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下,艺术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
——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为例
2022-11-11文汇周书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文汇 周书羽 |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服务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更是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功能。民族地区要实现可持续性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深入挖掘、积极赋能并努力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资源价值。民族地区艺术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载体”功能,能够充分吸纳民族地区的客观需求,深度融入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日尼神山脚下,村庄依着山势次第摊开。幽蓝的炊烟下,民舍和庄稼才刚被雨水清洗过,在正午的阳光下分外清丽。
(1)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相似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侧重于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未能很好地将数据库技术与专业问题求解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学习的积极性[3,5]。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的艺术职业教育改革,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区域特色的数字音乐课程资源,形成数字化音乐课程教材,建立了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终端·远端·社会”联动的数字化艺术职业教育创新模式,切实以艺术职业教育助推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
区域特色音乐课程资源建设的“应有所为”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宗教习俗和语言文字,其职业教育具有复杂性、独特性和地方性的特点,担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目前,四川省民族地区乡村艺术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泛化的教育输送与民族地区实际教育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单一的教育内容与民族地区多元培养目标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差异的教育层次与民族地区本土教育吸收之间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四川省与全国同步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民族地区的乡村艺术职业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民族地区乡村艺术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课程资源数量不足、种类不齐、质量不高。民族地区的艺术职业教育大多没有落到实处,学校往往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学生从业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开设的艺术课程数量不足、种类不齐、质量不高,忽视了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缺少更具针对性的课程资源。
艺术门类涵盖广泛,课程具有综合性,而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手段不够丰富,需要教育发达地区的师资支持、理论支持及各项资源支持,引领并指导乡村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因此,利用信息化媒介技术向民族地区传递和交换音乐教育信息,无疑是确保乡村艺术职业教育实施的一大利器。
以求职就业为目标。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毕业很可能意味着就业,因此课程的设置需要以求职就业为目标,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民族地区乡村艺术职业教育振兴的社会价值
在民族地区的本土艺术文化中,音乐文化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针对乡村职业教育,可以将有区域特色的数字音乐课程作为载体,以民族地区的本土音乐文化为内容,建设出符合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建设且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数字化音乐课程,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创造经济价值,促进乡村振兴。
昆山砍人案,于海明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大快人心,奔走相告!法律不能苛求每个防卫者都是黄飞鸿,对穷凶极恶者“点到为止”。优先保护防卫者,是正当防卫制度的价值所在。此案的处理,必将对后续同类案件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公平正义写在法条之中,更应由每一个个案体现。
其二,推动产业振兴。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民族地区振兴乡村艺术职业教育,将艺术课程融入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能使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产生新的契合点,相互融合,拓宽乡村振兴发展思路,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振兴。
从广义叙述学的视角来看,无论是新闻还是电影,都是一种由符号组合构成的叙述文本。如果从一般意义的叙述分类来说,以事实报道为主的新闻体裁属于纪实型叙述,以反映剧情为主的电影体裁(非纪录片)属于虚构型叙述。
其三,推进文化振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各民族深厚的艺术文化本身就是教育的优质素材。在民族地区振兴乡村艺术职业教育,使民族艺术文化在教育中得到传承,以“地方性知识”激发出乡村的生命力,推进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数字资源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大有可为”
其一,促进教育均衡。每一名民族地区的学生都有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在民族地区乡村职业学校中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程,是时代的育人要求,是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举措。
山西省铁矿资源储量丰富,截至2016年底,全省铁矿勘查矿区204处,铁矿资源储量累计查明458914.086万吨,现保有资源储量396513.626万吨。根据山西省现有铁矿勘查情况[1-9],可知铁矿床分布大致集中于以下几个区域(图1):主要分布在北部五台、灵丘、繁峙、代县一带;中部太原古交、交城一带;中西部交口、孝义一带,南部浮山、翼城、襄汾、曲沃一带;东南左权、平顺一带及南部平陆一带。
通过实地采风,采集民族地区艺术文化的音频和视频,精心遴选出难度适中、内容积极的作品将之译制成谱例,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微课、全课等,编撰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录制课堂实录,并将以上内容纳入数字资源库,形成一整套高质量的数字艺术教育资源,保证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乡村艺术职业教育的远程学习提供基本前提。
数字化音乐课程实施路径
其一,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数字资源库。
Facebook、Twitter、Web、iPad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率;使用实时视频会议进行跨文化互动;基于预测学习成绩的计算机辅助模型;评估口服固体制剂制造的动画视频对药学生视觉教学辅助的影响;运用听觉幻觉模拟技术提高药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同情心;利用患者视频短片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网络研讨会;通过TED演讲学习知识;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对课堂技术使用的感知。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视频以及模拟技术有助于学生的交流学习。
其二,改革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民族特色体现不充分。民族地区的艺术职业教育因顶层设计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观念未及时转变等原因,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学生接受度较低。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经过了岁月沉淀,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但遗憾的是,在民族地区艺术职业教育的现有课程中,并未真正体现出本土文化的特色和特性。本土文化与艺术职业教育的融合性不强,使得民族地区的本土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
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将普适性艺术文化与地方特色传统艺术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艺术课程。
以数字化教育为手段。数字化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终端向乡村远端输送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让民族地区的乡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教育资源,使艺术职业教育真实发生。
以艺术实践为评价。艺术实践是对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效果的最佳评价途径,学生在结业时通过舞台实践、职业技能大赛、民间艺能竞技或传播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数字化音乐课程成效凸显
数字化教育模式决定了教授主体与被教授主体处于终端和远端两个端口。终端的教师,依据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和展现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远端的学生,则通过数字化教育得到了获取知识的另一种途径,更加系统地了解了本民族的音乐和常规音乐体系,并充分利用在校时间,跟本校教师一起探究学习,将其发展、转化成“求职助推器”。
终端与远端联动的产物最终进入社会。学生通过远端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竞争力。如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餐旅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运用自己在数字化教育过程中习得的本民族音乐文化技能,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推介活动,创建了民族特色旅游线路,推动了当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经济发展动力。
发展艺术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乡村的振兴需要艺术职业教育推动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来实现。因此,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多渠道弥补乡村艺术职业教育课程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种类不齐的短板,改革艺术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让艺术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更好地发挥“扶技、扶智、扶志”作用,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