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民法学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评《民法学实训教程》
2022-11-11
书名:《民法学实训教程》
作者:朱建农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0793-3
出版时间:2015 年5 月
定价:39 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日益活跃的市场经济与持续发展变化的群众生活环境对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引导、规制与解决提出了更多需求,法学专业人才处于急缺状态。与此同时,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长期不利,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保障宏观法治环境与毕业生就业成果的不断优化,我国诸多高校法学院系从源流层面深度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培养路径,对法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基本构建逻辑进行系统论述。由朱建农编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学实训教程》一书,详细探讨民法学实训课程的开展逻辑与教学方式,并积极借鉴国外民法案件的推进理念,为法学专业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育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民法学实训教程》一书共包括八章内容,全书依照民商事案件的推进逻辑进行论述。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作者对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含义进行介绍,并由此阐述法律服务过程中服务者与律师的关系、权利范畴及案件中法律关系的发现原理。第二章延续前章内容,在指明法律关系确定意义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推断过程。第三章则聚焦案件所涉及请求权的确定过程,系统论述该权利之类型、相关法律规范、法律主体及适用范围。第四章以民商事案件中法律的探寻与适用为主题,详细解说具体案件中对不同层级法律、立法司法解释及漏洞填补的确定方法。第五章将视线转移到证据材料的收集与判断,系统论述收集保全及判断应用的手段与准则。第六章引入公证制度,向读者介绍民商事法律争议中的多种辅助推进方式。第七章与第八章根据民商事争议的具体内容对其解决方式进行评估选定,并着重讲述诉讼解决的工作思路。
作为贴近群众生活、规范日常行为的法学学科,民法学教育以严谨学理体系基础上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建设为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紧密连接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群体认知特性,最终培育具备正确价值观念与法律思维及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当前我国民法教学与其学理、立法发展进程极不匹配。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法学院系教师当着力探求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及模式,创新构建新型教学理念与规范,进而发展形成更具职业素养与现实影响力的优质法学人才队伍。
首先,教育部应以当前社会发展格局为参照,引领民法学学者紧密结合学理研究成果与学生认知能力,编纂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逻辑的现代化教材。落实到实践层面,学者应对当前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完善,将常用的重点法律规范、立法司法解释及适用规范呈现于教材的附录、注释等说明性内容,并融合经典案例进一步扩充学生的民法实务思维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需以新编教材与民法典为蓝本,调适民法学各部分的教学顺序,打破过往先总则后分则的固定模式,而在法源与基本原则之后随之开展各分编法律规范的学习,并在该过程中有序穿插相应理论及诉讼制度的内容,从而形成相互勾连、融会贯通的教学形态,使学生深化民法理论体系认知与实践观念,大幅提升自身的就业可能性。
其次,高校应革新民法学考核方式,以更加成熟多元的考核体系推进学生实务能力提升。高校教育部门可组织民法学教师对现有成绩评定标准进行改革完善,以囊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与期末成绩等在内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代替原有的期末书面考试之总结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课后自主探究热情,为其提供实践能力提升的方向指引。同时,教师应增大案例分析在期末考试中的考查比重,并引入即时性口试、模拟法庭活动等考核项目,以实现学生民法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切实提升,极力推进学生就业率上涨。
最后,民法教师应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方式,为学生实务能力建设提供直接的发展依托。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教师可运用案例教学法、辩证法、讨论法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实践的热情,促使其不断发掘民法案件的切入点,以确立在具体案件中找准逻辑争议焦点的能力,进而形成自身独有的民事案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实践逻辑。民法学教师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通过起诉书、上诉书、判决书、裁定书等文书的写作练习,提升学生与法律工作实务的连接性。
就业导向视角下,我国高校民法学院系及相关教师应对当前教育体系与教学实践方式进行创新改革,切实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与民法实务需求,推出更符合时代特性与学生学习惯性的教材,使学生在更加生动体系的学习模式与综合性考核方式指引下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未来的求职道路打造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