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三维”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2-11-11郭黎岩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维职业生涯研究生

王 冰,郭黎岩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模式、产业形态以及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同时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正悄然变化,高等教育大幅扩招,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剧增,这些问题都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教育部调查数据显示:2016-2020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分别为50.89万、52.0万、54.36万、57.71万、66.25万[1]。硕士研究生较之本科毕业生,生理年龄偏长且薪资待遇要求偏高;较之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又略显薄弱。因此,硕士研究生在职业发展和就业竞争中的紧俏性和稀缺性大大降低,引发出高不成低不就和学历价值贬损等系列问题。研究生持续扩招导致职业发展和就业压力增加,尤其近三年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以来,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产业链、经济贸易及人员往来受到严重影响,高等院校硕士生职业生涯发展同样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2]。

研究生教育是输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培养质量关乎教育改革的成效,研究生个体的发展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关乎国家命运和社会和谐[3]。研究生的就业状况折射出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重要评价依据。宏观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一生中的职业经历,其职业内容和时间在不断发展变化[4],从20 世纪初至今,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和实践一直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高等院校如何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挖掘研究生职业发展潜能,提升研究生职场胜任力,满足社会工作岗位和职业需求,提高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引导研究生树立人生价值观,实现自身社会价值,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开拓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路径,这不仅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全面进一步培养多元化高质量人才的时代使命。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对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全程动态化指导,“重知识轻能力”的现实状况以及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等切实问题,提出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三维”培养体系,进而提升研究生职业发展与胜任力。

2 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2.1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动态指导模式尚待形成

研究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是一个具有连续性、长效性、全程性的动态过程,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更关注于毕业阶段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的培训与指导。从研究生入学至毕业开展的全程化和动态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较之本科阶段相对较少,对研究生整体心理发展特点、个性气质特征、职业潜能测评、职业发展差异性、就业趋势分析以及对职业领域的了解程度和步入职场后的融入程度等缺少实地调研和实证研究。仅仅依靠临近毕业开展的就业辅导或信息提供,不能满足研究生步入职场之后的长远发展,更没有真正形成以整个职业生涯为导向的育人理念,构建全程化、动态化、闭环化的完整的研究生职业生涯链条还尚待形成。针对研究生期望得到的职业生涯指导阶段的问题进行调研,结果显示,79.1%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得到入学至毕业的全程指导,14.8%的研究生希望得到阶段指导,仅有6.1%的研究生希望得到毕业指导(见图1)。

图1 研究生期望的职业生涯指导阶段图

2.2 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亟待扭转

研究生培养方式基本是导师责任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题选取等通常由导师及导师组决定。在研究生继续求学期间,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查询阅读文献、攻克实验难关、分析调研数据已经成为现阶段研究生培养的常态,这与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的“实践性”产生极大矛盾与冲突。“重知识轻能力”“重资格轻素养”的培养模式脱离了实践的历练和考验,严重制约了研究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自身职业素养的形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衷和预期成效也相差甚远。针对研究生期望得到的职业生涯指导项目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对实战演练指导的期待高达62.2%,其次为校外导师经验指导占19.8%,专题讲座指导占12.7%,必修/选修课程指导占5.3% 。该结果也验证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战演练活动的缺失和广大研究生对实践指导的迫切需求(见图2)。

图2 研究生期望得到的职业生涯指导项目图

2.3 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

研究生实习单位、就职单位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还较为淡薄,较之与本科生,他们认为研究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理应更为成熟,专业技能更强大,职业发展前景更乐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研究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非重要和深远。因此,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尚待健全。但通过对实习单位以及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也较为普遍性地存在职业认可度与职业自豪感低下;理论与实践脱节,实战经验匮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跨学科能力储备以及专业技能尚显薄弱等职业发展弊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缺失与市场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成为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岗位适应的严重障碍。因此,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需要具体可行的指导方法和行之有效教育模式,以匹配学科和行业的发展需求。针对研究生期望参与的职业生涯实践项目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更倾向于本专业的实习,占62.7%;其次是大创项目17.3%;专题调研和实践课程分别占10.9%和 9.1% ,可见,研究生更愿意亲身参与到各种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中,尤其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更能得到研究生的青睐(见图3)。

图3 研究生期望参与的职业生涯实践项目图

3 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三维”培养体系

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仍存在缺乏全程动态化指导、“重知识轻能力”的现实状况以及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等切实问题。因此,本文旨在充分考虑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性特征与现实诉求基础上,构建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三维”培养体系,进而体现国家要求、市场需求、学生诉求和学校追求的“四求”目标。“三维”培养体系以职业生涯规划“三阶”模式、职业生涯践行“三习”模式、职业生涯胜任“三级”模式作为三大支撑。其中,职业生涯规划“三阶”模式涵盖职业生涯启蒙模式、职业生涯探索模式和职业生涯实施模式;职业生涯践行“三习”模式涵盖职业生涯见习模式、职业生涯研习模式和职业生涯实习模式;职业生涯胜任“三级”模式涵盖校级职业生涯课程共享模式、院级职业生涯产教科研共建模式和学科职业生涯双导孵化服务模式(见图4) 。

图4 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三维”培养体系图

3.1 职业生涯规划“三阶”模式

依据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特征,建构职业生涯规划“三阶”模式。研究生一年级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模式,重在提高研究生职业认知,开启职业生涯,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发现自我职业理念;研究生二年级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模式,通过研究生职业指导,职业意识显现,开始独立探索自我职业世界;研究生三年级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模式,通过职业演练,强化职业行动,树立职业梦想,提升职业价值感。

(1)职业生涯启蒙模式:职业认知+启蒙生涯+职业自我发现

研究生一年级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形成职业启蒙生涯思维,使其从入学伊始就有意识地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高校可在一年级适时开设研究生职业生涯启蒙必修课程,或者由研究生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学校心理协会组织,定期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团训活动,研发研究生职业兴趣与个性特质测评系统,结合见习获得的实践感悟,帮助研究生立足自我,客观分析,探索发现,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诉求。

(2)职业生涯探索模式:职业指导+成长生涯+职业世界探索

研究生二年级开展“导师团”职业指导,校内导师更加了解研究生的专业和学科特点,并能够实时把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了解职业特征、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就业政策等信息,邀请就业指导部门定期开设就业宣讲会、职业规划讲座、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沙龙等。此外,借助研究生二年级开展研习工作的契机,聘请校外实践导师用“带徒弟”的方式助推研究生快速成长,储备职场经验。“多方协作”式盘活研究生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一步活棋,更是大资源共享,微资源融生的紧密联系的“职业生涯发展共同体”,多方在学习、研究、探索中达到情感交融,默契配合,理论实践互补,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全方位助力研究生职业生涯世界的探索。

(3)职业生涯实施模式:职业演练+行动生涯+职业梦想追求

研究生三年级开展职业生涯演练,并研发职业生涯动态追踪测评系统,对研究生的职业演练行动给予实时评定,及时调整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内容和方向。通过高校与实习单位的紧密联系与共建,实习单位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职业演练,配备校外实践导师“一对一”贴身指导,通过实战演练,研究生精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方向,为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搭建理想实现的阶梯。

3.2 职业生涯践行“三习”模式

在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分级分类培养原则指导下,建立职业生涯践行“三习”模式。研究生一年级实行见习模式,通过职业感知,初步规划自我职业生涯,树立职业发展方向;研究生二年级实行研习模式,基于职业心之所向,加强临床实践,储备职场胜任能力;研究生三年级实行实习模式,站位职业角色,拓展职业生涯视野,孵化定向职业角色能量。“三习”旨在形成先后衔接、内在统合、逐级推进、螺旋式提升的实践能力训练机制。

(1)职业生涯见习模式:职业感知+定向生涯+职业发展取向

以体验为基础的见习,对于研究生来说,尤其是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见习意义更为深远,研究生缺乏实际经验,实践性知识不足,严重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见习,感受职业生活,形成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认知。通过“见”,才能真正了解职业岗位的崇高与伟大,从而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向。

(2)职业生涯研习模式:职业导向+临床生涯+职业能力储备

以专题为驱动的研习,要求研究生以兴趣为导向、以研究主题为驱动、以自主实践和探索反思为形式开展研习活动,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研讨主题,在驱动中得以提升”,研究生研习之前,可与校内理论导师共同商讨,拟定研究主题,带着专题开展研习活动,或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题和课题的设计,并充分利用研习的时间开展问卷设计、现场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撰写专题调研报告,为毕业论文奠定前期研究基础。

(3)职业生涯实习模式:职业角色+拓展生涯+职业孵化定位

以实践为取向的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沉浸式实习等方式,使实习真正成为研究生实现自身角色转变的“缓冲区”和“适应期”,促使研究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角色的转变。实习是研究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孵化器,对研究生个人而言,有助于他们建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使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思想财富,直接获得专业工作的体验,以便将来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少走弯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3.3 职业生涯胜任“三级”模式

职业发展胜任“三级”模式体现了学校、学院、学科多端切入,综合培养、阶段强化、环节侧重、全程渗透的人才培养体系。校级层面,研究生可以在职业生涯课程实践共享平台上自主选取交叉特色课程,参与社团特色活动、职业学术论坛和社会实践;院级层面,研究生可在职业生涯产教科研共建平台上,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创新沙龙论坛和生涯拓展训练;学科层面,充分利用双导孵化服务,双向共建育人,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产学研和社会服务、产学研资源优势服务人才培养,提升研究生职业胜任力。

(1)校级职业生涯课程实践共享模式

校级层面有针对性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特色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并给予一定的学时保障和学分激励。研究生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课程侧重理论的学习,引导研究生关注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态势,培养职业规划的思维;研究生二年级,结合见习和研习的经历,重点开设职业技能类课程,在实践中逐步引导研究生调整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三年级开展实战演练、压力疏导、情绪宣泄等身心辅导类团体活动,帮助研究生缓解压力,释放情绪,为其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2)院级职业生涯产教科研共建模式

依托学院丰富的软硬件设施和资源以及实践实训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项目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挑战项目、产教研课题共研、职业创新沙龙、创新创业论坛、生涯拓展训练等,将专业覆盖面与行业影响力紧密融合,建立职业生涯产教科研共建联盟,帮助研究生更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能在多种活动中结交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最大程度上激发研究生的自我潜能和驱动力,提高职业规划素养和创业就业的心理资本。

(3)学科职业生涯双导孵化服务模式

坚持校企双元育人,实现双导孵化服务,建立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机制保障。逐步密切学科和行业的联系,高校建立立足于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机制,创新符合优势学科发展实际的行业联动模式。开展产学研资源服务,用产教融合应用型课题资源来“拉动”,用“双导孵化带徒制”去“助推”,形成紧密的“教育链结”闭环。鼓励研究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利用自身专业所长,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提升研究生职业认同感、崇高感和胜任力。

猜你喜欢

三维职业生涯研究生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试析职业生涯不安全感对职业生涯转换决策的影响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