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探索
2022-11-11马玉娟潘跃金王晓燕北京市八一学校
马玉娟 潘跃金 王晓燕|北京市八一学校
作为有着近万名学生、上千名教师的大规模教育集团,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是北京市八一学校的教育担当,而其核心是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教师专业培养策略是关键。
建构教师专业成长生态系统模型
学校组织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多种要素,各要素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系统要保持动态平衡,就需要构建多种保障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八一学校选取关键的内在要素,即学生、领导、教师、空间、课程,以及外部要素,即社会、政策、家长、个人家庭,进行了具有八一教育集团特色的系统模型构建。
通过对全校教师的问卷调研和各群体教师代表的访谈,以及对教师发展的内外因分析后,学校确立了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内外因素,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精神追求、个人发展目标、个人学习力、自我效能感,外在因素包括学校文化、激励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以此为基础建构了教师专业成长生态系统模型。模型图形的设计理念是:内在因素图示采用柔和的圆形,外在因素图示采用刚性的方形。其中,学校文化是这一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关键因子。在品质文化统领下,八一学校教师将建设一流科技学校的愿景,做好“四个引路人”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想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构建符合教师需要的课程体系
如何构建出最适合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这不能仅凭经验和拍脑袋决定。学校一方面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文件,保持高站位;另一方面,深入调查全体教师发展现状和需求,并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最终研发了“八一教师发展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是: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结合学校未来发展目标,重塑未来教师角色。学校以四种教师面向未来必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建构的四根支柱,结合当下及未来发展需求锚定了八大素养课程群,作为形成“四力”的支撑。就像建造房屋一样,四梁八柱稳稳支撑起八一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以“TPACK应用”课程为例,该课程属于“教学实施力”维度下的数字化技术素养课程群。其课程目标是帮助教师了解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并尝试“基于教学改进驱动型路径”来重建教学任务,改善教学策略、学科内容、教学方法。目前该课程已实施了一个学年,参与教师深刻认识到TPACK所指向的对象从教师转变为教学现象,分析某个学科教学现象中的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通过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效。
启动“个性、精准”的人才培养工程
要实现“精准培养,个性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尊重差异、崇尚学术、注重实践。学校以学术共同体为基础,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启动了四大人才培养工程。
一是“名师工作室”,面向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目的是激活与带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通过跨校、跨区的团队合作、学术交流,发挥名师的领头雁作用,促进和带动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二是“拔萃工程”,目标是拔尖与推送。学校甄选具有远大教育理想、深厚家国情怀、较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工程重点支持对象。学校配备校内外专家,整合个性化课程资源,从提升思想境界、优化知识结构、锤炼专业能力、开拓前沿视角等方面着手,致力于培养一批信念坚定、专业突出、敢于创新、具有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教学名师,培养一批杰出的教育领导与管理者,培养一批卓越的教育理论研究者。
三是“致远工程”,落脚点是培养与发现。“独行速,共行远”,致远工程以工作坊的形式,把有共同理想、致力于解决相似问题的教师聚合在一起,共同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项目研发上深度合作,共研共创,共同发展。增强青年教师自主科研与团队科研能力,形成教学研究意识,掌握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方法,真正让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获得支撑。最终形成“专家引领—同伴助学—自主发展”三位一体的学术共同体运行模式。
四是“启航工程”,定位是“引领与传承”,面向入职3年内的新教师。启航工程引领教师明确自身发展需求,规划专业发展路径,增强青年教师对自我职业发展的理性思考。精准设计培训内容、合理匹配课程资源,关照新教师群体不同方向的发展需求,立足课堂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丰富的行动研究和实践活动。实行校内导师制(师徒结对),在专家教师引领下培育一支传承八一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青年教师队伍。
每项工程都有明确制度、目标、发展规划。以“启航工程”为例,培养期内,学员要完成八个一:一个教学设计,每年2月进行一次教学设计比赛;一节课堂实录,每年3月进行课堂实录比赛;一次说课或教学反思,每年4月完成一次说课;一项课题,至少参与一项校级以上课题;一篇论文,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一个教育案例,至少撰写一个教育案例;一次分享,至少有一次校级以上活动的发言或讲座;一本书籍,每年至少阅读一本专业书籍,做好读书笔记,在校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读书心得。
开辟“第三度空间”
教师的学习和实践也需要有自己空间,称之为“第三度空间”。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打造了如下全时段开放的第三度空间。
一是建设教师创新研究中心。“聚英阁”是学校为教师打造的沉浸式学习空间,供教师们了解前沿科技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技术、设计探究项目、开展创新实践。
二是建立教师交流分享中心。在“全粹堂”,教师们进行观点分享、问题研讨、思想碰撞。目前“全粹堂”已经举办了多场精彩的分享。
三是定制开发线上交互工作坊。“汇智坊”是学校为教师们定制开发可跨越时空交流的线上空间,支持教师共研共创、数据驱动、协同创新。
完善支持和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的教育科研和学术工作,使其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学校建立健全校级学术委员会组织,成立了“北京市八一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由校外专家和本校师德高尚、学术精湛的教师构成。学校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对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各项学术工作的指导和督促作用。
总之,八一学校主张唤醒教师的内在自觉,以积极的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指导和帮助的形式,助力教师解决专业实践问题,从而实现教师发展。