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研究
——基于对全国433名媒体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
2022-01-18何百林
王 勇,何百林
一、前言
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是指媒体单位根据一定的考核方式和规则对新闻采编人员所采制的新闻作品进行数量、质量或综合方面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评定新闻采编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在媒体单位,新闻作品绩效考核结果通常与新闻采编人员的工资奖金、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并关系到其职称和职级晋升以及个人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因此,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是媒体单位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制度,对新闻采编人员具有“指挥棒”作用,对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也具有导向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媒体单位进行市场化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媒体单位纷纷制定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以调动新闻采编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报社大多采用“稿件字数+优质等级”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广播电台、电视台大多采用“作品时长+优质等级”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方式。“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等级”是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作品绩效考核的主要机制,即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
20世纪末,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媒体不断产生并快速推广,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由于传播载体、传播技术和阅读(收看)方式不同,媒体单位对网络新媒体新闻作品的绩效考核采取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对于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所刊发的新闻作品来说,“最直观的考核”就是来自其作品的“阅读量、转发量和评论数量。”[1]比如目前对于新闻客户端采编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是依据新闻客户端内容的阅读量和转评赞等指标来考评从业人员的工作业绩。”[2]“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是大多数网络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的考核机制,即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
网络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统媒体走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倍受鼓舞的媒体业界合力拉开了融合发展的大幕。”[3]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4]在新媒体发展的倒逼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主流媒体纷纷创办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形成了主流媒体中既有传统媒体又有新媒体的格局,并且按照中央有关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技术平台、机制体制、经营模式等五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那么,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媒体单位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新旧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应采用怎样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先对有关我国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研究,然后对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金华日报、昆明日报以及云南省富民县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单位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调查问卷”,并在征求有关媒体单位记者和管理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反复修改。2021年10月,课题组通过“问卷星”面向全国新闻媒体的在岗工作人员(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及其所办网络新媒体的从业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历时30天,共收到433名媒体工作人员的有效答卷。
这433份有效答卷的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广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媒体单位。从地域分布看,这次问卷调查覆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基本上包括了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新闻事业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调查对象中有国家级媒体从业人员13人,占比3%;有省级媒体从业人员41人,占比9.47%;有地市级媒体从业人员277人,占比63.97%;有县级媒体从业人员102人,占比23.56%。从媒体层级看,这次问卷调查涵盖了当前我国现有的四级媒体,且来自四级媒体的答卷人员比例与当前我国四级媒体从业人员比例大致相符。调查对象中有记者185人,占比42.73%;有编辑83人,占比19.17%;有部门中层干部108人,占比24.94%;有单位负责人24人,占比5.54%;有行政管理、技术保障或后勤服务人员33人,占比7.62%。从工作岗位来看,这次问卷调查覆盖了从单位负责人到行政管理、技术保障或后勤服务人员等新闻媒体几乎所有岗位,但又重点调查了与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关系最为密切的记者岗位,既全面又重点突出。调查对象中,在媒体行业从业10年以内的有158人,占比36.49%;从业10~20年的有139人,占比32.1%;从业20~30年的有108人,占比24.94%;从业30年以上的有28人,占比6.47%。从从业年限来看,这次问卷调查涵盖了新闻媒体中的老中青三代从业人员,既包括入职10年内的新人,也包括已在媒体工作10~30年的中坚力量,还包括工作超过30年的老记者、老编辑。调查对象中,拥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5人,占比1.16%;拥有专科学历的有34人,占比7.85%;拥有本科学历的有348人,占比80.37%;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46人,占比10.62%。从学历层次看,这次问卷调查涵盖了新闻媒体中不同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且答卷人员中不同学历层次人员的比例与当前我国媒体从业人员中不同学历层次人员的比例大体相符。调查对象中,月实际收入在3000元以内的有18人,占比4.15%;月实际收入在3000~6000元的有209人,占比48.27%;月实际收入在6000~10000元的有135人,占比31.18%;月实际收入超过10000元的有71人,占比16.4%。从收入来看,这次问卷调查涵盖了新闻行业中不同收入层次的从业人员。
总之,从433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的地域分布、所在媒体层级、工作岗位、从业年限、学历层次以及实际收入来看,这次问卷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三、统计数据分析
下面根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对当前我国媒体单位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现状进行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并进行阐释。
(一)我国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现状
根据统计问卷调查数据,目前我国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仅采用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
针对“自己所在媒体采取何种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问题,有84名调查对象回答为“仅采用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稿件’”,占比为19.4%。可见,目前我国有近五分之一的媒体单位仍然仅采用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引进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
2.以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为主,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为辅
针对“自己所在媒体采取何种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问题,有134名调查对象回答为“以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稿件’为主,以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为辅”,占比为30.95%。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方面仍然将传统媒体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作为主要机制,但已引进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作为补充。
3.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与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并驾齐驱”
针对“自己所在媒体采取何种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问题,有94名调查对象回答为“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稿件’与新媒体考核机制‘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同时施行,处于同等地位”,占比为21.71%。可见,目前我国有五分之一强的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已将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与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一并实施,同等重视。
4.以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为主,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为辅
针对“自己所在媒体采取何种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问题,有55名调查对象回答为“以新媒体考核机制‘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为主,以传统媒体考核机制‘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稿件’为辅”,占比为12.71%。从以上统计数据看,目前我国有十分之一强的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已将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作为主要机制,而仅将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作为补充。
5.仅采用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
针对“自己所在媒体采取何种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问题,有5名调查对象回答为“仅采用新媒体考核机制‘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占比为1.15%。这说明目前我国有极少量新闻媒体单位已抛弃了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而完全采用了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
此外,还有61名调查对象回答为以上5种考核机制之外的其他机制(包括未进行新闻作品绩效考核的情况),占比14.08%。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媒体单位已将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和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同时实施、同等对待。这说明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上,这些媒体单位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做到了一视同仁。还有少数媒体单位以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为主,以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为辅。这说明这些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已向新媒体倾斜,更重视新媒体。也极少数媒体单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完全采用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媒体单位更重视新媒体。另外,也有相当多的媒体单位虽然引进了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但仍然以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为主,而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只是作为补充。这说明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方面仍然以传统媒体为重,对新媒体重视不够。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方面,仍然只是沿用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没有引进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媒体单位在管理制度上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体阶段,缺乏新媒体意识。
机制体制融合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核心。没有机制体制的融合,其他方面的融合难以完全实现。媒体单位作为专门从事新闻作品生产的单位,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是其管理制度的关键部分。当前媒体单位所采取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媒体单位在管理制度上的新旧媒体融合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单位的媒体融合发展意识。以上调查得出的我国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媒体单位在管理制度方面融合发展存在参差不齐、进度不一致的问题。大部分媒体单位已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上主动拥抱新媒体,有相当一部分媒体单位已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上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但也有少部分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上对新媒体重视不够,缺乏新媒体意识和融合发展意识。
(二)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中突出“点击量”的利弊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国有相当多的媒体单位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中将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有关“点击量”方面,有的媒体单位甚至到了“‘点击量’为王”“唯‘点击量’”的地步。
那么,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中突出“点击量”,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又会带来哪些弊端呢?下面根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进行阐述和分析。
1.积极作用
统计数据发现,针对“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会带来哪些积极作用”的问题,有327人即占比75.52%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有利于提高新闻作品的阅读量(收看率、收听率),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有314人即占比72.52%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有利于增强采编队伍的融媒思维,倒逼记者、编辑积极转型;有301人即占比69.52%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有利于媒体主动适应移动阅读时代广大受众的新闻需求;有295人即占比68.13%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有利于加快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有295人即占比68.13%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有利于媒体准确掌握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提高新闻传播质量;有288人即占比66.51%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有利于改变媒体过去严肃、呆板的面孔,使媒体更接地气,更贴近受众,更具时尚感。
从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媒体工作人员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具有积极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新闻采编人员和媒体增强受众意识,在新闻生产上贴近受众,尊重和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提高媒体的影响力;二是有利于新闻采编人员和媒体增强新媒体意识和融媒体思维,加快采编人员的转型和媒体的转型升级,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步伐。
因此,要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和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就很有必要将“点击量”作为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消极影响
统计数据发现,针对“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有哪些弊端”的问题,有375人即占比86.61%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会导致一些采编人员为追求“点击量”,热衷采写一些迎合大众口味或缺乏深度、内涵的短平快新闻,导致高质量有深度的新闻作品逐渐减少;有326人即占比75.29%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会导致一些媒体盲目追求“点击量”,导致虚假繁荣,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有302人即占比69.75%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会导致媒体和广大采编人员被“点击量”牵着鼻子走;有263人即占比60.74%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会导致一些媒体或采编人员采用人为手段干预“点击量”,甚至进行“点击量”作弊;有257人即占比59.35%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长此以往,会导致新闻媒体的质量、品位、形象下降,不能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社会功能;有247人即占比57.04%的调查对象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会导致采编人员在完成采编任务后,还要想方设法提高“点击量”,给采编队伍带来新的压力。
从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媒体工作人员认为,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会导致一些采编人员为追求“点击量”,一味迎合大众口味,热衷采写那些短平快的新闻,甚至低俗新闻,而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采写那些有深度的高质量新闻,从而使媒体的新闻质量和品位下降,这是一条以牺牲新闻质量为代价换取“点击量”的歪路;二是会导致一些采编人员和媒体为追求“点击量”而人为干预“点击量”,甚至进行“点击量”作弊,从而影响“点击量”的客观性、真实性。比如在调查中就发现,有21.48%的调查对象反映,所在媒体为提高“点击量”,要求员工点击和转发自己媒体的作品;在所在媒体的要求下,自己也不得不转发自己或同事采写的新闻。
总之,将“点击量”放在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突出位置,既会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要在充分发挥“点击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注意防止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切不可只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更不可迷信“点击量”,“唯‘点击量’”。
(三)全媒体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
媒体融合发展,使传统主流媒体由一次采集、一种生成、一种传播的单一介质媒体,转型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媒体。这种新型的主流媒体,既有传统媒体产品形态,又有新媒体产品形态,采取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或新媒体新闻作品考核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
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等级”的突出特点是重视对新闻作品的质量考核,通常由媒体选派领导班子、编委成员、资深编辑记者组成考评专家组对新闻作品的质量等级进行评定。不足的地方是,这种考核是少数专家根据相关理论与自己的经验作出的主观评价,缺乏对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即受众对新闻作品的接受情况的考察,因此可能出现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采制过程中忽视受众,导致出现有些新闻作品虽然被评为优质作品,但受众阅读(收视、收听)量非常低,传播效果并不好的情况。
而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的最大特点是以传播效果即以受众对新闻作品的接受情况来考核新闻作品,而且是根据受众对新闻作品的“点击量”和转发量、评论量来考核,数据由网络自动记录生成,比较客观真实。当然,此种考核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最大的缺陷是,它虽然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受众对新闻作品的接受情况,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新闻作品的质量优劣。在调查中,有59.82%的调查对象认为,“点击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闻作品的优劣;还有27.25%的调查对象甚至认为,“点击量”完全不能科学反映新闻作品的优劣。在新闻实践中,确实也有一些新闻作品的质量与其“点击量”并不是正比例关系,甚至出现新闻作品的质量与“点击量”成反比关系即质量越差,“点击量”越高的例子,比如一些低俗新闻,尽管作品质量不高,但其“点击量”可能很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4]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不但要推进内容、平台、技术的融合,而且必须要推进管理机制的融合。因此,针对全媒体的多种新闻形态,在制定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时,要将传统媒体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等级”和新媒体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有机融合起来,采用“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等级+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的考核机制。这种考核机制吸取了传统媒体新闻作品考核机制和新媒体新闻作品考核机制的优势,既考核新闻作品的质量,又考核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即受众对新闻作品的接受情况。同时,这种考核机制又规避了两种考核机制的不足:一是规避了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重视对新闻作品的质量考核而忽视了对新闻作品传播效果的考核的不足;二是规避了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重视对新闻作品传播效果的考核而忽视了对新闻作品的质量的考核的不足。
在“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等级+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的考核机制下,好新闻作品的标准是不但作品质量评价好,而且传播效果好。
四、结语
“在新老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采编考核面临着挑战。”[5]通过对全国433名媒体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媒体单位的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有的仍然拘泥于传统媒体新闻作品考核机制;有的虽已引进了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但仅作为补充;有的已将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与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同时施行,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有的已将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有的甚至已抛弃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只采用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媒体单位在新旧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的融合发展方面进度不一致,参差不齐。传统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与新媒体新闻作品绩效考核机制各自存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推进新闻作品考核机制的融合。而融合传统媒体新闻作品考核机制和新媒体新闻作品考核机制的考核机制“稿件字数/作品时长+优质等级+点击量/转发量/评论量”,既可发挥两种考核机制的长处,又可以规避两种考核机制的短处,应是全媒体比较理想的新闻作品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