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也能让公众号“锦上添花”
2022-11-11王妍妍
文|本刊记者 王妍妍
当下,幼儿园微信公众号不仅是园所的标配,还成了园所的“门面”。可是纷繁复杂的推文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经常为推文撰写、素材挑选、排版斟酌的幼师。幼儿园做公众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何结合实际,既能让负责公众号的教师将内容做得出彩,又不给教师增加过多负担?基于此,《教育家》记者邀请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博士、SECEE学前教育能量站创始人刘昆,成都市第五幼儿园园长闵艳莉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期窥见幼儿园公众号内卷化浪潮下应如何坚守与创新。
为什么做比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
◎《教育家》: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其间,有的幼儿园严把“审核关”,让公众号充满正能量。有的幼儿园则盲目跟风,“内卷风”逐步上演。幼儿园做公众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定位应该是怎样的?
胡华: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幼儿园公众号就卷起来了。但是我并不主张幼儿园都做公众号。我们差不多是最早做公众号的一批幼儿园,已经做了9年。为什么我们能做公众号?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园教师的学历层次、书写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力足以支撑他们去做公众号。在花草园,很多教师都是文艺青年,做这些事情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们不觉得这是负担。其次,教育的那些美好瞬间值得记录和留存下来,而公众号就是很好的一个集展示、保存于一体的工具。我们出版的关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一系列书籍实际上都是从公众号里提取、加工出来的。最后,从最初使用BBS到SNS,再到现在的公众号,我们是有传承、经验和积累的,它是一种自然的延续。如今,我们在行业内算是做公众号的佼佼者,我的个人工作室也写出了几篇10w+的爆文。不过,我不是特别看重这些,虽然我们做得很好,但还是那句话,我不主张幼儿园都去做公众号。每个园所要量力而行,因为教师太辛苦了。当教师的个人空间和工作激情已经消失殆尽,还如何去做公众号?
我对教师的要求没有那么多外部的评价,都是教师自己给自己评价,所以教师不那么焦灼,有强烈的个人创造空间。作为领导者,我很清楚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教师的文章我都会看,也会帮他们画龙点睛。在花草园,教师做公众号都是“自下而上”的,每周,教师会主动跟负责人报选题,比如有教师想讨论“儿童的100种语言”,我们就会给教师提供创造的空间。
幼儿教育还是要“小而美”。什么叫“小而美”呢?就是教师谈教育这件事时,里面有她的感悟、她的发现、她的思考、她的倾听,这些就是“小而美”。我们虽然什么题材都写,但是有一个规律,“小而美”的内容都是阅读量较高的。现在,我觉得整体大环境跑偏了,很多公众号做得大而无当,教师的教育创造没有被看到,只是在中间充当了工具。为领导的想法而创造,教师当然很累。教育要善于见微知著,我们现在讲教育叙事就是从细小的生活实践中展开思考,这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刘昆: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幼儿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从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视角来说,非常值得肯定。当然,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为什么做比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幼儿园做公众号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是园所上下需达成共识的内容。幼儿园做新媒体的目的,取决于我们希望给谁看并达成怎样的效果。
幼儿园新媒体工作的受众是家长、自身和社会。基于这个前提,幼儿园新媒体工作有以下几个目的与意义。
第一,幼儿园新媒体工作的首要受众是家长,因为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家园能实现实时、图文并茂的沟通。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家长进入幼儿园的机会减少了很多,通过新媒体展现幼儿在园的生活、游戏活动,并展现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拓展与学习发展,让家长对幼儿有更多了解和理解,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作为园所及班级全年重要活动的阶段性梳理以及信息化呈现,公众号能成为园所和教师实现有仪式感“留痕”的重要方式,也能成为反思性成长的关键档案素材。当幼儿园需要全年重大事件的回顾与复盘的时候,公众号就能变成有价值的电子档案素材。
第三,宣传科学育儿理念与实践的阵地。幼儿园作为专业组织,其自媒体内容应该具有科普、宣传的属性。不论是推文还是视频,都应该帮助同行、家长乃至社会听到儿童的声音、看到儿童的力量、收获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
“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
◎《教育家》:纷繁复杂的推文工作,给很多幼儿教师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在您看来,幼儿教师应如何平衡日常工作和推文工作?
胡华:我们充分给予教师自主权。日常工作中,教师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琐事,有的教师有创造欲望和表达欲望,有的教师却没有;有的教师处在高潮,有的教师却处在低潮。我会先听取大家的意见,如果教师有能力平衡好日常工作和推文工作,就会主动申请做这项工作。
“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只有那些自由的人,才能建造出如此浩大、精细的工程。教育也是一样,教师作为自由之人,本身有创造的冲动,才会愿意主动且全身心地投入,从而获得成就感。我写过《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一书,在书里我提到了一个观点: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不一样,大部分教师都是有实践智慧的,而实践智慧有一个特性就叫缄默性,这是需要通过阅读和实践才会顿悟的。从感性到理性、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机到逻辑,实际上微信公众号的撰写和制作对于教师来讲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有乐趣在其中的。
刘昆:就幼儿园的自媒体工作情况,学前教育能量站发起了一项网络匿名调查,超过1500位幼教人参与其中。调查数据显示,28%的教师认为园所的自媒体工作有点重要或非常重要,85%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与自媒体工作。不得不承认,幼儿园的新媒体工作有其特定价值,但在各种原因的交织下,它也成了教师工作的压力与负担。
幼儿园管理层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组织建设,以此缓解教师做自媒体的压力,力图实现日常工作与推文工作的留痕。首先,幼儿园的公众号工作还是要回归初心,从家园沟通、案例梳理与呈现、科学育儿理念与实践宣传三个方面去生发,切忌盲目攀比与无效内卷。其次,每个园所都要基于自己的人力与受众去定位,公众号主要发布什么内容、每月每周发布几篇、如何能保证质量而非盲目追求数量和排版呈现。最后,要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不要让新媒体工作影响到教师的其他工作和日常生活。我们发现,有些幼儿园为了推文拍出精美照片,放弃本应让幼师去观察、支持孩子的时间,却把重点放在如何拍出美美的照片,甚至不惜请孩子摆拍,这就是没有分清主次以及轻重缓急。
◎《教育家》: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角度来看,如何结合实际,既能让负责公众号的教师将内容做得出彩,又不给教师增加过多负担?
刘昆:与其说“出彩”,不如说让公众号内容保证质量、受众满意且无愧于心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看上去的毫不费力,也许对方在背后付出了十分乃至百分的努力。
公众号内容的沉淀靠的是日常,我建议幼儿园将教师的各项案头工作的质量做好把关和反馈,例如观察记录、教学记录与反思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论是去梳理、呈现或表达幼儿园的理论与实践,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锻炼与夯实;另一方面,基于真实、高质量的观察记录与教学反思,教师做推文的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在学前教育能量站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们会鼓励学员做周反思并做成共享文档。负责通信宣传的学员会基于本周与本月的事件、个人记录与反思等素材,按照一定线索梳理成推文。在团队共享、协作的前提下,自媒体工作成为我们锦上添花的一部分,更多成长已经在日常的学习、教研和复盘中发生了。
闵艳莉:从我园公众号的定位来看,主要呈现总园优秀的活动案例、教师的教育反思以及教研活动等。我们做公众号的初衷是发挥总园在教育教学上的引领作用,给予分园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指导。我们发布的内容都是幼儿园正在开展的活动以及教师的思考,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文章就是日常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可以剖析、借鉴甚至拿来就用,这便带动了分园教师的成长。
在做公众号这件事情上,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发文的频率不高,基本上一周2-3次。全体教师都参加公众号的撰写,细分下来,一位教师一个学期也只有一到两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也很珍惜。我们把公众号看成教师常规工作的“副产品”,教师只需在日常记录的基础上“想深一点”“想细一点”“写得清楚一点”,不会增加教师过多的案头工作,但是“想深一点”“想细一点”更强调教师的思考,因此也可以说公众号文章刺激了教师的主动思考,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胡华和孩子们在一起
引领家长的不是方法,而是方向
◎《教育家》:以您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来看,如何使公众号的内容更接地气,更吸引人?
闵艳莉:这个可能因园而异,呈现自己的特色、特点就好。我园从2000年开始就在实施课程改革,重视儿童哲学、强调师生共构活动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的公众号有两大版块——“发现儿童”和“发现教师”,这明确地体现了我们的教育主张。其中“发现儿童”细分为“课程故事”“游戏时刻”“儿童·环境”等栏目,“发现教师”细分为“教育笔记”“思享会”“工作坊”等,涵盖了幼儿园活动和教研等方面。因为讲的是幼儿园平常活动中能够遇到的事情,容易引起共鸣,因此比较吸引人。
以《小小的蚊子也有大大的勇敢》为例,教师的教育笔记中呈现一个孩子拍死蚊子后对于“勇敢”的讨论。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常常出现,因为我园的特色,儿童讨论散发着儿童哲学的味道,教师的反思立足于儿童哲学和品格教育,让平凡的活动有了不一样的精彩。又如,幼儿园常常会有小朋友发现蚯蚓的事情,因而有了《一场决定生死的辩论》1.0版和2.0版两篇文章,体现了不同教师对于不同现象的思考和做法,都很能引发教师的共鸣。
◎《教育家》:作为和家长有效联结的平台之一,好的公众号推文能使家园沟通更顺畅。您是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增进家园双方互动交流,推动幼儿园发展的?
胡华:我们没有把微信公众号看成“道法术器”,也没有停留在“术”的层面。对于家长来讲,我们的公众号更多展示的是一种价值观。如果家长觉得幼儿园经常给自己派任务,感觉自己是被动的、强迫的,就会出现厌倦或者抵触的情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尊重家长,家长也尊重我们,我们引领家长的不是方法,而是方向。
之前,一位家长留言说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从花草园毕业的,六年来,她一直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里面的内容也逐渐帮她构建了人生逻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和家长是同频的,我们是去感染他们,而不是去要求他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秉持初心,修身养性,聚沙成塔,那么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闵艳莉: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家长爱看的公众号内容与孩子的活动和发展息息相关,比如幼儿园开展了哪些活动,孩子是怎样表现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怎样探究?尤其疫情发生以来,公众号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弥补了一些家园沟通上的不足。
例如,疫情来临时,公众号文章《和孩子一起写一本关于疫情的书》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儿童的情绪;《为了解答小朋友的疑问,我们紧急开了一个发布会》一文,让家长真实地感受到幼儿园对于孩子成长的用心,增进了家园间的信任、理解。疫情后家长不入园,每月初孩子要自己提被子进教室,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可能完成。《提“被子”的小风波》这篇文章让家长看到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就不再担忧了。家园关系也因此更加紧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