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渗透到每一节小学数学课
2022-11-11胡兵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小学
胡兵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小学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依然存在“三多”现象——讲得多、练得多、考得多。从教师教学现状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固化,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主动思考如何革新,甚至不愿意改变;二是部分教师不了解教材蕴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学停留在知识层面,学生的学习也止步于重复练习;三是有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却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予以落实,容易出现“吃力不讨好”的情况;四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量化,难以考核,这也是很多一线教师不愿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行为的原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维度。而小学数学学科素养中,无论是判断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观念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还是建模思想的培养等,都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撑,特别是在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核心素养能够也应当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中。
创设链接生活和社会的教学情境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见多识广,形形色色、生动形象的学习媒介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决定了基于情境的学习方式较为有效。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前后左右》一课时,让学生与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手问好,绘制自己的座位图,即将自己放在最中间,写上自己的名字,用箭头标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同时标出同学的名字。动手绘画是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件事,而绘制属于自己的座位图,让学生有了成就感,特别是拿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的学习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寻找藏在学生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学习契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素养。
注重核心素养落实在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时,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对学生保持充分的尊重,才能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发现数学思维的美感,爱上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学一年级《分类》时,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度和场景感,可以让学生了解超市里物品的分类情况。回到课堂上,根据在超市里观察到的物品分类,让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将在超市中看到的分类呈现出来”。学生们积极讨论,一年级学生最擅长的还是画画,要想把超市里的分类情况画出来,怎么画才好呢?师生再次进入热烈讨论,最后决定在一张白纸的中间画一栋房子,代表超市,从房子里伸展出来很多条线,每条线上画一种物品,例如清洁用品、体育用品、洗涤用品、床上用品、食品等。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继续在每一个分类圈上再画一些伸出去的线,把具体的物品画上去,例如:食品里面可以画上面包、饼干等。虽然还不会写字,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自己创造出了一幅幅充满智慧的思维导图。尊重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想象力,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创设数学学习生活,增强对知识学习的感受度。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而数学的抽象化内容是其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应架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建立丰富的数学感知。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购物》认识人民币之后,可以创设模拟购物的生活场景,进行一次义卖活动。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买、一组卖。学生给物品标上价格,互相进行买卖活动,最后将所有款项捐献出去。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在活动中,学生深化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在买与卖的交流中,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最后的捐赠环节,也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能力,是一次关爱情感教育。
在数学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学习活动中,无处不有观察、归纳、概括、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训练,数学学习活动最重要的训练也就是不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就应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学习过程推进,即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立体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让学生用拓印的方法把图形的每一个面拓印在白纸上;还可以让学生把长方形纸盒剪开,把上下、前后、左右每组对应的面剪下来比一比大小,贴在白纸上。再如在教学《购物》认识人民币“圆、角、分”后的练习,我们设计了《购买体育用品记录单》,给出六样物品和价格(呼啦圈7元、接力棒8元、羽毛球2元、跳绳5元、小皮球9元、毽子3元),设计了四个层次的任务(任务一,我要买什么;任务二,我有40元,想买什么;任务三,我有40元,能买什么和什么;任务四,我有40元,钱正好用完,可以买到多少样物品?)学生根据每一个任务要求,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为有了层层递进式的思维训练,学生用算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也在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特别是任务四,为了购买更多样物品,要对所要买的物品进行多次调整和尝试,经较为深入的分析推理才能更好达到要求。有一名学生为了证明40元正好花完,写下了“40=40”来表达,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正是我们期待看到的。
精心布置作业,在有效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练习容易陷入枯燥无味的练习题训练,教师要注意作业布置的游戏性和社会实践性。简单机械、重复性的作业练习,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将学生的作业练习与真实的生活相联系,设计生动有趣、富有生活化和现实意义的探究性练习活动。在作业布置要求上,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那么是不是数学就不需要家庭作业了?什么样的作业才是符合要求的作业?其实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需要学生动手量一量、做一做、说一说的练习题,这些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因为时间原因无法在课堂上完成,那么就可以用作业的方式完成。很多作业也和游戏一样,可以让家长参与其中。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的“位置”中的《前后》一课,有通过公交站牌认识前后方向的练习题,可以让家长领着孩子去认一认自己家门口的公交站牌,看一看平时要乘车的站点情况,让孩子说一说前面是哪一站,后面是哪一站,经过几站可以到达,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学生位置观念的建立和学习。再如二年级《测量》中的《一米有多长》,学生可以在家中测量父母的身高,测量桌子等家具的长度,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交流测量情况,加深对一米概念的理解,掌握测量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科,对数学知识的持续学习可以让人不断走向真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用数学语言表达,用数学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数学思想对待他人、理解社会,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