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2022-11-11过萍艳王建航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7期
关键词:山头风貌村落

过萍艳 吴 钱 王建航

一、前言

传统村落是历史上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聚落形式,并通过代代相传,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在乡村保护和发展方面,国家做出了很多努力,为传承传统村落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颁布了相关保护政策以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保护,先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强调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强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背景

(一)内涵

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就是运用数字化技术、互联网等手段,对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外部空间形态、村落的空间演变、历史文脉、建筑风貌等信息资料进行数据的采集、记录、处理、整理、存储、保护、更新和展示等。这种保护与传统的人工化、标本化的保护模式相比,以更为现代化的方法与方法,推动了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推陈出新式的创新表现与成果,为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保护思路的转型提供了方法,也使得传统村落空间的数字化存留、场景可视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可能。

(二)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乡村振兴的提出,社会对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越来越重视,无论是理论、技术还是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刘沛林、李伯华阐明了传统村庄数字化保护的基本理念,着重解决数字保存技术系统与技术规范的制订。李师龙、朱海燕通过对传统村庄及资源数字化的界定,以此为依据,对传统村落资源数字化的案例进行了剖析,并对其进行了探讨;郑文武和刘沛林分别从数字化保护的时代背景和要求、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出发,运用景观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数字记忆内容进行筛选,以虚拟旅游为主要业务形态,设计出符合乡村文化特色的虚拟旅游产品;罗荩、李鹏昊、季铁以保护传统村落为切入点,运用类型学与数字技术的方法,探讨了保护与修复、数字更新与建设、文化传承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问题。综上所述,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数字化村落数字化保护更新的研究还很缺乏。

三、研究逻辑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天台县山头郑村位于天台县南部,紧邻南屏乡驻地,距天台县中心城区约10 公里。作为浙江省第六批(2018 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山头郑村是郑氏聚居的村落,保留着大量近代建筑群,是天台古建筑延续传承和发展多样化的重要实例,历史上曾是天台的“十大市”之一,获有“小上海”的美称。近年来天台县及南屏乡一直致力于山头郑村的保护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乡村旅游的兴起,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不断显现,在新的发展时机下,如何协调“保护、传承、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山头郑村迫切的需求。本次研究范围依据山头郑村现状建成区及对村落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周边山体、田园、水系而划定,研究面积为27.01 公顷。

(二)技术路线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对传统村落数字化信息开展标准规范的数字化采集,以获取传统村落保护的实体信息和非实体信息,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GIS、RS、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野外调研、资料收集等进行进行三维模型重构与知识图谱的构建;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以图片、视频、文献、三维模型、云数据等方式录入传统村落数字资源库中,经过数据整合与整理,实现初步空间数智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从宏观层面上归纳梳理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从中观层面上定量解析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从微观层面聚焦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内部空间形态,最后提出构建传统村落空间数字化保护策略,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图1)。

图1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数字化保护技术路线(自绘)

四、实践与探索

(一)空间特征分析

1.宏观层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山头郑村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风水格局而建,靠山而背山,近水而面水,其选址满足水源、日照、农耕等功能,体现先人高潮的智慧。山头郑村的选址遵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风水格局,全村呈船型沿山坡层层修建,一条清澈的瑞溪如玉带般自西向东绕村而过,前有观音山,笔架山,后枕蜈蚣山,“面观音对书山环瑞水枕蜈蚣祥云缭绕”之楹联概括地描述了山头郑村山水相依、景色优美的地理环境。从宏观尺度上来看,山头郑村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观音山、蜈蚣山和瑞溪这些地形地貌与河流水网等自然因素影响着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同时,“宗族聚居”是本村落选址与营造的内驱动力,亦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中观层面——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形态特征

采用 GIS 软件对山头郑村规划范围进行高程、坡度、坡向的分析。山头郑村地形属于天台东南赤峰低山丘陵区,以丘陵为主,南北高,中间低,山形上部陡峭而下部较平缓,谷底较为宽阔,高程范围在180—230 米之间;坡度整体在3% 以内;坡向主要以南向、北向为主。瑞溪自西向东呈弧形在村庄南面环流而过,水质较为清澈,因地形高差,天然石块众多,形成多处叠水,溪声潺潺;南岸多为茂密的树木,北岸为沿溪民居建筑。山头郑村四边主要是丘陵山地,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

3.微观层面——聚焦传统村落的内部空间形态

山头郑村近代建筑群,整体布局巧妙且规整,顺应地势而建,建筑结构、材料、工艺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山头郑村内遗存的瑞屏古街、民国洋房建筑群、古桥、古树、古井、街巷格局、民风民俗等清晰地展现村落自身的发展演变,是研究天台传统村落重要的样本。山头郑村遗留的民国建筑群以合院式建筑为主,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建筑以原木、青砖、黛瓦为主,风格朴实淡雅,壁柱、圆拱等当时西方建筑构件的灵活运用,精美细致,表现出典型的民国建筑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其中建筑风貌综合考虑了年代、高度、立面与使用功能等相关因素,将山头郑村建筑风貌分为三类:一类传统民居风貌建筑、二类建于50-90 年代风貌建筑、三类近几年新建建筑风貌建筑,山头郑村建筑风貌整体保存较好,明清、民国建筑及具有传统风貌民居建筑的占比接近 70%。建筑结构方面,将山头郑村建筑结构分为四类:砖木结构、砖结构、砖混结构和简易辅房。其中砖木结构该结构建筑为清代末期至民国所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目前破损、倒塌现象较为普遍。砖结构建筑多为建国后至80 年代左右所建,仍保留着传统风貌,数量众多。山头郑村建筑结构以砖木、砖结构为主。建筑年代方面,将山头郑村建筑年代分为四类:清代建筑、民国建筑、建国后至90 年代建筑和21 世纪后建筑。山头郑村仍遗存部分清代、民国建筑,大多数为建国后所建的民居。建筑高度方面,山头郑建筑按层数分为四类:一层、二层、三层、四层。山头郑村现状建筑高度以1、2 层为主,存在少量的3、4 层建筑。建筑屋顶形式方面,主要分为两类:坡屋顶和平屋顶。山头郑村以坡屋顶为主。

4.总结分析

(1)风貌堪忧,亟待管控

山头郑村遗存的明清、民国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村内建筑多以砖木结构或木结构为主,而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的房屋由于僵化的保护模式难以及时地进行修缮管理,出现破损、倒塌现象,进一步制约了继续居住或使用的可能性。同时村民自发性的建设日渐增多,新建民居的体量、风格等与原有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格格不入。除此之外,传统村落的相关保护工作与信息管理只掌握在某一组织或单位范围内,难以协同其他领域或专业人员共同进行保护建设,降低了保护工作的创新性。

(2)保护落后,缺乏体系

传统村落的保护协同工作目前主要通过纸质图纸或电子文档格式作为信息数据的储存方式完成的。受上述传统保护方法的限制,存在信息获取片面、失准,信息存储和管理效果较差,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给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造成困难,降低了保护的时效性。同时目前对各类信息的保护缺乏关联性,对于信息数据的管理尚无系统有效的框架体系与合理的分类标准,造成大量信息孤岛的形成,进一步限制了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数据的管理与分析、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产业单一,有待开发

山头郑村留守人员以从事农业生产,如种植、养殖,自给自足为主,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山头郑村虽文化底蕴深厚,但特色挖掘不够深入,乡村旅游业尚处起步阶段,未能创造经济效益反哺保护的投入。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特色鲜明的村庄建筑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数字化资源与材料,可以通过村落数字产品的开发,将其文化、审美价值等转化为商业价值。

(二)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1.村落基础信息库采集

基础属性信息库采集基础信息采集是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过程的首要环节。初期,主要是查阅山头郑村古籍、县志、典故、实地考察、调研、测绘等方法,获得基本资料;在中期阶段,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与编辑技术对文字进行翻译、整理,并将采集到的图像、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逐步构建成数据库;后期,通过平台的信息交流和民众的建设,不断地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时可以把这些采集的基础信息,比如山头郑村地区传统村落的演变分布图、村落空间动态数据信息、村落文化特征汇总、村落发展定位与政策等内容,加入到村落基础信息库。

2.空间格局信息数据库建立

空间格局信息数据库与村落基础信息库相比,增加了三维坐标的空间数据,例如村落地理信息数据集、建筑风貌数据及模型库、历史维修数字化保护系统等都是空间格局信息数据库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摄影摄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对传统村落内的遗存进行视频录制、照片拍摄、相关数据的扫描,并将相关信息资料上传网络,并利用GIS、RS、360 全景等软件技术将传统村落各类街巷、民居、遗址、桥梁等空间场景和图片资料转化为空间数据;在后期,通过构建三维虚拟模型,可以获得更为直观的空间信息,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收集、整理、归纳、归纳,从而形成多维的数据,从而为今后的保护、修缮、研究和开发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3.数字化交互产品开发

传统村落在基础保护之上需要“活态化”利用,当下的传统文化发展都在利用“互联网+传统村落”模式开发交互体验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乡村环境、乡村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价值的有效传递和资源转换。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开发虚拟旅游产品,让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传统村落的文化和建筑韵味。同时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开发与传统村落相关的诸如数字手办、卡牌等数字化产品,进一步推进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

五、结语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村落的保护更新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完善的数字化保护手段,不但传统文化方面要注重对传统村落文化的深度挖掘、资料整理以及场地分析,同时也应该完善周围建筑景观的空间格局文化内容。当然数字化保护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信息采集过程中受场地条件限制无法高精度还原,动态信息更新未形成体系,需要不断推进数字信息平台的建设进程,在这一系列的保护实践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仍然需要全社会不懈的努力。

引用

[1]梁静,汤茗喆.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22,44(02):34-38+46.

[2]苏醒.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06):76-78.

[3]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三联书店,1997.

[4]李师龙,朱海燕.传统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6(3):29.

[5]郑文武,刘沛林.“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46-251.

[6]罗荩,李鹏昊,季铁.从类型化到数字化:传统村落保护路径建构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14):56-64.

猜你喜欢

山头风貌村落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油画《村落》
怀友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你说,你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