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试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22-11-11李星星
李星星
一、前言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管理模式,近年来备受关注,为了解智慧城市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以及影响经济增长,本文采用2012 年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8 年全国138 个地级市的数据,在进行机制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来研究智慧城市能否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作用机制。
所谓智慧城市,即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的科学信息技术,将城市各个系统有序协同、高度融合,从而实现城市高效运行,并构建环境友好和高效便捷的新型现代化城市体系。基于此,将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首批试点城市研究智慧城市这一新型城市模式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并探析其通过什么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理论分析层面,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认知、建设模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方面的内容。关于何为智慧城市,张云霞等(2011)认为智慧城市是改善城市病的有效途径,是技术变革的产物,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在明晰智慧城市内涵和建设路径后,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量化评价,郭曦榕和吴险峰(2013)在介绍了欧盟、IBM 公司、CSIP、贝尔信公司对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后,认为应结合各城市的特点和发展目标来制定有关评价指标。在实证分析层面,学者们利用不同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的来看,关于智慧城市对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首批设立的90 个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与异质性问题。
三、研究设计
本文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主要从人口聚集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利用DID 模型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制度因素,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预计从地理区位、城市水平和教育水平等方面进行异质性分析,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智慧城市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H2:智慧城市发展能够通过促进人口集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
H3: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试点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模型设定
本文将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首批试点城市研究智慧城市这新型城市模式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实证模型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建立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虚拟变量treatit,其中实验组即为2012 年设置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设定为数据1,控制组是未进行智慧城市试点的城市,将其设置为0。设置年份虚拟变量timeit,把2012 年之前设置为0,之后设置为1。模型设定如下:
用didit代替虚拟变量的交叉项treatit×timeit,模型的方程为:
其中i 和t 为地区和年份,被解释变量是gdpit,didit是解释变量,政策交互变量,数值为0 或1,μi和λt分别为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Xit为控制变量,分别为城镇化lnurb、信息化lnonline、政府规模lngov、对外开放lnopen、交通基础设施lninf、金融发展lnfin、公共教育水平lnedu、创新水平lnzl。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为验证这两种影响机制,特设定以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模型(3)检验智慧城市试点促进人口集聚效应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机制,其中人口集聚用人口密度lndens来表示;模型(4)检验智慧城市试点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产业结构用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lnind 表示。
(二)数据说明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以实际gdp 作为衡量。解释变量为智慧城市试点did,控制变量采用政府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表示政府规模lngov;采用实际利用外资额/gdp 表示对外开放lnopen;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率lnurb;用每万人公路里程数表示交通基础设施lninf;用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GDP表示金融lnfin;用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公共教育水平lnedu;用年末专利授权量来表示创新水平lnzl;用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表示信息化水平lnonline。数据来源于2015-2019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等,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是2006 年—2018 年,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最后选取了138 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07 个地级市为对照组,31 个试点城市为实验组,具体城市的省级分布见表1。
表1 研究样本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在上文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
基准回归的结果如表3 所示,模型1 为加入了部分控制变量以后的回归结果,第2 个模型中,两类控制变量全都加入,在这两个模型中,智慧城市建设结果都比较显著,第一个假设得到验证。在表3 中,再加入所有控制变量后,智慧城市建设虽然还是显著的,但是人力资本控制变量,即受教育年限是不显著的。综上,智慧城市试点能够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而促进经济增长,具体的机制在下文中进行分析。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二)机制检验
本部分旨在对上文分析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上文中已经证明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本文进一步进行机制检验,方法是把机制变量分别与did相乘,具体的机制检验结果见表4。表4 的结果人口集聚的系数显著,并且为正数,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促进人口集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个假设得到检验。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促进人口集聚,吸引劳动力聚集到试点城市,提高试点城市的人口规模,促进经济增长。观察产业结构机制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的系数也为正数,这表明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个假设得到验证。
表4 机制检验结果
★★★ p<0.01,★★ p<0.05,★ p<0.1
五、异质性检验
通过上文的一系列检验,智慧城市的建设能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通过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我国面积大,考虑到地区的异质性问题,将变量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异质性分析。异质性分析结果见表7。由表7 可知,智慧城市试点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西部高,进行智慧城市试点为中部地区带来科技和资源,推动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指标不显著,原因是东部地区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对外开放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不明显。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反而会占用政府的支出,对原来城市的发展起了一个阻碍作用,并且西部地区大多为第一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较少,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发展第三产业,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在西部地区不能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因此政府在进行政策试点选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问题。
表7 地区异质性检验
★★★ p<0.01,★★ p<0.05,★ p<0.1
六、结论
通过上文的系统性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的作用机制是两个方面,一是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促进人口集聚,提升人口规模来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二是智慧城市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等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于中东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对于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地区相对于中东部地区,比较封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反而会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占用西部地区的公共建设支出等。
综上所述,在东中部地区,政府要大力推广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在西部地区,要注意地区异质性,进行政策调整,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稳步提升。
引用
[1]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85-9.
[2]郭曦榕,吴险峰.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3,30(03):319-23.
[3]范德成,方璘,宋志龙.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7):61-8.
[4]杨振华.智慧城市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0):263-6.
[5]张节,李千惠.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0,36(1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