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生取义,雄辩之思
——解读《鱼我所欲也》

2022-11-11安英发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

课外语文 2022年16期
关键词:贤者所欲道义

⊙ 安英发(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初级中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此时更是群雄逐鹿,天下统一的历史大势正在酝酿,各种思想也在此刻登上历史的舞台,百家争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当时,诸子百家都在力图为变幻的时代提供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学派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历史上,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而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另外,思想的传播得有著作作为载体,于是《论语》(收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和《孟子》(收录孟子的言论的著作)成为其思想重要的文学载体。在初中阶段,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和《鱼我所欲也》(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两篇文章,都让我们振聋发聩。本文重点就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解读《鱼我所欲也》。

一、《鱼我所欲也》的文本探析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深刻探讨了人的生死观和义利观。在这篇文章中,孟子特别强调“正义”比“生命”更为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失去了“义”的生命只能苟活于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活着”,这就是“性善论”的雏形。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去做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这种思想时至今日仍深深影响着每个国人,让国人都以此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另外,从文学艺术方面来讲,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运用多种论证手法,无论是观点还是论证过程都无懈可击,让人拍案叫绝。

二、《鱼我所欲也》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一)高贵的舍生取义精神

在《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重要表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大丈夫有气节、讲究义气的行为准则。但是生命和道义究竟哪个重要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在孟子看来,“舍生取义”者精神长存。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生命活着,心中还要有道义。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里就有向善的天性,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其实就是文章中提及的人的“本心”。在孟子看来,仁、义、礼几种道德就是人的天性。有鉴于此,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重义之人,甚至连小孩都知道不能吃“嗟来之食”。只是生活当中有的人把生命、利益看得太过重要,所以这部分人就会认为只要能获得利益,就会不择手段去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别人的利益,甚至夺取别人的生命。同学们,你觉得这样可以吗?这样做不就是道德沦丧了吗?所以孟子认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务必坚守道义。那么,问题来了,难道生命不重要了吗?生命当然重要!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正如孟子所说“死亦我所恶”,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厌恶死亡,但是有的人宁愿舍弃生命也不愿选择苟且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有的人可以用卑鄙的手段保全生命,但他们不这么做,因为他们觉得道义比生命更重要;同样,有的人可以用卑鄙的手段躲避灾祸,但也不这么做,因为他们觉得失去道义比死亡更可怕。这就是仁义之士的心底呼唤,就是有气节之人,也是孟子所推崇的人。

其次,活在当下,更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取义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董存瑞舍身炸堡垒;邱少云被火烧一动也不动;邓稼先抛弃荣华富贵,甘愿回贫穷的中国,只为中国谋发展……这些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涌动着无数的感动。当下,我们的消防员、医护人员、科技人员也在为了民族大义而奋斗。那么,活在当下的我们如何看待“舍生取义”呢?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是一点尊严的口舌之争,不必上升到舍弃生命的地步。想当年,韩信年轻时被地痞流氓欺负,还不是忍下胯下之辱,最终成为汉初名将?张岱面对明朝灭亡,大可以跟随义军一起拼命反抗,但是他答应了朋友去写《石匮书》,务必为此奋斗完成。这些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滚滚远去,后人对他们充满着敬意,而不会去指责他们。“一箪食,一豆羹”其实也代表着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在为此奋斗,但是如果是别人呼喊施舍给你的,或者是别人踢着给你的,这时就需要我们舍生取义的选择了。生活中,有许多“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为了宫室之美,富丽堂皇,而放弃尊严,在孟子看来,是“此之谓失其本心”,当下的我们不可取啊。这种“舍生取义”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与恒久魅力。

(二)严谨的雄辩推理艺术

孟子算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有纵横家的辞令才华和论辩能力,他的语录堪称经典,并且引经据典,善于用比喻来警惕世人,百试不爽。比如耳熟能详的“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故事,就是讽喻梁惠王贬低邻国的,让梁惠王低头不语,甘愿接受。论辩的过程更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让人叹为观止。

其一,类比引入观点,通俗易懂。孟子在文章的开头,从人们常见的口腹之欲说起,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一般的人都会选择熊掌,因为熊掌更为珍贵。孟子以此作为类比,由讨论物质需求转移到精神需求,当面对“生”与“义”的选择时,孟子选择“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其二,正反论证观点,回环论证。作者分别从“所欲”和“所恶”两方面正反论述。首先是“所欲”,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生存是最高的追求,但是如果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东西(义),那就不苟活;其次是“所恶”,孟子提出“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每个人都厌恶死亡,这不但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个体生存的负责。但是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失义),那就不避死。所以,作者总结“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至此,孟子又回归到“舍生取义”这个观点上来,行文至此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论证的循环。但孟子在结尾再次对观点进行了补充说明,他强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精神或者行为准则,只不过“贤者”始终坚持罢了。其实,这里孟子更倾向于让读者做出和“贤者”一样的选择,毕竟在名义上、道义上人人都想当贤者,那就促成读者的内心自觉,更具说服力。

其三,举例论证观点,令人信服。为了进一步论证观点,孟子首先讲述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选自《礼记·檀弓下》),面对没有礼貌甚至踢来的食物,这名“饿者”宁愿选择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这名“饿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高贵的灵魂,成为后世人践行的榜样,令高尚之士自勉,令苟且之人汗颜。讲完了这个故事后,孟子慷慨激昂,发出豪言壮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什么孟子敢这样说?因为他本身也这样做到了,孟子的晚期,面对齐宣王都城之屋和万钟之俸的挽留,孟子也选择离开,因为齐宣王只为孟子的名声而不实行孟子的仁政。这就令那些“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者更加无地自容,可谓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至此,孟子完成了全文观点的论证,可谓是气势如虹,语言犀利,有不可辩驳的无穷力量。

三、后记:思想与文学魅力并在

孟子这种“舍生取义”的思想在倡导无私奉献的今天仍然意义重大,义的价值始终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繁荣昌盛、民主独立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如后世的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同学们,当我们面对这“两难境况”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同时,《孟子》的雄辩艺术也亘古流传,在本文当中,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论辩的过程观点与论证相互统一,环环相扣,发人深省。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文

猜你喜欢

贤者所欲道义
冒死护友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论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前半部分新解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七)
文人天趣清犹水 贤者风期静若兰——画家若兰写意画浅析
贤者与魔镜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己之所欲 慎施于人
竭其力以事父母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