坚持平等协商和自愿的原则,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加强双边在卫生领域的合作。例如,2016年,中国原卫生计生委与柬埔寨卫生部签署《中柬卫生合作协议》,双边就传染病防控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六是举行部长级会议。卫生领域合作已经进入中国与东盟部长级会议的议程,这对推动区域性卫生合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例如,2005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卫生部建立部长级会议,专门研讨区域卫生合作,先后启动了中国—越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控合作项目。
表3 中国—东盟卫生合作方式节点的编码及结果
(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成效
由表4可知,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依据资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从高到低分别为:一是提升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染病防控领域进行了持续性的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效。根据中国—东盟疾病防控中心官方网站的相关报道:“2020年1—9月广西8个边境县(区、市)艾滋病随访管理率超过85%,治疗比例为84.52%,暗娼和吸毒人群干预覆盖率均超过90%;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超过90%。”这些成效极大地保障了边境地区居民的健康安全。二是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疾病信息的共享。疾病信息的不对称是阻碍国家之间传染病防控合作的重要障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通过疾病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促进了重大传染病信息的共享,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人才培养。一方面,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为东盟国家培养卫生人才。例如,2010年,“东盟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在广西医科大学挂牌成立,极大促进了东盟国家卫生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东盟国家为我国卫生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例如,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派遣多名技术骨干到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四是提升边境疾病监测能力。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边境地区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疾病监测成为双边国家的共同责任。例如,广西在凭祥市和东兴市设立了两个疾病监测点,与越南的谅山省和广宁省进行点对点合作交流,每月相互交换疾病监测信息,极大地提升了边境地区疾病监测的能力。五是巩固传统友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相互帮助、优势互补,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传统友谊。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捐赠抗疫物资,中国还向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等疫情严重的国家派遣专家组传授中国的抗疫经验,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巩固了双边的传统友谊。
表4 中国—东盟卫生合作成效节点的编码及结果
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面临的问题
中国—东盟卫生合作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信程度不够,卫生领域的深度合作容易受到影响。二是部分国家资金匮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国之间在卫生合作投入的经费存在较大差距。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收入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6~404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4046~1253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7]。东盟国家多数成员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政府在国际卫生合作领域投入的经费有限,不利于卫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8]。三是人才匮乏。国际卫生合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要求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通晓卫生领域合作的国际规则、掌握相关国家的通用语言以及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当前,缺乏兼具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国际关系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不利于卫生合作的深入开展[9]。四是缺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各国都应遵守的卫生合作规则。然而,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还停留在论坛讨论、发表宣言和对话等层面上,未能形成一套长效的、具有法律性质的合作规则,不利于卫生合作争议的处理,难以形成稳定、有序的合作秩序[10]。五是非政府组织参与不足。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论坛的举办、协议的签署以及项目的开展等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实施,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度较低,尚未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力量参与卫生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五、中国与东盟卫生合作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互信水平
信任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进一步深化卫生领域合作的重要基石。建设造福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的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高度重视和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信水平。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要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着眼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致力于维护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11]。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下凝聚更多共识,建设守望相助的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国家之间的互信水平。二是要通过深化全方位合作提升互信水平。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当继续强化高层战略对话与政策沟通,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卫生等多领域全方面的合作,使彼此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这有利于在相互受益的基础上加强彼此的信任。三是要通过加强互帮互助提升互信水平。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互帮互助可以有效促进双边的友好关系,在一国遭遇重大危机或灾害时,他国政府和民众应在第一时间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从而不断增强互信水平。四是要通过促进相互交流提升互信水平。国与国友好往来的关键在于人民相亲相近,而人民相亲相近的关键在于民心相通。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信水平需要进一步深化双边的人文交流,通过互相举办教育、科学、文化以及体育等方面的活动促进双边民众之间交流和相互了解,从而夯实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信的基础。
(二)加强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资金的支持力度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过长期的努力,在卫生人才培养、疾病防控、传统医药、口腔医学、医院管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职业病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围绕这些合作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保障相关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要加强卫生合作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卫生合作发展快速,卫生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各国政府应当根据卫生合作发展的进度不断加强相应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二是要设立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专项基金。中国政府应当联合东盟国家的卫生部门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出资的方式设立卫生合作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保障双边重大卫生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三是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中国—东盟卫生合作捐助资金。中国与东盟国家应通过设立专门用于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募捐机构,长期向社会组织和个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保障遭遇资金困难的卫生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加快中国—东盟卫生合作人才的培养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不断向更广阔和更深层次的领域推进,对国际化卫生合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国际化卫生合作人才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还需要通晓国际规则和合作国家的语言、社情民意以及风土人情等。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人才可以分为技术型和管理型两种。其中技术型人才主要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以专家的角色为卫生合作项目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管理型人才则主要通过对卫生合作项目的管理,以管理者的角色促进合作项目的高效完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快中国—东盟卫生合作人才的培养:一是要加强国际化卫生人才的职业培训。根据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各领域卫生合作的人才需求,定期举办中国—东盟卫生合作人才培训班,提高参训人员胜任国际化卫生合作任务的能力。二是以医学院校为依托加强国际化卫生人才的培养。应当充分利用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合作与交流“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依托区内医学院校培养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需求的国际化人才[12]。一方面,要敢于打破现有的学科布局,推进医学、卫生管理学等学科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交叉融合;另一方面,要优化相关课程的内容,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介绍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的重点领域、卫生合作需要遵守的国际规则以及东盟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等内容,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法治合作意识
中国与东盟国家已通过多种方式在卫生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卫生领域公平、有序地展开合作,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法治合作意识至关重要[13]。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法治合作对区域性卫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有效促进区域性卫生治理的重要环节。中国与东盟国家卫生法治合作应当以实现中国—东盟卫生治理为目标,以区域性疾病防控为重点,同时要兼顾多领域的合作。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当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商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卫生法治交流,确定在卫生合作过程中应当共同遵守的条约和规则,并要求合作方要秉承法治精神,在卫生合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应的规则及条约,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二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卫生政策和法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卫生合作领域的相关规定不尽相同,在卫生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卫生法律方面的冲突。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建立卫生法律沟通和协调机制,一方面,要了解各国在卫生领域的立法和司法动态,在卫生合作过程中尽量规避卫生法律的冲突;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协商机制有效解决卫生法律的冲突,合作双方应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尽量以善意友好的方式解决冲突,实现卫生合作的有序开展。
(五)调动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积极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卫生领域的精诚合作关系着中国与东盟国家老百姓的健康福祉。为了有效推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持续健康发展,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力量的相互配合,形成“双向推动效应”。一方面,要做好与东盟国家卫生合作的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积极性,通过自发的力量“自下而上”地推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当前,中国—东盟卫生合作主要面临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对于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重要性。要意识到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有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构建更健全卫生合作体系,且能够有效规避国家间合作的政治敏感性相关问题[14]。二是要建立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于具有营利性质的组织和个人,在参与卫生合作过程中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其在“利益效应”的激励下主动地参与中国—东盟卫生合作;另一方面,对于具有非营利性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通过舆论的积极引导,使其在“荣誉效应”的激励下自发地参与中国—东盟卫生合作。
六、结语
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彼此往来频繁。加强卫生领域的合作,有利于维护双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扩散,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彼此之间更深切地体会到团结合作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性。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卫生人才培养、疾病防控、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且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增进了双边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然而,在合作过程中仍面临互信程度不够、资金和人才匮乏以及法治合作意识不强等诸多等困境,需要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进一步提升卫生合作的互信水平、加强卫生合作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卫生合作人才培养、提升卫生法治合作意识、提高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以有效推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